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域文化与凉州贤孝的耦合研究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7年第12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2.2017 (总第168期) Gener ̄.No.168 【边疆文化】 地域更化与 州贤考的耦合研 王素音a,周金香 (武威职业学院a.经济管理系;b.人文艺术系,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凉州贤孝与地域文化(凉州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完成了对本地文化的积 淀。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是其耦合的必然因素。心向祖国,渴求统一;崇敬礼仪,倡导 孝道;共同的生存空间,相同的民风民情是其耦合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化(凉州文化)滋养着凉州贤孝,凉州贤 孝丰富着地域文化(凉州文化),没有凉州贤孝就使得凉州文化缺少了韵味,没有凉州文化就不会有凉州贤孝。 关键词:凉州贤孝;凉州文化;耦合;孝道;民风民情 中图分类号:K23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7)12—0027—04 “‘凉州’一词,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 年)。”此时的凉州较今天武威市行政所在地的凉州 在地理面积上要宽广得多,由于历史的久远,在历 詹陛的系统。这系统在整体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并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相互转化。由此可 见,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的 力,事物间的作用力可以形成合力,在良性互动中 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呈现出动态的关 联网络。凉州贤孝作为地域文化(凉州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以民间文化的形式润泽着凉州文 化,凉州贤孝与凉州文化作为有着必然关联关系的 系统,它们产生了耦合关系,正所谓木有本,水有 源,文化有根。其耦合的必然性包括自然环境因 素、社会心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 1.自然环境状况 史的不同节点上出现了诸如凉州、武威的称谓。为 了把选题的名称具体化、明确化,现将从汉武帝开 始设置行政区划的“凉州”认定为这篇论文所谈论 的“凉州贤孝”与“地域文化”中的凉州, “地域 文化”也限定为凉州文化,因为对凉州贤孝产生直 接影响的是凉州文化,而其他文化对凉州贤孝的影 响是通过凉州文化这一载体得以实现的,凉州文化 对凉州贤孝的兴起、形成、成熟有着其他文化无法 替代的作用。自凉州在历史上被命名起,就加速了 这一地域文化(凉州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在漫长 的历史洪流中,凉州文化吸纳了中原文化,少数民 族文化、西方文化,又融人了自己的本土文化,最 后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凉州文化。凉州贤孝作为凉州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托于凉州文化,立足于 民众文化,吸纳异质地域空间的文化,在民间艺人 的世代传唱中不断重组与更新,最终发生了裂变, 以民众的审美习惯为坚实的基础,将老百姓心中的 凉州位于北纬37度23分至38度12分,东 经101度59分至103度23分,位处我国三大自 然区——东南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 交汇之处,自然条件复杂。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 廊东端,是河西走廊的咽喉。南面是巍巍的祁连 山,东北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中部走廊平原东连 咽喉要塞的古浪峡,西与永昌县东大河洪积扇戈壁 滩相连,正北与北沙河和永昌、民勤县为界。在总 面积5 0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俊俏的丛山、湍 急的溪河,有旷阔的戈壁、沉寂的沙漠。在这些山 川、戈壁和沙漠之间,有着河西走廊面积最大、开 发最早、人口最密、经济最繁荣的一片绿洲。早在 公元前106年,西汉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各州置刺 史,历史上称其为“十三部刺史”,而河西地区属 凉州刺史部,因“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故得名。