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信息披露失真、不及时、不充分等等,这些问题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总结来说,这些经济后果包括:
1.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离不开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是会计信息,而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载体。一旦披露的信息有问题,这些信息将影响关于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使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起误导作用。
2.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与公认的信息为前提的。而粉饰后的会计报表给市场以误导,其结果是不该流出资源的企业却流出资源,不该流入资源的企业却流入资源,增量资源却注入不该注入资源的企业。
3.债权人决策失误,遭受重大损失。
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所存在的问题,也由于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前几年,银行将贷款就发放给一些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使银行的不良债权高居不下。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大金融隐患。
4.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者通过粉饰的会计报表难以发现并据以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结果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愈发严重。前几年财政部组织的财税大检查,仅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且以自查为主,抽查为辅,每年发现的国有资产流失就高达100多个亿。
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转换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的极大关注。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存在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就存在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存在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这些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和会计政策制定机构应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来防范这些问题?
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用博弈分析的方法来阐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动机及博弈均衡的结果,说明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各个行为主体的选择及相互影响,并借助博弈分析的结论,做一些对策研究。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即会计报表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企业与企业之间、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第三部分着重进行了对策研究,主要从第二部分的博弈分析结论入手,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加强媒体监督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上市公司 博弈论 企业家市场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re and more problems occur in the listed companies released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incorrectness, insufficiency, and unpunctuality of information, etc., all these questions will lead to serious results, in general, these results include
1. The control power of government is slackened.
The macro-control can not be pursued without economic information, and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i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the accounting table is the media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nce the released information becomes questionable, all these information will influence the statistic data of GDP and national income that will influence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urn, and will mislead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lan as well as currency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icy etc.
2. Reducing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resource
The performance of market resource distribution is based on the true and public information. But the accounting statement with a mask will mislead the market, and the result will make the companies running of resource loose resource and resource come into where it should not flow in.
3. Creditor will make the wrong decisions and the national capital will dismiss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listed companies released information and the problems had not been discovered, several years ago, the bank gave the loan to some companies with bad finance status, which made the debt stayed high. This is also a hidden disease of our country’s financ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deciders to find and control the running off
of state-owned capital by the made up accounting statement, and the end is to find the problem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investigation of finance and tax by the financial department is only face to the middle and big companies, and it is mainly based on investigating by own and checking is only taken as a supplementary measure, every year the run off state-owned capital is more than 10 billion yuan.
During the procedure of our stock market, in the exploration of company revolution and profit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problem of listed companies’ information publishing had attracted a great attention of mass investors, creditors, government and the institution of accounting rule formulating. Since the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information publishing, there is an existing problem about how to judge 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process, and in what kind of circumstance these problems are easy to occur. The control department and accounting policy formulating institution should take what kind of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publishing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use the method of game theory to present the reasons of its occurrence, motive and the result of the equilibrium and to illustrate the choice and relativ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under certain system arrangement, by the conclusion of game analysis does some research of strategies.
