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企业是狭义会计信息的唯一供给者,需求者是指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其他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指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充分、真实的反映企业的业绩,如历史成本计量、货币计量等固有的局限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
(二)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
主要体现在:由于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政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以企业年度定期报告为例,多数存在母公司对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列报存在疏漏、对或有事项及其他重大事项未做说明、对利润总额主要由非主营业务利润构成不详细披露、对其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重大变化未做必要的分析说明等种种现象。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资源,若按历史成本计量,则许多知识资源的价值无法得以实现。知识资源反映的是企业未来价值,而以历史成本反映的则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
(四)会计信息数据反映单一化,缺乏指导性
现有的企业报告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财务信息,其揭示的范围也局限于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而忽略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还在发生变化,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仅依靠过去的财务数据
是不够的。而且某些非财务信息往往比财务数据更能提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五)会计信息传递时效过慢,影响信息需求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及时性是与相关性密切相关的。从临时报告和非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看,现在会计系统是不定期提供会计信息的,而且企业年度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企业管理机构往往由于了解信息的不及时而难以确定一些重大事件系于何时发生,致使监管有效性不足。
(六)会计信息传递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相关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同一种信息对不同的用户以及在不同时间上其相关程度不同,而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的只能是针对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会计报告。这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果,只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综合的信息,但这种通用的会计报告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决策的需要,其相关性只能是相对的。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法制
修订后的《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法的强大作用,一定要有配套的法规加以配合,应该相应修订刑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发现作假要采取果断的惩罚措施。优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制定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则以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为会计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会计法和相关的法律条文的同时,应该注意既规范外部监督如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又完善内控和奖惩机制,改善会计监督内部环境,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约束机制,它是对权利和责任的约束。会计准则作为会计管制的一部分正是為了均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的利益而产生的。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协调过程。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作出规范时,应保持中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合理确定企业披露足够的相关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以均衡、协调企业管理当局与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不同利益,从而使有关各方的正当利益得到维护。
(二)改变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计量性,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
现有会计系统之所以没有能对无形资产进行充分反映,主要是历史成本缘故,而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这些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随着报价机构的增多,资产的现行价值、公允价值可以随时准确的获得,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繁琐的计算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企业报告的编报成本也会大大地降低。从长远看,提供这种信息成本将越来越低于披露信息产生的效益,所以,未来企业报告中,计量属性将趋于多元化,而不只是历史成本一种。
(三)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应该广泛推行会计电算化,特别是电脑网络、电子货币和日新月异的核算及审核软件的出现,使会计核算更加明晰快捷,更具有透明度,也使会计监督更加直观。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发挥网络传输数据具有的安全、快捷的获取渠道,达到信息使用效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经济领域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
(四)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胜任能力
首先,会计人员应当“练好内功”,具有广博的知识,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本知识、外语知识、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应了解其它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现代管理方法,如应用系统分析等。这些基础知识的获得将提高会计人员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最根本的,会计人员还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其次,会计人员应特别具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仅仅只局限在准则的应用上。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会计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包括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股份变动、}[率变动、商品价格变动、利率变动等风险,对风险的控制与核算,也将会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如果企业不能够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去防范、规避风险,企业的盈利将会被侵蚀殆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