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韵义】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
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人用精美的词语“状难写之景于目前”,用细腻的白描“融复杂之情于细节”,就像为读者呈现了一出“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的哑剧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
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人巧妙地从动作写到眼神,从“形”写到“神”,“不言怨而怨自在言外”.杜牧的许多诗,都是深有寄托的。杜牧的这首《秋夕》之所以能千古吟诵不绝,恐怕道理也正在此。全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清新流畅,“红”、“冷”、“轻”、“小”、“凉”这些极常用的形容词与“烛”、“画”、“罗”、“扇”等极普通的名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意境深远的画面,又用“扑”、“坐看”的习见动词使本来静止的画卷活动起来,使其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达到了言近旨远的效果。
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暗示寒秋
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冷”字形容词作动词用,生动的写出了秋光之白,之冷。既是环境的描写,也是宫女心中的冰冷之感的外露。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尾联写宫女看到天上的牛郎织女星各在银河之两岸,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遂起身世之悲。一则为久禁宫中之孤独,二则渴望爱情之心。
诗人模拟宫女的口吻写的诗,因此不如说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独自一人在秋夜扑萤,看银河漫漫,触动了主人公内心的琴弦,既为自身的孤独无助,光阴漫过而感到许多难以言明的惆怅,也有对真爱对温情的渴求。总言之,可谓是一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如果硬要说表达诗人的感情的话,最多不外乎是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和悲悯了。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感染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五绝的艺术成就。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飞腾之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具体来讲,一三句属于描物写景,二四句属于叙事抒情。
表现手法则当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全诗全无直接的情感抒发,都是通过自然景象或主人公的情态动作来表现的。这样的好处在于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婉约深沉,耐人寻味,并且是这首诗别有一番隽永的滋味在里面。
总之,这首诗,构思十分巧妙,诗人不但把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而且注重了典故和通感手法的运用,从而使诗歌在表意上蕴藉婉约,感情强烈而不深沉,在活泼的描写中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首词是柳水写思念远方恋人的一首情诗,一曲恋歌。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
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上片把词人思念远方恋人的神态、动作、心情勾画得极为逼真,把对恋人真挚的爱可谓写得淋漓尽致的了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
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全词的词眼,表白了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始终不变的决心。感情炽烈,态度坚决,而又不失分寸。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全词尽管没有写到“伊”是怎样一个人,但从字里行间也可想而知了,否则怎么会令主人公如痴若狂到这般田地呢?“春愁”是主人公所追求的,坚贞不渝的爱情,为了她,甘愿付出一切,就算形容枯槁,憔悴不堪也在所不惜。这份对爱情的执着和不懈追求,让人感动全词紧紧扣住恋情伤别来写。作者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法,或正面描绘,或侧面渲染;或写景,或抒情;或波澜起伏,或开合有致,从而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有力地展示了主题。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