This articl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one is about the problems exist in listed companies’ information publishing. The second part thoroughly discusses the analysi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it is from three major aspects, such as the supplier and user of accounting statement, the companies and companies, the supervisory deputy and companies.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strategies, it mainly starts from the second part analysis by game
theory, extending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erfecting company management structure, setting up relative incentive and restrained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supervision of media.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 Game Theory, Enterpriser Market
目 录
第一部分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而成的会计信息,再按照会计准则披露的要求,提供给外部使用者的过程。会计信息披露是财务会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连接企业与外部信息使用者、尤其连接企业与资本市场的一个桥梁。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主要是会计信息的加工者——企业,注册会计师和资本市场监督者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同时也是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执行过程。所以,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准则执行的程度。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有国务院、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国务院制定的《财务报告条例》,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公司法》等。其中,《财务报告条例》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制度》暂时适用于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公司法》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1.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披露的会计信息符合有关法规的程度。这里没有用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是因为建立在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是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性的,而相对的反映真实性是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准则制定者所追求的重要质量标准之一。
2.公允性
公允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不偏袒委托或受托的任何一方的利益提供会计信息,不利用会计准则操纵会计信息;当会计准则没有对新业务做出规范,或会计准则明显偏离实际、违背真实性时,会计信息提供者应能依靠其职业判断公允反映。
3.一致性
一致性要求每个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政策不能随意变更,以防操纵会计信
息,使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如果为了达到公允性,需变更会计政策时,应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方法,对变更的原因、后果做出说明。一致性是很重要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我们提倡会计信息披露应坚持一致性,把一致性作为一项重要的质量标准和会计准则来对待。
4.及时性
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必须是及时的,即会计信息只有在使用者行动决策做出之前提供才有意义。
5.充分披露
充分披露要求企业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要求提供完整、充分的信息,不遗漏、隐瞒重大事实。如果不能通过财务报表充分披露,可以通过财务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充分披露。
6.清晰性
清晰性是指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要表述清晰、容易被信息使用者理解。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过量
当会计信息供给大于会计信息需求时,会计信息披露就处于过量状态。作为会计的顾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无疑产生了对会计的需求并推动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进步。如果说过去的会计是被动的追求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现在的会计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把握则越来越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了。这是会计走向成熟的表现,但会计界在饱尝信息披露不足的指责后,开始有了对信息披露过量的担忧。吴联生(2000)的研究也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报告规范对公司股票和股东信息的披露过量,包括股票发行、上市、交易各种情况与股东结构、数量以及他们的持股情况。陆正飞(2002)的调查表明,公司规模和一旦破产时资产出售的变现能力对投资者不太重要,但公司却做大量披露。1983年美国财务经理研究基金会赞助的一项关于公司年度报告中信息超量问题的研究表明,股东在年度报告中收到了过量的信息。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在多种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呈“爆炸”趋势,现代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需求的拉动下也不例外。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调查,美国公
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信息量自1972年平均每年以%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附注增长达%。
过量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会计信息供给者而言,只会增加成本,不会带来任何收益;对会计信息需求者来说,过量的会计信息会增加他们的信息过滤成本并会影响他们的决策。有些会计专家甚至认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没有能力运用这些过量的会计信息,过量的会计信息对他们没有任何净收益。
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过量的原因,本文认为有两点:一是会计信息供给者在成本效益许可下的过度自愿披露,而这些信息一般是无关公司痛痒的一般信息;二是过度强制性披露的结果。
2.会计信息披露不足
当会计信息供给小于会计信息需求时,会计信息就处于供给不足状态。会计是反映型的,是会计信息需求推动的产物,也就是会计信息需求决定会计信息供给并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会计信息供给理应落后于会计信息需求。事实上,自会计信息发展至今,无论会计理论与实务怎么完善,人们对会计的批评从没停止过,而且这种批评伴随会计的发展趋势日趋激烈。
总体而言,会计信息是供给不足的。吴联生(2000)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告对人力资源、财务报表、分部信息披露不足,对财务预测信息、物价变动信息、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完全未披露。陆正飞(2002)的研究表明,是否有人坐庄、是否有题材、公司发展前景、行业前景、大势涨跌情况等信息对投资者很重要,但会计却无法提供。会计信息不足有会计理论内在缺陷方面的原因,也有会计报告制度无法提供足够的披露动机的缘故,当然会计信息供给者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进行选择性披露、模糊性披露甚至错误性披露也是重要原因。
3.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或完全未披露
对于投资者特别关心的经营业绩的回顾和分析,净利润的组成和变化的原因,以及明年公司的预算,大多数公司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几句。根据《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13日的资料,某家公司净利润7000多万,从报表上看投资