凉 效忠国家,孝敬老人的思想用方言俗语展开了详尽 的表达,受到凉州百姓的普遍喜爱,也不断培育着 凉州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空间。 一、凉州贤孝与地域文化耦合的必然性 耦合这一概念是2005年由德国教授哈肯提出, 他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同的时空跨度,结构及不同 收稿日期:2017—09—27 基金项目:2016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自筹经费项目(2016B--181) 作者简介:王素音(1975一),女,甘肃民勤人,讲师,硕士,从事文艺学研究;周金香(1966一),女,甘肃民勤人,副教 授,从事文化学、语文教学研究。 BIAN JIANG JING df YUWENHUA圆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年第12期 州地区虽然地域辽阔,生存空间较大,但是由于气 候干燥而雨水稀少,条件恶劣,所以养成了当地居 民艰苦抗争的美好品德、宽厚包容的性情。正如学 者张岱年所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凉州由于地处甘肃省的西部,深居内陆,属温 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日照 时间长,热量丰富,自古以来就以农耕经济为主。 这种高海拔、夏季短冬季常、干旱缺水的客观条件 激发了凉州人民勤劳朴实的品德,在恶劣的自然环 境中谋求生存的坚韧意志。历练了他ff]g,/自然的敬 重,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宽容与热爱。正所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这块内陆干旱大地孕育了 独特的凉州文化与凉州贤孝。 2.社会心理因素 凉州地区“水寒、土高、物寡”的恶劣、相对 单调的生存环境,对陇右各民族的审美心理产生重 大影响。“豪放大气,不拘小节,与人友善、含蓄 包容”是凉州人的精神气质,这与凉州的历史文 化、地域环境、民风民俗密不可分。凉州历史的书 页上记载着驰骋沙场,逐鹿问鼎,守疆卫国,兴办 学堂,保存中原文化,包容消化传播佛教、伊斯兰 等外来文化,萨班与阔端的凉州会盟绘制了西藏回 归祖国版图的宏志、忠于汉晋的执念,这正是这块 土壤上的豪放与大气的产物。 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 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 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 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凉州文化与凉州贤孝 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博大的胸襟吸纳、涵养、包容着 复杂的文化门类。凉州沃壤不谨小慎微,不排外, 不血腥,它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以参透世事的 智慧善待万物、使佛教在此孕育,中原的儒学文化 得以发扬,甚至对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积 极作用。正如史学家陈寅恪在妁有唐制度渊源略论 稿》中说: “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 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 期,能不失坠,幸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 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 化史之一大业。”这里的“偏隅之地”即指包括凉 州在内的河西走廊一带。 凉州文化与凉州贤孝共存于同一时空,凉州文 化中的豪放大气,不拘小节,与人友善、含蓄包 容,自动学习中原文化,以儒家的礼仪规范自己的 行为等文化思想同凉州贤孝中忠于国家,父慈子 孝、妻贤家盛为模范的和睦家庭,遵守承诺、宽厚 诚实、热心助人,恪守原则、遵纪守法等心理与道 德品德都与凉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凉州文 BIANJIANGJING Jf YUWENHUA 化和凉州贤孝的孕育沉淀与凉州百姓的社会心理又 有着互动共生的关系。 3.历史文化因素 凉州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应为月氏,大约在春秋 战国时,月氏在兰州以西到敦煌这一带过着游牧生 活。秦汉时期,这里就活动有戎、羌、氐、大夏、 乌孙、月氏、匈奴等族。秦汉初,月氏与北方的游 牧部族匈奴展开了战争,后匈奴占领了凉州成为了 主人。西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获得了汉朝西 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风土人情等宝贵 的信息。