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题解答13(气相色谱)

来源:画鸵萌宠网
气相色谱

试题

解答

思考与习题

1. 在角鲨烷填充柱上,氯仿(b.p.61℃)在四氯化碳(b.p.76℃)之前洗脱,而在氰基硅烷

固定相上,保留次序却是相反。试用Herington方程解释这一现象。

解答

2. 比较一下内径分别为0.24mm和0.36mm的毛细管(液膜厚度为0.2μm)的相比,哪根柱

子更适合于分析低沸点化合物,哪根柱子适合于分析高沸点或热不稳定性化合物?

解答

3. 载气流速是如何影响塔板高度的?

解答

4.在下列情况下,你将如何使用气相色谱: (1)分析大沸点范围的多组分样品; (2)检测金属箔中的残留单体; (3)分析氨基酸; (4)分离同分异构体。

解答

5.为什么质谱适合于作为气相色谱的检测器?在各种不同的气相色谱技术中,它 们的仪器有何不同?

解答

6.如何鉴定气相色谱中的未知组分?

解答

7.PLOT、WCOT和SCOT柱子有何不同?

解答

8.试用方程图说明气相色谱仪的流程。

解答

9.热导池、氢火焰检测器是根据何种原理制成的?

解答

10.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测定:进纯苯1μm,苯的色谱流出峰高为1min,柱出口载气流

量为20mL·min-1,求该检测器灵敏度。

解答

11.氢焰检测器灵敏度测定:注入含苯0.05%的CS2溶液1μm,苯的色谱峰高为

10cm,半峰宽为0. 5cm,记录仪纸速为1cm·min-1,记录纸每cm宽为0.2mV 总机械噪音为0.02mV,求其灵敏度和检测限。

解答

12.以正丁烷-丁二烯为基准,在氧二丙腈和角鲨烷上测得的相对保留值分别为6.24和0.95,

试求正丁烷-丁二烯相对保留值为1时,固定液的极性p。

解答

13.已知含n-C10,n-C11和n-C12烷 的混合物,在某色谱分析条件下流出时n-C10和n-C12

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10和14min,求n-C11的调整保留时间。

解答

14.在某一色谱分析条件下,把含A和B以及两相邻的两种正构烷烃的混合物注入色谱柱

分析。A在相邻的两种正构烷烃之间流出,它们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0min,11min和12min,最先流出的正构烷烷的保留指数为800,而组分B的保留指数为882.3,求组分A的保留指数。试问A和B有可能是同系物吗?

解答

15.进样速度慢,对谱峰有何影响?

解答

16.用气相色谱法分离正乙醇,正庚醇,正辛醇,正壬醇以20%聚乙醇-20000于Chromosorb

W 上为固定相,以氢为流动相时,其保留时间顺序如何?

解答

17.根据范氏方程解释柱温和载气流量对柱效能的影响。若在实现色谱的快速分析如何选择

操作条件?

解答

18.根据碳数规律,推导下式

lgtR(x)lgtR(n)IX100n lgtR(n1)lgtR(n)解答

19.已知CO2气体体积分数分别为80%,40%和20%时,其峰高分别为100mm,50mm和

25mm(等体积进样),试作出外标曲线。现进一个等体积试样,CO2的峰高为75 mm,问此试样中CO2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解答

20.醋酸甲酯,丙酸甲酯,n-丁酸甲酯在邻苯二甲酸二癸酯上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 12 min、

4. 23 min和8. 63 min,试指出它们在阿皮松上分离时,保留时间是增长还是缩短?为什么?

解答

21.改变如下条件,对板高有何影响? (1)增加固定液的含量;(2)减慢进样速度; (3)增加气化室的温度;(4)增加载气的流速; (5)减小填料的粒度;(6)降低柱温。

解答

22.试计算下列化合物的保留指数I:

=1. 29 min;=2. 21 min; (a)丙烷,tR(b)n-丁烷,tR=4. 10 min;=7. 61 min; (c)n-戊烷,tR(d)n-己烷,tR=14. 08 min;=25. 11 min; (e)n-庚烷,tR(f)n-辛烷,tR=16. 32 min;=2. 67 min; (g)甲苯,tR(h)异丁烷,tR=7. 60 min;=8. 40 min; (i)n-丙醇,tR(j)甲基乙基酮,tR=6. 94 min;=9. 83 min。 (k)环己烷,tR(l)n-丁醇,tR解答

23.在气相色谱分析中,为了测定下列组分,宜选用哪种检测器?

(a)农作物中含氯农药的残留量; (b)酒中水的含量;

(c)啤酒中微量硫化物; (d)苯和二甲苯的异构体。

解答

8. 9 14.I= 19.

50standard curveh=1.25c(%) r=1.00004030h(mm)20100010203040C(%)

c(%)=75/1.25=60% 21.

(1) H升高 (2)H升高 (3)H降低 (4)H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 (5) H降低 (6) H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 23.

(a) ECD (b)TCD (c) FPD (d)FI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