收益达到了亿元。但投资者从报表上无法判断出是什么投资给该公司带来那么多的收益?上市公司年报动辄洋洋万言,但在解释亏损原因时,多数公司只有寥寥数语,在谈到亏损因素时却惊人的一致。归纳起来无非是行业不景气、新会计制度计提影响等客观因素。而对公司自身原因,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营销等问题轻描淡写。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规范对使用者所需要的下列信息未做要求进行披露:财务预测信息、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物价变动的影响。虽然对这些信息未要求进行披露,但是吴联生(2000)的调查研究表明,%的机构使用者和%的个人使用者需要财务预测信息;%的机构使用者和%的个人使用者需要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90%的机构使用者和%的个人使用者需要物价变动的影响信息。
4.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200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等联合举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完全可信的仅占%,完全不可信的也占%。对100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也表明,没有一家机构投资者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机构投资者占41%,认为“完全不可信”的占1%,大部分认为只是部分可信。这显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信心不足,财务数据失真非常严重。由于上市前的利润包装,一些上市公司当年就巨亏,还有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人为控制在10%或6%以达到配股要求。从红光实业到黎明股份,以及银广夏的会计舞弊案件,其造假金额都相当巨大。银广夏就虚构了巨额利润亿元。
第二部分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理论与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博弈理论简介
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现在谈到的博弈论一般指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就是说,有没有一种binding agreement。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则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强调的是效率、公正、公平。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函数、结果、均衡。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如国家、企业);行动是参与人的决策变量;战略是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它告诉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信息指的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支付函数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参与人的战略或行动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结果是指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上述概念中,参与人、行动、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决定均衡。
博弈的划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个角度是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从这个角度,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指的是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指的是参与人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
所选择的行动。划分博弈的第二个角度是参与人对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博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指的是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将上述两个角度的划分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这就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谈到博弈论,我们不得不提起博弈论的着名例子“囚徒困境”游戏。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屋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都抵赖,各判1年(或许因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即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下表给出囚徒困境的战略式表述。 表1: 囚 徒 困 境 囚徒B
坦白 抵赖
囚徒A 坦 抵
这里,每个囚徒都有两种战略:坦白或抵赖。表中每一格的两个数字代表对应战略组合下两个囚徒的支付(效用),其中第一个数字是第一个囚徒的支付,第二个数字为第二个囚徒的支付。
在这个例子里,纳什均衡就是(坦白,坦白);给定B 坦白的情况下, A的最优战略是坦白;同样,给定A坦白的情况下,B的最优战略也是坦白。事实上,这里,(坦白,坦白)不仅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所有人的选择综合在一块,不一定所有选择都能实现最大化原则,而能使所有人都达到最大化的选择就叫做纳什均衡),而且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就是说,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坦白。比如说,如果B不坦白,A坦白的话被放出来,不坦白的话判一年,所以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 B 坦白,A坦白的话判8年,不坦白的话判10年,所以,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这样,坦白就是A的占优战略;
-8, -8 -10, 0 0, -10 -1, -1 白 赖
同样,坦白也是B的占优战略。结果是,每个人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坦白各判刑8年好。但这个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要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变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条件)办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纳什均衡。换个角度看,即使两囚徒在被警察抓住之前建立一个攻守同盟(死不坦白),这个攻守同盟也没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协定。
2.用博弈理论来分析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优势
从囚徒困境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一种制度(体制)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成立。我们用博弈论来研究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就是试图找到这种均衡,这是其他理论所不能比拟的。
二、博弈模型分析
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是强调个人理性,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对弈者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极其可能影响,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假设对弈者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能够选择使其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博弈论的这种假设是非常现实和合理的。因为在各种情形中,各个行为主体或当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目标函数,都面临着选择问题,客观上要求他选择最佳策略。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具有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决策问题都可以纳入博弈论的框架。
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行为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进而通过构建经济行为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博弈论分析强调不同参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某一方的收益或效用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
择,而且还依赖于对手的选择;同时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博弈论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揭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真实性。博弈论研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没有政治和道德的含义,它只是一个分析工具,博弈论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激励将被引向何方。