之后,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拓展西 域,元狞二年f前121年)匈奴浑邪王降汉。公元 前106年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 称河西四郡。武威郡辖十县,姑臧(凉州)是其治 所。汉武帝将宗宪女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与乌孙 王,自此乌孙与汉建立了牢固的政治联盟。汉代的 汉文化也随之向西蔓延,濡化着这片广阔而贫瘠的 西部大地。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治凉州,州 治姑臧县。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西晋与南北 朝时凉州治都在姑臧。十六国期间,河西地区更替 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五个割据政 权,河西地区在历史上早有“多士之郡”的美称, 但是,各个政权在统治时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 平衡的状态。隋初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在姑臧。于 大兴三年(607年)改为武威郡。到唐太宗贞观元 年(627年),唐将全国分为10道,凉州属陇右道。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以姑臧为首府,辖凉、 甘等七州。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到北宋淳化 年间近二百多年中,凉州由六谷吐蕃占领,此时基 本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其后由吐蕃的“凉州咀 末”所控制,设西凉府,府的治所在姑臧县。而在 1003年,党项的首领李继迁进攻吐蕃的“凉州咀 末”,打败吐蕃后开始了对凉州长达195年的统治。 1266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陷凉州等河西各州 府,又于第二年消灭了西夏王国,设西凉府,沿袭 宋夏旧制。公元1246年8月,经过长达两年的辛 苦跋涉,萨班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凉州(今甘肃武 威)。公元1247年风尘4t,4t"的阔端回到了凉州城, 与萨班签署了西藏回归祖国的协议,这就是历史上 的凉州会盟。后明清两朝沿袭元朝旧制。 二、凉州贤孝与地域文化的内容耦合 1.凉州文化的多向视角 地域文化(凉州文化)是指孕育在河西走廊这 块有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冲刷与沉淀,但是凉州文化仍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 移在不断完善发展的文化体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 解析凉州文化,王宝元的《梦断凉州》介绍了武威 (凉州)的历史文物古迹。白晓霞等对作为凉州文 化组成之一的凉州小说展开了地域文化的分析。韩 爱丽考察了凉州文化中的酒文化。伏俊琏《建设 “凉州文化”的一点思考》中提出了对武威的历史 文化进行认真的探索,挖掘真实的内涵,还历史以 真实的面目的观点。王其英从佛教文化出发,阐释 了凉州的佛教文化。李林山的《浑厚灿烂的凉州文 化》中归纳总结出孕育在凉州土壤的15种文化式 样,如凉州建筑文化、五凉文化、石窟文化、屯垦 文化、佛教文化、器乐文化、舞蹈文化、边塞文化 等。凉州文化在上述学者的阐释中由模糊渐变为清 晰,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祖国统一文化、西夏文 化、器乐文化、边塞文化、舞蹈文化、石窟文化、 屯垦文化等是它的核心文化。 凉州贤孝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在身心上已 经烙上了地域文化(凉州文化)的印迹,寻找二者 之间的相融相生是实现文化相互滋润的重要前提。 凉州文化涵盖了凉州贤孝,凉州贤孝作为一种活态 文化不断充实丰富着凉州文化。二者作为文化的承 载主体范围不同,凉州贤孝是民间文化,其承载着 主要是老百姓,凉州文化的对象是生于斯、长于斯 的凉州人民,也包括流寓于这一地域的非凉州(武 威)籍人士;凉州文化的内容比凉州贤孝更加广 泛,凉州文化除了爱国、敬孝之外,还包括历史文 化、民族融合文化、边塞文化等,这不在凉州贤孝 的范围内;二者规范的社会层面不同,贤孝文化主 要规范普通老百姓的道德思想,凉州文化既规范普 通老百姓的道德伦理思想,也规范普通老百姓的非 道德思想的社会生活与公共生活,从某种意义上 说,它是这一地域的集体记忆。 2.凉州文化的思想特质 凉州贤孝与地域文化(凉州文化)在内容上的 耦合性。凉州贤孝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层面的“贤”, 个人层面的“孝”,同时也包含民俗风情;凉州文 化是包括历史遗留下的古迹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 民间艺术景观,当地民间传统节庆文化,祖国统 一、民族融合文化,以凉州词(曲)为代表的边塞 文学、乐舞文化在内的多个元素构成的有机结构, 这与凉州贤孝二个层面的内容和结构是相互耦合 的。