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市场 第19卷第1期2012年 专题研究 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预防 赵伟亚 摘要:阐述了电磁辐射危害作用的来源与机理,对日常的电磁辐射进行了分析。针对日常电磁辐射的危害机理,提出一些消 除或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电磁辐射;危害;防辐射 doi:10.39696.issn.1006—8554.2012.O1.O97 1 电磁辐射的概念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又称电子烟雾:是由空间 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 产生,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如正在发射讯 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电磁辐射 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频谱。电磁“频 谱”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电磁辐射至极高频的 电磁辐射。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也越 强。 2电磁辐射的来源 电磁辐射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类来源于自然,主要是太阳等 近地天体活动,雷电、宇宙射线及放射性物质;另一类来源于人 类活动,如电视机、微波炉、电热毯、DVD播放机、手机、微波基 站、医疗设备、高压输电线路等。对人体危害较大、较广的多是这 一类。 3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作用对人体的危害极为广泛:可引起神经系统疾 病、生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功能及眼睛视力等方 面的疾病。根据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的调查,生活在高压输电 线区域内的市民,因磁通密度B>3 mG(毫高斯),癌症发病率为 其他地区的3.8倍。我国2000年l1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的第五届全国科学大会统计显示,全国每年出生的两千多万新 生儿中,接近120万为缺陷儿。专家调查后指出,在导致婴儿缺陷 的因素中,电磁辐射危害是最主要的因素。电磁辐射对生产和生 活同样有很大危害:太阳耀斑发出的辐射和粒子同地球磁场和 电离层相互作用,会使地球上的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并出现极 光。电磁辐射也会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1991年英国劳达公司一 架民航机不幸坠毁,事后调查也是电磁辐射惹的祸。 4电磁辐射的污染源 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人工电磁辐射,即日益增多的 通信系统、电台、雷达、基站、电子设备以及高压架空线等。13常 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频率范围主要在50 Hz 300 GHz,特别是 5O Hz一300 GHz这个范围危害最广。电磁波辐射作用按其机制可 分为致热作用和非致热作用及“电离”作用几种。致热作用:组成 人体细胞和体液的分子大都是极性分子和离子(如胶体颗粒、 水、Fe的+2价和+3价离子等)。这些物质在电场作用下,使原来无 规则排列的分子沿电场方向排列起来(取向作用),因电场方向 变化很快,极性分子在改变取向时与四周粒子发生碰撞而产生 热效应。非致热作用:主要通过引起人体细胞膜的共振,干扰人 体生物电,尤其会对脑和心电产生干扰。机体的损伤与电磁波的 . 频率和功率密度有很大的关系。“电离”作用:频率极高的X光和 伽玛射线产生的能量,能够直接破坏合成人体组织的分子。事实 上,x光和伽玛射线的能量之巨,足以令原子和分子电离化,故被 列为“电离”辐射。 5生活中电磁辐射的预防 1)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 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害之中。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 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2)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 间操作。如电视、电脑等电器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至少 每ld,时离开1次,采用眺望远方或闭上眼睛的方式,以减少眼睛 的疲劳程度和所受辐射影响。 3)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 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4)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眼睛离电 视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荧光屏宽度的5倍左右;微波炉在开启 之后要离开至少1 m的距离,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手 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 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5)尽量采用防辐射电器设备、使用防护工具,如防辐射电热 毯、防辐射微波炉,防辐射服装等。 6)室内装修线缆应穿钢管,少用或不用无线收发设备及射 频遥控设备,家用电器应可靠接地。 7)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因为 水是吸收电磁波的较好介质,冬季可用加湿器加湿空气至相对 湿度45%一60%,温度保持在20%左右。可在电脑的周边多放几瓶 水,但必须是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才行,绝对不能用金属杯盛水。 8)电视、电脑等电器的屏幕产生的辐射会导致人体皮肤干 燥缺水,加速皮肤老化,严重的会导致皮肤癌。所以,在使用完上 述电器后及时洗脸。 9)多食用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 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 体电磁场紊乱状态,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朱壬葆,刘永,罗祖玉.辐射生物学f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张玉民,戚伯云.电磁学[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赵伟亚(1980-),男,河南民权人,本科,研究方向。电气及工 程管理,身份证号码:412323198006247238。 Il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