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来源:画鸵萌宠网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一个地区存在着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的意义是积极的。但当收入差距比较大时,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大,而城乡收入差距是决定整体收入差距的第一位的因素。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人均GDP增长率、城市化水平、就业结构、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这几个因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结果。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并提出一些合理调节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多元线性回归

1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1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人均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18268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13786元,增加了13442.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4006.4元。从城乡收入比发生的变化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上升到了2007年的3.33。从收入的增加量来看,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量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量的3.35倍。

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时,合理的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为1.7,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1500元时,城乡收入差距会自然下降。但与之相悖的情况是,截止到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而当时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23,截至到目前,我国居民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

1.2基尼系数不断提高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

1

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此外,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达到了0.46。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积极效应,但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因此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效应占主导地位。

2.1正面影响

2.1.1促进生产力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

2.1.2推动农业发展。

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节到工业化所需要的一个理想差距程度时,企业会在农村用较低的价格获得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促进工业化进程,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享受更多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生产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增长。

2.1.3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城乡收入存在适度差距,会对农村居民产生吸引力。一方面,会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一定条

2

件下接受城市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技术,提高了素质。

2.2负面影响

2.2.1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如果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阶层不断扩大并日益边缘化,必然引发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继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秩序混乱无序,从而造成社会形势的动荡不安。

2.2.2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2.2.3导致农民素质不高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农村居民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

3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影响因素的预期假设

(1)人均GDP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也与GDP 高低相关, 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的就业率和工资性收人,进而改善居民的总体收人水平,提升生活质量。当经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居民之间的收人差距是不断扩大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就会缩小居民收人差距。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因此, 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3)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由此也必然会发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一般认为,随着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也有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4)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第一产业,因此,第一产业的产值将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第一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增大,农民收入就会相对增加,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5)二元结构反应人力资本差异,系数值越高,说明农业与非农业人力资本差异越小,农民收人相对增加,城乡收人差距越小

3.2模型设定

下面以一组数据为例,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将城乡收入比,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多元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中的自变量为人均GDP增长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以及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

数据如下图所示:

4

y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x1——人均GDP 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水平;

x2——城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 x3——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就业结构;

x4——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x5——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表示二元结构

结果分析如下:

3.2.1变量进入

由于开始选择的是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逐步法是“向前”和“向后”的结合

体,从结果可以看出,最先进入线性回归模型的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建立了模型1,紧随其后的是人均GDP增长率,建立了模型2。最后是农业比较

5

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建立了模型3。模型中用逐步回归方法有个概率值,当小于等于0.05时,进入线性回归模型(最先进入模型的,相关性最强,关系最为密切)当大于等于0.1时,从模型中剔除。

3.2.2模型汇总表

Model Summary模型汇总给出了衡量该回归方程优劣的统计量。R为复相关系数,它表示模型中所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小。它的取值介于0和1之间,R越大说明线性回归关系越密切。可决系数R2等于复相关系数的平方。调整的R2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统计量,它的值越大,模型拟合效果就越好。剩余标准差它是残差的标准差,其大小反映了建立的模型预测因变量的精度。剩余标准差越小,说明建立的模型效果越好。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模型3的拟合效果最好。

3.2.3 ANOVA表

ANOVA表是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方差分析结果中模型3的回归平方和为1.475,残差平方和为0.137,总平方和为1.612,F统

6

计量等于46.558,概率Sig.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该统计模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即人均GDP增长率、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和城乡收入比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3.2.4已排除变量表

从“Excluded Variables已排除的变量”表中,可以看出:模型3中各变量的T检的概率值都大于0.05所以,不能够引入线性回归模型必须剔除。

3.2.5回归系数表

回归系数表给出了回归模型3的常数项(Constant)、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增长率、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的非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它们分别等于3.936、﹣5.081和4.581和﹣3.760。三个自变量对应