凉州贤孝与凉州文化具有地域性和人民性等共 同特质。 (1)心向祖国,渴求统一 自张骞通西域起,汉文化就开始了向西传播的 进程,随着汉朝对西域的拓展与西部区域文化上的 潜移默化,汉朝先进的文化很快受到西域各少数民 族的青睐,其魅力日益持久。随之以儒家文化为正 统文化的中原文化也迅速在西部这片广袤辽远的地 王素音,周金香:地域文化与凉州贤孝的耦合研究 域生根发芽,文化、贸易、政治的相互冲突与交融 使西域各地与中原的联系日趋紧密。凉州文化的重 要内容就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这与凉州贤孝的 忠臣贤士、帝王将相的故事中表现出的忠贤主题是 一致的。 公元1245年,赫赫有名的蒙古皇子阔端看不 惯祖辈的马背厮杀,邀请西藏著名的宗教领袖萨 班・贡噶坚赞举来凉州会谈,萨班权衡利弊后携带 自己的两个侄子十岁的八思巴、六岁的恰那多吉经 长途跋涉,历时二年,在1246年的8月抵达凉州, 完成了历史性的会谈“凉州会晤”。两人经过协商, 议定了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贡噶坚赞还从这里向 西藏僧俗各界发出了有名的“萨班致蕃人书”。凉 州会谈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决定了西藏 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 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结束了 400年的战乱局面,走向了安定、统一发展轨道。 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 意义。白塔寺是西藏归属中国七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见证。阔端与萨班的历史性相会就发生在凉州这片 土地,这便加速了凉州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国家观 念。 地域文化(凉州文化)中的心系祖国的理念也 反映在凉州贤孝的故事中,这种情感就在田间地 头、农家小院、街头巷尾、茶屋酒馆间慢慢升腾, 孕育在每一个生活在凉州的百姓心田。只要人群聚 集之处就会有盲艺人的或粗犷、或悲情、或厚重、 或高亢的演唱,声声入耳,句句含情理,日积月累 的唱白与聆听的互动,便造就了凉州独特的民间爱 国文化。 ((侯梅英反朝》中将历史时间定格于唐 代,讲述了龙祥、龙文进、李世民、侯梅英等人物 身上的家国故事。龙祥对儿子报效朝廷的殷切希 望,龙文进与民间各色人物之间的巧遇与矛盾,故 事中的矛盾激化,情节达到高潮,最终的解决途径 是国家的科举考试,在唐王天子的周旋下,龙文进 完成了父愿,也让侯梅英等女子各有所属,实现了 国事与家事的内在和谐。《关云长单刀赴会》中的 关云长凭借自己的机智与勇敢瓦解了鲁肃等的阴 谋,这种忠于国家的爱国英雄行为成了当地爱国教 育的典型教材。 (2)崇敬礼仪,倡导孝道 孝道是我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维系中国 传统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自从汉代在凉州设郡开始,中华文明中的孝文 化就来到了这一边远荒凉之地,受到民众的认可, 成为地域文化(凉州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 也反映在考古材料中,1981年出土的26枚“王杖 诏书令”木简,约书于两汉成帝元延三年(前10 BIAN JIANG JING JI YUWENH“A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年第12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ture No.12,2017 年1或其稍后的成、哀之际,内容包括汉成帝发命 的尊敬长老、抚恤鳏寡孤独废疾者和赐高年者王杖 及处治吏民殴辱王杖主的诏令。在武威磨嘴子口、 18号墓和早滩坡汉墓均出土了木鸠杖。这些简牍文 书和木鸠杖实物的发现,说明汉代有老养老、抚恤 职寡孤独废疾者的调令已在凉州贯彻执行。凉州贤 孝里就有来自4--十四孝》的故事,如《丁郎刻 母))就与《二二十四孝》中的((丁兰思亲刻母 有 渊源关系; 郭居埋儿》与 郭居埋子得黄金》在 情节上比较相近。《二十四孝》由元代的郭居敬辑 录的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组成,后来的还配上了 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是宣扬孝道的通俗读 物。这一读物中的思想随着中原人士因逃避战祸来 到凉州而在凉州扎根了,或是宋纤、郭荷、郭踽等 硕学宿儒的授书讲学使儒家的孝文化融入了凉州原 始的本土文化,加快了凉州文化的建设。 凉州贤孝中宣传的孝道故事,部分故事以《二二 十四孝))中的故事为原型,大部分的故事取材于凉 州百姓日常的真实事件,如((/j、姑贤》 《三子分 贝才)) ((李三娘碾磨》等。从孝道故事的来源可以看 出,中原文化渗入凉州文化,经过长时问的演化后 成为了凉州文化,凉州艺人活学活用创造出从民间 取材、反映民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丰富民间文 化特色的艺术样式。