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回旋曲式分析实例

来源:画鸵萌宠网


G大调第十奏鸣曲 op.14 №2 Ⅲ乐章 谐谑曲 贝多芬

一、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 1.图式

维也纳五部(对比插部)回旋曲式

A B A C

┌─———─┐ ┌──┐ ┌─——─┐ ┌─——─┐

a b a1 c d e d1

8 8 4补2 16 连4 静止再现 连8 16 20 16补转连14 G T D T T a t G D7 T C D7 T D T G D

A 尾声

┌—─—──┐ ┌─—──——┐

f a2 静止再现 连29 叠49 叠18 T T T T

2.关于结构的说明

(1) 作品为维也纳五部(对比插部)回旋曲式。 (2) 主部A为对比中段再现单三部曲式; (3) A-a为(4+4)的乐句及其发展; (4) A-b为以D7为基础的乐句;

(5) A-a1为(4补2)的乐句,作缩减再现;

(6) 第一插部B为(4+4+4+4)的转调复乐段;

(7) 第39 小节起为4小节的由主调D7和弦构成的连接; (8) A做了静止再现;

(9) 第65 小节起为弱起的,由乐汇重复而成的8小节连接; (10)第二插部C为对比中段再现单三部曲式; (11)C-d为(8重8)的乐句变化重复; (12)C-e为(8+12)的乐句及其发展; (13)C-d1为(8补8)的乐句。

(14)第125 小节为含有假再现的连接;

(15)第161 小节为29小节含有假再现的连接; (16)尾声由两个部分组成;

(17)f为(叠25叠重25)的乐句变化重复; (18)a2为叠入的T持续乐句。 全曲的主部A作了两次静止再现。 二、主题材料及其发展 1.主题材料

(1)A-a主题 第1至4小节,乐观而风趣; (2)A-b主题 第9至16小节,为活泼而诙谐; (3)B-c主题 第23至26小节,稍显严肃;

(4)C-d主题 第73至80小节,为歌唱着喜悦的体验;

(5)C-e主题 第89至96小节,为快乐之余的感叹;

(6)尾声-f结束主题 第189至213小节,为活泼的形象和乐观的结局,与B-c有着节奏方面的联系。 2.材料的发展

(1) 主部A-a主题发展后与A-b主题形成小层次对比并缩减再现; (2) 第一插部的复乐段结构与主部形成大层次的对比; (3) 主部再现后,A-b主题材料构成开放的连接乐句;

(4) 第二插部以C-d和C-e主题对比再现,整体与主部形成又一大层

次的对比;

(5) 主部在发挥连接作用的A-a主题假再现后,第二次再现;

(6) 最后一次含A-b主题材料及假再现的连接收束,进入活泼的尾声,

尾声的第二部分肯定了风趣的主部主题。

三、简要评述 1.作曲家

关于贝多芬(略) 2.体裁背景

这一乐章标记为谐谑曲。谐谑曲是一种快速的三拍子器乐曲,它的节奏活跃,常以瞬间的力度变化渲染整体形象。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内容的需要,贝多芬继交响曲之父海顿之后,将谐谑曲体裁用于奏鸣曲的第三乐章。第十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曾被称为“夫妻吵架”。此为谐谑曲体裁的第三乐章。 3.风格描述

维也纳五部回旋曲式结构的主部以稳定不变的形态与两个插部形成对比,连接部采用主部中段材料规模逐渐扩大,并加入假再现的核心主题使其含有展开性质,综合性尾声肯定了全曲诙谐与故作严肃和抒发喜悦相交替的音乐形象。 4. 审美关注

作品丰富的音乐形象连续对比-再现,特别是连接部分的结构张力,以及全曲严密的思维逻辑,以睿智和幽默表现出作曲家创作成熟期的性格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