7

的显著性检验t值分别等于﹣5.245、4.041和﹣2.512,两个回归系数B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小于0.05,可以认为自变量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增长率和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对因变量均有显著影响。同时,SPSS在输出一般偏回归系数的同时,也输出了各自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于是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城乡收入比=3.936-5.081×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4.581×人均GDP增长率-3.760×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

再看最后一列“共线性统计量”,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增长率和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的容差为0.436、0.995和0.436,VIF为2.292、1.005和2.295,VIF都小于5,所以三个自变量之间没有出现共线性,容忍度和膨胀因子是互为倒数关系,容忍度越小,膨胀因子越大,发生共线性的可能性也越大。

3.2.6共线性诊断表

共线性诊断采用的是“特征值”的方式,特征值主要用来刻画自变量的方差,诊断自变量间是否存在较强多重共线性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思想是:如果自变量间确实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信息重叠,于是就可以从这些自变量中提取出既能反应自变量信息(方差),而且有相互独立的因素(成分)来,该方法主要从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出发,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得到相应的若干成分。

8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自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出发,计算得到了四个特征值(模型3中),最大特征值为3.927, 最小特征值为0.005

标准化后,方差为1,每一个特征值都能够刻画某自变量的一定比例,所有的特征值能将刻画某自变量信息的全部,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在方差标准化后,第一个特征值解释了其方差的0.00, 第二个特征值解释了0.18,第三个特征值解释了0.35,第四个特征值解释了0.47

(2)人均GDP增长率在方差标准化后,第一个特征值解释了其方差的0.00,第二个特征值解释了0.44,第三个特征值解释了0.48,第四个特征值解释了0.08

(3)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在方差标准化后,第一个特征值解释了其方差的0.00, 第二个特征值解释了0.01,第三个特征值解释了0.04,第四个特征值解释了0.95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增长率”和“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之间存在共线性较弱。前面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论证。

3.2.7直方图

HistogramDependent Variable: 城乡收入比5432Frequency1Std. Dev = .90 Mean = 0.00N = 17.00-1.50-1.00-.500.00.501.001.500Regression Standardized Residual 9

3.2.8 PP图

Normal P-P Plot of Regression Standardized ResidualDependent Variable: 城乡收入比1.00.75.50Expected Cum Prob.250.000.00.25.50.751.00Observed Cum Prob 由PP图显示,观察值紧贴正态概率线分布,由此可知其服从正态分布。

3.2.8散点图

ScatterplotDependent Variable: 城乡收入比1.51.0.50.0-.5-1.0-1.5-2.0-2.0-1.5-1.0-.50.0.51.01.52.0Regression Standardized Predicted Value 各散点随机分布在e=0为中心的横带中,在-2到2之间分布,证明了该模

10

型是适合的。

4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影响城乡收人差距SPSS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增长率及农业比较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生产率之比均对城乡收人差距有重要的影响,且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农业生产率与非农业生产率之比均与城乡收人差距成反向变动。根据西蒙·库兹涅茨对发展中国家收人差距状况的研究,认为这些国家的收人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以人均GDP表示)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库兹涅茨曲线),即随着经济的发展,收人不平等状况先扩大,再缩小。目前人均GDP增长率与城乡收入差距是正相关的关系,当经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居民之间的收人差距是不断扩大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就会缩小居民收人差距。下面对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4.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在一切需要的资源上,都可以通过平等的与城市居民竞争获得。

4.2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的最重要原因是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并且长期以来提高不快。如何通过扩大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使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趋向相等, 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农村工业化,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11

4.3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要加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重点,全面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全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养农业人才为重点,全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此外,还要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员素质,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4进一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政策调控力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5结束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K]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 杨发玉.浅谈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4.6 [3] 常文涛.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7期

[4] 赵亚静.试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9

[5] 陈文茹,孙大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科学发展

观研究理论月刊,2009.9

[6] 曾福生.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湖南杜院学报2009.10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