这些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 间孝敬与忤逆,矛盾与和谐通过凉州百姓的语言、 面孔、性格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唱白,唱者声情并 茂,听者感受到的是他人把自家或邻家昨日之事做 了客观的讲述。凉州贤孝在这方面比凉州文化有了 更强的亲民性,其教化效果也就更加劲道。凉州贤 孝与凉州文化在宣扬儒家孝文化上达到了高度的统 一人深入民间又从民间超脱出来,似一面镜子般提炼 概括出了老百姓的是是非非、悲喜哀乐、生老病 死。凉州贤孝中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人情礼 仪、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卜卦风水等方面无所不 包,充分展现了凉州的风土人情。 凉州贤孝的多个曲目中重复出现了生育民俗, 如:娘怀胎一个月才成露水,娘怀胎两个月露水走 转。娘怀胎三个月露水成双,娘怀胎四个月才成了 血片。娘怀胎五个月五指周全,娘怀胎六个月六月 六六宝攒身。娘怀胎七个月才分七窍,娘怀胎八个 月八筋长全。娘怀胎九个月三回九,转娘怀胎十个 月月份才满。这一民俗的反复出现正是要强调人来 到世间的不易,父母亲养育子女的辛苦,服务于孝 的主题。 ((/J、姑 中对凉州的饮食习俗进行了精 彩的叙述,如:头一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珍珠扑 翠花。第二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鱼儿乱钻沙。第 三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猴儿倒上杆。第四顿不吃 别的饭,吃一顿蜘蛛来吊线。第五顿不吃别的饭, 吃一顿针扎荷包配丝线。第六顿不吃别的饭,吃一 顿精肚子雀儿过棉毡。第七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 黑驴子翻滚不见面。第八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空 闶阆拌面汤。第九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癞蛤蟆钻 紫泥。第十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红嘴绿毛饭。第 十一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关爷骑马不踩镫的好茶 饭。第十二顿不吃别的饭,吃一顿刽子手上炕鳖跳 崖的好茶饭。第十三顿不吃别的饭,要吃一顿手拉 羊皮的好茶饭。十四顿不吃别的饭,要吃一顿沙拉 拉儿的茕茕饭。十五顿不吃别的饭,吃的是一顿筒 筒子菜柳叶儿面。十六顿不吃别的饭,吃的是一顿 秃葫芦顶方砖。 同so一这是王孝林的母亲为难自 己儿媳妇的饭食口诀,总共十六顿不同花样的面 食,从侧面反映出凉州人民的心灵手巧。同时还由 ,区别只在于上述所说的民间性上。 (3)共同的地域空间,相同的民风民情 地域文化(凉州文化)因缘起于戎、羌、氐、 大夏、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 所以这一地域的民俗风情就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 点,再加之汉代之后中原文化的陆续传人,这便保 持了华夏民俗与少数民族民俗交融互生的局面。凉 州文化中的独特民风民俗使得凉州文化的特色更加 鲜明,这一民俗文化在凉州贤孝中的呈现捕获了贤 孝听众的芳心,也加速了凉州贤孝的繁荣景象。凉 州贤孝中的民风民情与凉州文化中的民风民情几无 差别,只是凉州贤孝的亲民程度更浓烈些,瞎贤艺 参考文献: 贤孝艺人讲述了聘礼、择日等婚姻习俗,端午、过 寿等日常礼俗。 地域文化(凉州文化)与凉州贤孝共存于同一 时空,接受着来自这一区域之外的文化的或大或小 的影响,培育、造就着这一地域的独特文化,在于 无声处熏染着当地百姓的文化素养与文化性格。地 域文化(凉州文化)与凉州贤孝之间的耦合关系巩 固了两种文化的特性,提高了凉州贤孝的文化品 位,二者如水与木一样须臾不可分离。 l 1]梁新民.武威史地综述[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1.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30.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03. 1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生活・读书・新知j联书店,1954:23. f5]甘肃省博物馆,等.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22. 16]李武莲.凉州贤孝精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 1. [责任编辑:张雅安】 ol_B ̄NJIANG JING J,YUWENHu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