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试题
一、默写(本大题共8小题,共6.0分)(1)差之毫厘,(2)(3)正是江南好风景,(4)(5)等闲识得东风面,(6)(7)(8)人生若只如初见,。(《礼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朱熹《春日》),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纳兰性德《木兰花》)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1.下列词语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头头是道B.不负众望C.不知所措D.怒不可遏2.不屑一顾(xuè).寒噤(jìn).附和(hè).木椽(chuán).)蹊跷伺候舟辑吞噬歉疚(jiū).蹉跎(cuōtuó)..笨拙(zhuō).吁气(yū).3.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可不知怎的,我只叫道:“表哥驾到——”就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此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声音的延长。B.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吵闹闹,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此句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直接引用。C.她哪里能拦阻住我,我不是个小滹沱河吗?此句用了反问的句式,加强语气,写出了小时候的我的倔强。D.若在故乡,当新秋的早晨,门前路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联想起健康的感觉……此句中冒号的作用是表解释说明。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剧中“生”、“旦”、“净”、“丑”四种角色中的“生”是女性角色的统称。B.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的内容大体可以归为“注释”、“提要”和“批语”三类。C.《伤仲永》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表明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强调后天学习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对我们的启发很大。D.《卖炭翁》是一首抒情诗,旨在揭露唐代“宫市”制度的罪恶,体现劳动人民的可怜和悲惨。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陈子昂“炼字”功夫了得,请你品味“独”字的妙处,并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四、文言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1、课内文言文巩固(1)课本中《口技》选自文的作者是朝的。,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与文中“不能名其一处”的“名”字解释与用法一致的含“名”的经典成语有(2)翻译下列句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3)《口技》文章开头和结尾重复出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课外文言文拓展习惯说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②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③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2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⑤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释】①刘蓉,清代文学家。②养晦堂:刘蓉书斋名。③浸淫:渐渐扩展。④蹶然:猛然。⑤窒:阻碍。(1)翻译下列加点字每履之.(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辄起绕室以旋(来回踱步)C.父来室中,顾而笑曰(回头看)(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4)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5)本文作者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谈谈你的看法。B.每履之,足苦踬焉(绊倒)D.而不与洼适也(恬适)顾而笑曰.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1、爸爸教我读中国诗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3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①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③(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①②(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42、最初的温暖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戗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⑤第二天上学,斑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备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5无憾了。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11他摇了摇头。○12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13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沭浴着温暖的阳光……”14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都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15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1、本文以“最初的温暖”为题,有其独到之处,请简要评析。2、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3、第④段写到了女孩的哥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一人物的出现在文中的具体作用。4、请简析第(15)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65、根据文章主题,结合实际生活,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题目: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车司机等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来,车上乘客都埋怨说孩子和他妈妈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那名腿有残疾的孩子的妈妈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的人都沉默了。要求:(1)阅读以上内容,根据题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7答案
一、名句,课内古诗文略二、1.【答案】B【解析】A.“不屑一顾”中的“屑”读作“xiè”;“疚”读作“jiù”;B.正确C.“舟辑”中的“辑”写作“楫”;D.吁为xū答案:D2.【答案】B【解析】A.正确;B.此句中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C.正确;D.正确;故选B.3.【答案】B【解析】A.中国戏剧中“生”、“旦”、“净”、“丑”四种角色中的“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B.正确;C.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D.《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故选:B三、古诗1、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两者各1分2、“独”意为孤独,单独,与前两句相呼应,令人仿佛看见诗人怆然涕下的孤独形象,生动形象地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之情。解释1分,作用1分四、课外古诗文:参考译文: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低头苦读,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时,就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每经过它,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8平地一样安稳。一天,刘蓉父亲来到这个房间,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打理好,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1、(1)踩2、D4、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重要。)从“培养良好习惯”角度讲即可。五、现代文①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2分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2)踱步两者各1分2分实词1分,句式1分两个划线各1分2分3、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5、习性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2分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4分(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评分:时间、行为、结果)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2分(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2分爸爸教我的诗让我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之情。(内容1分,情感1分)Ps:句中的特定称谓,句中的指示代词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9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②1、一般情况下,标题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有交代故事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渲染某种气氛,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它的妙处是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的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2分结构1分)2、试题解析: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第⑥段的横线处可以补写的男孩的心理活动是“因为自卑与嫉妒,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却不记恨,还来不及向她道歉。”本题有“后悔、自责、遗憾、歉意、伤感”等的意思,答对两点,言之成理即可。(原因行为共2分)3、试题解析:理解作品的形象的方法是,首先从文中具体的事例,或者具体的话语中找出,再用概括性的词语对形象进行概括即可,人物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则要联系上下文、文章的主旨等分析。第④段写到了女孩的哥哥,结合文章内容,这一人物的出现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为主持人的出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2分)4、试题解析:分析作用,考生要从文章的主旨、开头和结尾、关键语句等方面着手分析。本文第(15)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文末才交代出文中那封信的来历(内容),通过一种转折使文章产生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结构),发人深思,从而让读者对“最初的温暖”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顿生惋惜之情。(内容1分结构1分感情1分)5、试题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考生做这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再从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等处找出文章的中心。最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去理解文章给自己的启示。本题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有:10真善美是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动力;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品德;要学会珍藏美好,传递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受到别人的恩惠,我们不能把它当做理所应当的事,应该以实际行动报答感恩。能够围绕主题联系生活阐述即可,题材较广。(4分,文章内容2分,结合实际2分,未答感悟扣1分)文章尾句的一般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完整统一(结构)、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结构)、篇末点题,深化主旨(内容)、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内容)。六、作文例文:请拾起你的关怀男孩要司机等等妈妈的请求在一分钟后遭到了乘客的埋怨,但是当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沉默是因为残疾的母亲触动了乘客内心深处的心弦,让他们对于自己的冷漠感到了惭愧。在这个路边老人摔倒之后都没有路人愿意上前将他扶起的时代里,请拾起你的关怀!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上,一名乘机老人突发心脏病。机组人员当机立断备降三亚,将老人送医。这本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部分旅客心生不满,认为自己的行程被耽误了,反对迫降。联想到这次等残疾母亲事件,我的内心突然涌起了深深的无力和惋惜感。当然,这些事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等同于应该纵容。但如果人情凉薄、漠视生命都已习以为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座右铭。社会又如何进步呢?既然现在的社会飞速发展,我们更应拾起我们的人文关怀,一个国家倘若对她的子民如此漠然,那经济再发达、国力再强盛,又有何用?只怕国将不国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里的这一句话经口耳相传,筑进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大同理想中。我从不怀疑人文关怀的存在,因为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人文关怀,无疑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从救助摔倒老人的“最美路人”,到伸手接下坠楼孩子的“最美妈妈”,从勇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再到把一生奉献给老少边穷地区的“最美乡村医生”,对生命的尊重让他们奋不顾身,恪尽职守。因为,生命之花最美,也最动人。我相信,在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心结终会如冬雪一般慢慢消融,绽开一朵朵绚丽的花儿,把关爱带给每一个人。让我们拾起内心深处的关怀,一起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吧!11附中考评分标准:
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