1.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博弈
一般来说,会计报表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职工和供货商等,而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是主要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因此,本文分析也主要限于这些会计报表使用者。
(1)投资者与企业的博弈
在我国,目前企业的投资者可以分为三类,即国有股东、法人股东和小股东。而国有股东迄今为止一直是缺位的,因为无论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还是国务院、地方政府部门,其作为股东的概念实际上是非常模糊的,最后还是落实到国有股东代表头上。而这些国有股东代表在履行国有股东权利时并不像对待自己的权利那样,毕竟“那是国家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与此同时,对这些股东代表是否真正履行了权利,一直也处于无人监督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真实会计报表对他的效用似乎不是很大,而虚假的会计报表对他没有负的效用。
在这个模型里我们假设国有股东代表得到真实会计报表的效用为R,得到真实的会计报表需要支付成本为C,得到虚假会计报表的效用为0,得到虚假会计报表需要花费的成本为0;而企业提供真实会计报表的效用为A,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的效用为B(假设提供真实会计报表与提供虚假会计报表成本相同,可以不予考虑),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可能受到的惩罚为F。那么国有企业股东代表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如下:
表2: 国有股东代表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企业
真实 虚假 国有股东代表 真实
虚
R-C, A 0, A R-C, B-F 0, B-F 假
在这里,当R>C时,对国有股东代表来说,他的最优战略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报表。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无法保证R>C,因为R在现实中对不同的国有股东代表而言是不一样的,对有的国有股东代表可能R很大,对有的国有股东代表可能R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有时让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还有着很大的正的效用。可见,在目前这种情形下,国有股东对真实会计报表的需求有多大,实在难以估计。
对于企业来说,当B-F>A时,它的最优战略便是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甘愿冒一定的风险。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B、F、A的关系。在目前,企业提供真实会计报表的效用其实很小,因为按真实会计报表,有的企业很难筹集资金,有的企业经理人员难以拿到奖金、难以升迁。相比之下,对有的企业,虚假会计报表的效用却要高多了。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提供虚假会计报表遭受的惩罚一般不会很大,更何况被查明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的可能性不大。从这里分析,对有的企业来说,其最优战略是提供虚假会计报表。
我们再来看看法人股东和小股东。对于一些法人股东,他们所关心的仅仅是所持有的股权何时能够“套现”,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为许多法人股东都是“拉配郎”的结果。对小股东来说,他们只关心股票收益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超额报酬只是对分析、选购股票的报酬,而不是对行使权利的一种补偿或带来的收益。 所以对一些法人股东和小股东来说,他们并没有对真实会计报表的需求。真实的会计报表似乎和他们无关,而虚假的会计信息有时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作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使用者,他们有时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报表。
(2)债权人与企业的博弈
在现阶段,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所以研究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是研究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非常关心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所以它必然要求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报表。但在我们国家,尽管银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
但其产权主体的缺位,使得其运作还不能完全的商业化。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不是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而是考虑国家现行政策是压缩贷款规模还是扩大贷款规模。在国家压缩贷款规模的政策下,不管企业有没有偿债能力,都不提供贷款,以免出现纰漏。在国家扩大贷款规模政策下,不管企业有没有偿债能力,只要企业申请,均向企业提供贷款。其实,这也是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似乎银行对真实的会计报表也并不需要,或者说银行对真实会计报表的效用接近于零。于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也就取决于企业的效用函数了。
企业对真实会计报表和虚假会计报表的效用如前一部分的分析,在很多情况下,虚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效用要比真实会计报表提供的效用大,这时,企业也就选择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了。
(3)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政府作为会计报表使用者,它往往依据包括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来进行宏观调控,依据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在进行必要的调整来课征企业税收等。在宏观调控方面,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其对真实会计报表的需求是不一致的。中央政府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重任,为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取得出色的成绩,当然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报表。而地方政府或一些部门虽然担负着发展本地区或本部门经济的重任,但在‘官本位’思想下,他们往往也会考虑个人的政绩与升迁。显然在企业效益不好时,他们往往希望企业不要往自己脸上抹黑。关于这一点在1998年各地方政府报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时就可看出,其实,1998年的经济状况并不好,然而就是没有一个省市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低于8%,这的确有点不可思议。“官本位”的思想使得政府这一会计报表使用者看上去好像是需要真实的会计报表,但在有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的却是虚假的会计报表。
我们再来看看政府课税时是怎样利用会计报表的。政府每年制定一个税收增长计划,而且这一计划是必须完成的,为完成税收计划,必须将计划一级一级地往下分配。政府在制定税收计划时会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但在各级税务部门时往往不会考虑企业实际的经济利益。为了完成计划,没有实现的收入要征税,没有利润也要征税,他们很少真正去关注企业的会计报表,而只关心计
划如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报表的真假似乎与纳税无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这一会计报表使用者在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中,由于政府对真实的会计报表的效用较小,博弈的均衡取决于企业的效用函数,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博弈的均衡是企业提供虚假会计报表。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1)模型的建立 假设条件:
①模型中是两家规模、效益等各方面都基本相同的公司A和B; ②A和B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在有限范围内追求利益最大化; ③信息可自由流动;
A可以选择守信(披露的会计信息是符合质量标准的)和不守信,B亦如此。这样,在A和B之间就有四种战略组合。
策略一:A和B都守信,双方各得到利润E1;
策略二:A守信,得到利润E2,B不守信,得到利润E3; 策略三:A不守信,得到利润E3,B守信,得到利润E2;
策略四:A和B都不守信,双方各得到利润E4(假设E3>E4>E1>E2); 那么就得到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如下表: 表3: 博 弈 模 型
参与人A/B 守信 不守信
该模型可以分两种情形进行讨论:
情形一:开始A和B都选择守信。此时,双方都得到利润E1。此情形将一直延续到有一方选择不守信。其后,他将永远选择不守信。一方面原因是由于
守信 E1, E3 E3, E2 不守信 E2, E3 E4, E4 不守信得到额外的收益,如公司股价上涨,得到配股权等;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只能用新的不守信行为来掩盖过去的不守信行为。此时,不守信方得到“E3-E2”的超额利润,而守信方只能得到E2的利润。利润差的存在导致守信方也将选择不守信。最后,双方都不守信,各自得到利润E4。
情形二:A和B一开始都选择不守信。这时达到了纳什均衡,都得到E4的利润。该博弈处于稳定状态,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从博弈的结果可见,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公司将选择不守信用。 (2)模型的扩展分析
由于公司不守信用,一旦被查处将受到惩罚。因此,在进行博弈分析时需要将受处罚的代价考虑在内。将处罚代价设为F,则博弈模型变为下表: 表4: 博 弈 模 型
参与人A/B 守信 不守信
从短期来看,A公司获得E3-F的利润。但是由于公司不守信用受到处罚,其形象受损,不仅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在与其他公司的交易中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其以后阶段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其利润现值即为E3-F。如果公司坚持守信,那么其每一阶段的利润都是E1。设贴现率为R(0≤R≤1),其利润现值为E1+E1R2+...+E1Rn(n)。当E3-F≤E1+E1R2+...+E1Rn,即E3-F≤E11R守信 E1, E1 E3-F ,E2 不守信 E2 ,E3-F E4, E4 时,解得R≥E3FE1。可分两种情形进行讨论:
E3F1)如果E3-F>E1,则0<E3FE1<1,此时只要R≥E3FE1,公司就
E3FE3F会获得大于短期利润的长期利润,企业就会坚持守信。
2)如果E3-F≤E3FE1<0,由于0≤R≤1,R>E3FE1是必然成立的。
E3FE3F说明公司为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一定会坚持守信。此博弈可以无限次重复。
以上所得的双人博弈结果,同理可以扩展到多人博弈。由此博弈分析模型可以看出,公司不守信可能获得短期的利益,但如果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则一定要恪守诚信。可是为什么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却普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失信呢?其根源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及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健全,对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激励,公司失信所付出的代价远远不足以约束失信的利益驱动。因此,众多上市公司只求短期的博弈均衡,追逐短期利益,却无视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
3.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1)模型的建立 假设条件:
第一,假设会计监督博弈的当事人有两个,包括监管部门和企业。双方都了解博弈的结构和自己的收益或支付。
第二,监管部门有责任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如进行审计或其它措施),监督部门的纯战略为检查(监督)或不检查(不监督)。
第三,企业有做假帐的动机或内在要求,企业的纯战略是选择守信或不守信。
为使博弈模型更符合实际,进一步假设:
第一,企业做假账所得收益为a(a>0),如偷漏税款等。企业不做假账时所得收益为-a。
第二,企业如果做假账,被查出后将被处罚f(f>0)。
第三,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为c(c>0),是指监管部门计划并实施了监督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而且一旦发现问题还要继续追查等。监管部门如果不监督则节约成本c,有机会成本的含义。
第四,如果企业做假账,而监管部门不对其进行监督,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人举报或案发牵连,使企业做假被曝光(但这时尚未核实和对企业实施处罚),这时监管部门将被追究责任,被处罚d(d>0);二是无人举报,企业做假不被发现,则监管部门无得也无失。
第五,企业做假账时,监管部门虽然进行了监督,但由于技术水平、职业
道德、执业环境等原因,没有发现问题,则企业得到做假收益,监管部门发生监督成本。
(2)博弈模型与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监督博弈的博弈矩阵表示如下: 表5: 不完全信息会计监督博弈矩阵
监 管 部 门 检 查 不检查 无举报 发现做假 没发现做假 有举报或案发 做 假 企 业 不做假
(-f, f-c) (a, -c) (a, -d) (a, 0) (-a, -c) (-a, -c) (-a, c) (-a, c) 表5中圆括号中的数字含义:第一个数字为企业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监管部门的收益。该博弈显然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也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假设该博弈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我们可以求解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为此,我们做出接近于实际的假设:即企业做假账与否、监管部门进行监督与否、监管部门监督时能否发现问题、是否有人举报等都是不确定的。
具体假设是:假设企业做假账的概率为p,不做假账的概率为1-p;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概率为q,监管部门不进行监督的概率为1-q;监管部门监督时发现问题的概率为r,没能发现问题的概率为1-r;监管部门不监督时有人举报的概率为w,没有人举报的概率为1-w。
这时,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为:
π1=q×{r[p(f-c)+(1-p)(-c)]+ (1-r)×[p(-c)+(1-p)(-c)]}+ (1-q)×{w[p(-d)+(1-p)c]+ (1-w)×[p×0+(1-p)c]}
这个公式主要是从上表中的四种情况来分别计算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并进行加总得出的;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
π2=p×{q[r(-f)+(1-r)a]+
(1-q)×[w×a+(1-w)×a]}+
(1-p)×{q×[r(-a)+(1-r)(-a)]+ (1-q)×[w(-a)+(1-w)×(-a)]}
这个公式主要是从上表中的两种情况来分别计算企业的预期收益并进行加总得出的;
监管部门和企业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10 和 20 qp于是,可得该监督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为:
p*=2c/(rf + wd + c) 和 p*=2a/[r(f+a)]
即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企业以p*的概率选择做假,而监管部门以q*的概率选择监督。
(3)基本分析和结论
从上述分析和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中,我们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对于企业而言,加大对企业做假账的惩罚f,则企业做假账的概率p将降低;如果减小对企业做假的惩罚,则企业做假的概率会加大。惩罚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威胁。
企业做假时,增大监管部门检查时发现企业做假的概率r时,即提高检查监督质量和水平时,企业做假账的概率p也会降低。相反,如果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概率r下降,如监管水平不高、执业环境差、职业道德水平差等,企业做假账的概率p就会上升。
即使监管部门不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企业做假时被举报的概率w增大,则企业做假账的概率p将会降低。这意味着企业内部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企业做假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若加重对监管部门的惩罚d,使其有压力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则企业做
假的概率将会下降。也就是对监管部门进行再监管会降低企业做假的概率。
第五,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c(或不监督时的节约成本)增大时,会使企业做假的概率上升(可以证明,p*是c的增函数),因为此时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2)对监管部门而言,加大对企业做假的惩罚力度f,将使监管部门监督的概率q降低,从而不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概率1-q增大,因为此时它可能会偷懒或搭便车。
企业做假时所得到的收益a越大,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概率q越大,因为此时企业做假的动机和机会都很大,做假水平也可能更高,因此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也更重大。
监管部门增大监督检查时发现企业做假的概率r增大,即提高检查监督质量和水平时,监管部门不检查的概率1-q就会增大,这是由于监督水平提高和威慑作用,企业做假账的概率p会降低,使监管部门不必经常去监督。
第三部分 对策研究
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有很多,本文通过上面论述过的会计报表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博弈分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以及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的阐述。
一、造就真实会计报表的需求主体,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前面通过对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和提供者的博弈分析表明,真实会计报表的需求主体缺位,是造成会计报表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不正常博弈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真实会计报表的需求主体缺位问题。本文认为其关键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而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想解决需求主题缺位问题,必须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
会计信息透明度指透过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明确、清楚的知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这些经营活动的后果,从而得到清晰、完整、可比、不失真的影像。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主要应加强五个方
面的控制:
第一,优化股权结构,进行国有股减持。通过国有股减持,并使之流通,可以减少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国有控股股东操纵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面。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好国有股减持定价等问题,国有股减持对股市形成了负面冲击,管理层停止了国有股减持。但是,本文认为,不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第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股东远离会场参与股东大会已成为可能。因此应当支持广大中小股东采用信息技术远程参与股东大会投票。鼓励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有利于增强中小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种行为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第三,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董事会一直很受重视,其挑选条件极为苛刻,在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的搭配及组成等方面都极为严格。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有独立董事组成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以有效约束控股股东和经理的行为。经验研究表明,在董事会中设立一定数量的外部独立董事,可以有效地约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我国证监会已经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设立独立董事,但是,要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对内部董事的约束作用,而不是“花瓶”,尚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必要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运行机制,包括成立独立董事协会,用以规范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
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选聘,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由于公务繁忙,加上缺乏对公司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这样就很难行使好手中的权力,很难“懂事”。目前,独立董事候选人一般都是由大股东推荐,这也是独立董事难于“独立”的原因之一。而采取由独立董事协会推荐,向股东大会公布候选人情况,由股东大会最终选举,是一个规范独立
董事选聘机制的好办法。
二是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独立董事的责任、义务、作用及选聘程序。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两年来,暴露出来的问题除了独立性不足外,还有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想解决好,只有靠立法,即给予独立董事相应的法律地位,才能有法可依,违法必查。
三是建立独立董事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独立董事的个人信息和工作情况及绩效,应结合上市公司的披露制度向全体股东及社会公开,并设立淘汰和奖惩机制,以使独立董事的工作绩效真正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是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和约束机制。在给予独立董事一定的工资报酬的基础上,让独立董事拥有一定的股权,使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他们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加强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与许多大陆法系国家一样, 我国实行二元制治理结构,即除了董事会以外,还要设立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进行监督。监事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财务监督,目前应当加强监事会建设:(1)提高监事的素质;(2)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建立有监事会负责的公司内部审计监督制度;(3)提高其独立性,避免监事的薪酬和聘任由董事会或管理者决定;(4)改革监事会的成员构成,设立职工监事;(5)健全对监事会成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各方应对自己的监事代表制定详细的工作要求,并根据监事代表工作的好坏进行额外奖励或处罚。
第五,借鉴美国COSO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纵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历年来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解释、修改、再修改的过程,可以发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责任,它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直到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FCPA),强制规定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达到美国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否则,将受到严重的处罚。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对内部控制作了新的扩展,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世界各国及各专业团体纷纷效仿COSO报告,借鉴COSO报告,发布了自己的文告。
针对安然公司利用临时设立的近3000家特殊目的的实体(SPE)夸大营业规模,编造利润,而又“不必将这些高度举债经营的SPE纳入合并报表”的恶意表外融资现象,美国布什总统签署的《公司改革法案》401节规定:SEC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总统、参议院下属的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众议院下属的金融服务委员会提交一份报告,对下列事项提出建议:……在根据SEC规则签发的财务报表和披露中如何提高表外融资交易报告的透明度和质量。根据该法案对透明度的要求,美国又修订了《证券交易法》并规定:在《公司改革法案》生效180天以内,SEC应当发布一项最终的规则,要求每一份按照SEC规定申报的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应当披露所有重大的表外融资交易、合同、义务(包括或有义务),以及发行人与非合并主体或其他人之间的其他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对当期和未来期间财务状况极其变动、经营成果、流动性、资本性支出、资本来源、收入后费用的重要构成成分有重大影响。
借鉴美国的做法,本文建议将证监会和经贸委已经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改由国务院发布,增加实施内部控制的强制力度,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上市公司应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前面分析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可以看出,企业长期博弈的结果应该是坚持诚信的,只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并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大多数企业只追求短期效益,而无视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
1.我国上市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只有%的上市公司建立了激励机制;99%的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建立激励机制;%的公司把没有实施恰当的激励机制归因于“政策不明朗”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安然等公司假账丑闻的出现,表明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在沪市已经建立激励机制的45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个别公司建立了相应的约束机制。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比较薄弱。
我国约束机制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
公司改制不彻底,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市场的有效性差,市场约束功能弱化;监管的合力不够,监管约束作用有限。
公司改制不彻底:通过部分剥离实现上市的公司,与其控股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同时又利用政府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脱经营上的责任;部分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者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缺乏检查督促,内控机制形同虚设。
市场的有效性差: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还不完善,“用脚投票”机制无法有效约束经营者行为;产品和要素市场缺乏充分的竞争,企业的利润不能准确地反映经营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经理人市场对在职经理人员难以形成“就职替代压力”。
监管的力度不够:审计约束还没有完全到位;公开信息披露还不够全面、及时、准确;由市场各参与方组成的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还不完善。
2.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的对策
市场经济将众多的上市公司推向现代企业改革的不归路,如何在上市公司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管理者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又使管理者在各种有效约束中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追求额外的隐性或显性收入,使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利益和股东的利益统一起来,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给股东以良好投资回报呢?本文的建议是:
上市公司应该建立符合公司特点的激励方式。从国际上看,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薪酬激励制度,不存在一种统一形式的长期激励模式。在当前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和证券法律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为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长期激励机制。
建立企业家市场,到市场上选老总。如果管理者是通过行政任命的,这不仅有可能使企业得不到合适的管理者,而且在这个前提下,若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制定一个较高的工资标准,则有可能是滋生新的平均主义的温床,培养出一个高薪管理者阶层,而体现不出不同能力的经营者价值的差异性,使一些很
有作为的企业家得不到真正的激励。所以管理者要真正各得其所,并与企业真正生死与共,应以老总的选拔市场化为前提条件。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这方面,除了推行年薪制、继续注重精神奖励外,还要积极探索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其中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给高层管理人员以股票期权(Stock Optiones),股票期权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旨在激发和调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能动性、以提高上市公司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益的一种激励机制。在全球排名前500家大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采用了股票期权制度,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给予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种权利,允许他们在特定时期内(一般3-5年),按某一预定价格购买本企业普通股,这种权利不能转让,但所购股票仍能在市场出售。股票期权行权所需股票的来源渠道有两个:一是公司发行的新股票;二是通过留存股票(Treasury Stock)账户回购股票。根据我国企业的情况,其具体做法是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报酬中的一部分,无偿但有条件地分配或奖励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这种激励制度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所得与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的资本升值及广大股东的利益得以很好地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的能动性,更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素质。
建立风险机制,给他们风险。管理者承担的风险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的风险和职业上的风险。只有奖励没有风险的机制,则管理者可能会为得到奖励而使企业冒较高的风险。成功了,管理者获得巨奖;失败了,没有多大损失。尤其是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不强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方面的冒险行为,从而增加企业的风险。所以一种好的分配制度,既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要尽可能防范风险。经济风险可以采取管理者奖金与企业业绩挂钩的形式,公司业绩不好,管理者不仅股权受损失,奖金也得不到分文。相反,如果管理者经营业绩优良,股权收益、奖金就会成为主要收入来源。职业风险则指的是不善经营的管理者要承担失去管理职位的风险,尽量减少经营不善的企业管理者异地做官等不合理现象。
解决上市公司约束机制不健全的四大对策:
注重发挥监事会的功能,完善内控制度的制衡机制;强化内控机制的信息披露,健全公众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增强公司的外部
约束功能;提高联合监管体系的效率,强化证券监管的约束作用。
注重发挥监事会的功能: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适当充实监事会人员,在监事人选中增补有关专业人员;建议增加监事会对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委员会的监督功能。
强化内控机制的信息披露:继续加强内控机制的信息披露工作,为公众参与上市公司的监督提供信息保障;只要遵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完善这一准则,媒体完全可以继续发挥舆论监督的约束作用。
完善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通过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打击内幕交易两个方面来提升价格发现机制;及时宣传监管措施和监管理念;在实时监控系统中增加内幕交易探测、发现功能,逐步把内幕交易纳入实时监控范围。
提高联合监管体系的效率:充分利用证监会统一开发的证监系统监管网络;定期与地方证管办进行面对面、电话或网络沟通,交流监管信息;继续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行“尽责、问责、免责”的监管责任制。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求一步到位,要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出现,妥善处理激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避免两种机制不匹配带来的冲突,保持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3.成功案例分析
巨化案例:关键把握国内企业的实际特点
股权激励机制早已有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浙江的企业很少有套用理论知识或者直接引用国外某种模式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制订出不同的激励机制。
正如有人说的,在激励机制实施中,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并不难掌握,但其潜藏的特有地域内涵却不可以简单地移植和照搬。中国股市的特殊性,导致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模式的特殊性。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企业的实际出发。
有的浙江上市公司推行的是虚拟股权。巨化股份对经营班子采取了现金虚拟入股和虚拟股票的奖励办法。对经营决策层激励的重点为目标要素的实现。由公司董事会根据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结果,决定经营决策层的年度报酬。公
司经营层的收入分为三块:年度基本工资、年终奖金和虚拟股权激励。为保证经营决策层的工作方向符合公司长期发展目标,对经营决策层实行虚拟持股,总经理及经营班子成员在任期内以期初每股净资产价格向公司交纳现金,虚拟持股万—万股,年度每超额完成利润100万元,奖励虚拟持股2000股,三年经营期满后六个月,按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变现,增加对经营决策层的中期激励约束。
巨化负责人称,该公司激励约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过程始终坚持“一个统一,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即: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与公平结合,过程管理与经营结果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原则。他们表示,在学习各种激励理论,研究MBO(MBO 是Management Buy-out的简称,一般译为“管理者收购”,“经理层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实施的可行性的同时,依据企业的实际,健全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地激发全体员工特别是骨干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在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股权激励的“浙江模式”,充满实用、有效和原创色彩的“草根”理念,为我国上市公司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三、加强媒体对证券市场的监督
通过前面的会计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知道,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企业作假的概率会减小,然而由于证监会既无足够的人力、也不应该细管到不让任何违规发生的程度。所以本文认为除了证监会的监督以外,还应该辅以媒体监督,并且加强媒体的监督力度。
1.媒体监督的优越性
我们大致把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分成五层。 第一层是董事会; 第二层是证券市场参与者; 第三层是行政监管; 第四层是市场和媒体监督; 第五层是法庭诉讼;
这五层缺一不可,但监管的效率与成本差别很大,它们在问题发生的不同阶段起不同的作用。首先董事会常以公司管理层和当事人为主,在许多实际中监管并不有效。另外,政府行政监管与法庭通常是在事态尾声或极端严重时才介入,这两层的监管责任中,成本最高,主要起“最后补救”作用,其他阶段发挥的主要是威慑效果。
市场和媒体对公司的监管更直接,甚至在事态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就可产生效果。这一点从安然事件就可看出。早在2001年3月5日,《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安然股价是否太高?》(Is Enron overpriced?)的文章指出,在2000年多数股票下跌时安然股价却上升了89%,其收入翻倍而且利润也增长了25%,因此在18位跟踪安然公司的卖方分析师中有13位将其推荐为“强买”,它的市盈率为竞争对手杜克能源公司的倍,也是S&P500指数市盈率的倍。《财富》杂志质疑道,“安然股价是否太高?”没人能搞得清楚安然的钱到底是怎么挣的!果不其然,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正式申请破产,其股票由年初的美元跌至美元。在我国也有《财经》揭发银广夏、《财经》和《21世纪经济报道》揭发亿安科技内幕等,这些都说明媒体对证券市场正常运作的重要性。
2.媒体监督的具体措施及其不足
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媒体监督具体可以遵循以下措施:(1)及时性。在遵循国家信息披露制度下,充分发挥新闻从业人员信息灵通的优势,尽可能及时、充分和大范围的报道证券信息,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进行连续动态报道。(2)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发布、解释会计信息。由于投资者知识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市场各参与方知识和经验均有差异,为缩小市场参与者因为理解能力的强弱而形成的消化信息差异,媒体在发布会计信息时需要把专业用语平民化,同时也需对会计信息提供解释,揭示蕴涵在表象信息背后的实质信息。(3)深入调查,提供真实的信息。目前媒体发布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基本是“拿来主义”,只要企业财务信息已通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便拿来照登。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媒体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在传播信息的载体,更应发挥把关人作用,加大对上市公司调查力度。
当然,由于诸多原因,媒体监督也有其局限。
第一,软性监督的无力。传媒舆论监督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等方式唤起社会公众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不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软性监督,只有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有机联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缺乏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对媒体管理基本以政策条例管理为主,缺乏相关专门法律。在新闻采访调查过程中,尤其在做批评报道时,很多被曝光对象不愿意被披露,采访者只能通过暗访、秘密摄像、偷偷录音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法庭上,这些证据的效力却受到现有法律规定的诸多限制。这种情况使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时便显得“理不顺、气不壮”。
第三,独立性不够。我国媒体是多头管理的局面,有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媒体“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参 考 文 献
1.王雄元、严艳,会计信息供求矛盾及其协调 财会通讯,2003、4
2.谢诗芬、张荣武,浅议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 信息质量,上海会计,2003、5
3.黄鹏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博弈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1 4.黄世忠,美国财务舞弊症结探究,会计研究,2002、10
5.杜兴强,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监督博弈及保险问题,审计研究,2002、3
6.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1
7.王开田、阚京华,虚假财务报告成因及监管的理性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0
8.朱海林,美国施乐财务欺诈案分析,会计研究,2002、9 9.张爱民,美国公平信息披露制度简析,财会通讯,2001、8
10.小约翰,科菲,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11.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2.威廉.H .比弗 财务呈报会计革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3.黄世忠,安然丑闻及其审计失败的深度剖析,经济活页文选 2002、5 14.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版庭浩久,管理层收购,中信出版社,2001
16.周鹤岭,国外大公司的董事会、财务监控与薪酬激励,上海财大出版社,2001
17.池国华,寻求最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辽宁财税,2002,6
18.陈志武,周年洋,安然——华尔街完美案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9.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后 记
时光匆匆,又要告别一段学校的时光,回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两年前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工作两年后,又一次踏进学校的殿堂时,那种兴奋、希冀与坚毅。曾经放弃了别人眼里稳定、优厚的工作,又一次选择站在人生的风口浪尖,在我心底里涌动着一种梦想成真的欢娱和喜悦。
两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倍加珍惜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本专业的认识从点到面,从浅到深,开拓了视野,加强了专业素养,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和论文的写作中,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傅荣教授。傅老师一直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业,在论文的写作中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立意、修改、定稿无一不给我大量的帮助和指点。傅老师不仅教给了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种人生的态度,她的务实、严谨、认真、诚恳使人不禁由衷的产生敬意,也使我终生受益。
其次要感谢我的父母,如果当初没有父母默默无私的支持,也不会有我两年的珍贵的研究生生活,在此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另外,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还得到许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高 歌 二OO三年十一月 于东北财经大学 崇师楼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歌
指导教师: 傅荣 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硕 士 专业名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