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麓山寺碑

来源:画鸵萌宠网
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也是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位于园林麓山寺碑亭内。

碑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上饰有龙纹浮雕,上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额。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13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损缺,整碑漫漶361字。碑阴刻有衔名及赞,据清代瞿中溶《金石萃编》所考为潭州司马摄刺史事窦彦澄作,李邕书丹。字体较正文略小。碑侧刻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正书阴刻题名“元丰庚申元日同广惠道人来襄阳米黻”字样,“元丰庚申”即公元1080年。

麓山寺碑是纪录麓山寺历史沿革的一块碑文。唐代开元十八年,也即公元730年,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李邕亲自撰文、书丹、并镌刻,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轶传“黄仙鹤刻”,即李邕刻,黄仙鹤为李邕的化名。 李邕(678-747),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约630-689,唐代学者)之子。初为谏官,历任郡守,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故麓山寺碑又有北海碑之称。工文,擅长真、行、草、隶、篆各种书体,尤以行草书造诣最深,别具一格。唐李阳冰称赞他的书法为“书中仙手”。他对学书反对一味摹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麓山寺碑》是他行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笔致挺拔,气势纵横。明王世懋评为:“李北海诸碑,当以岳麓寺为第一,以其流动中藏稳密也。”李邕一生书碑甚多,存世碑刻除《麓书寺碑》外,还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也甚为著名。李邕之书,无定法,多取前人骨髓,随手结体,书麓山寺碑时,其书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信手拈来,不拘形体,书体混用,构字随心所欲,如从“木”旁的字,碑中皆书成“才”旁,“究”字书成“宄”、“藏”字书成“蒇”、“阐”书成“闸”字,六书之法尽为己所破。麓山寺碑对后来的书法家影响较大,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至岳麓临习瞻仰,碑后至今尚留有部分书法家的手迹。许多书法家都以见到此碑为荣。 因《麓山寺碑》享有盛名,历代欲取此碑的人甚多,清代嘉庆年间,有达官遣吏前来拓取,因不得其法,遂使名碑碎裂,留下了千古遗憾。当时长沙知府沈廷瑛得知之后,亲赴现场,和沙灰集其残片94字,另嵌碑亭内壁之上。

历代出版《麓山寺碑》碑帖甚多,国家文物出版社1984年曾出版《唐李邕书麓山寺碑》,以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宋拓本为底本。据其说明所言,拓本为白麻纸乌金拓,纸地坚韧,墨色醇古,没有丝毫涂墨与填补,如实地再现了原碑风貌。 1956年麓山寺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夫天之道也,东仁而首,西义而成,故清泰所居,指于成事者已。地之德也,川浮而动,岳镇而安,故耆阇所临,取于安定者已。兹寺大枑,厥旨玄同,是以回向度门, 于廓右,仰止净域,列乎岩巅。宝堂岌业于太虚,道树森梢于曾渚。无风而林壑肃穆,不月而相事澄明。化城未真,梵天犹俗。名称殆绝,地位尝高者,不其盛欤!

麓山寺者,晋太始四年之所立也。有若法崇禅师者,振锡江左,除结涧阴,尝与炎汉太宗长沙清庙栋宇接近,云雾晦冥,赤豹文狸,女萝薜带。山祗见于法眼,窦后依于佛光,至请旧居,特为新寺。禅师洎翌日,弘聚谋界众表之。明诏行矣。水臬有制,丘墟尽平。太康二载,有若法导禅师,莫知何许人也。默受智印,深入证源。不坏外缘,而见心本。无作真性,而注福河。大起前功,重启灵应。神僧银色化身丈余,指定全模,标建方面。法物增备,檀供益崇。广以凌云之台,疏以布金之地。有若法愍禅师者,江夏人也。空慧双铨,寂用同辔。慈目相视,净心相续。综覈万法,安住一归。注大道经,究上乘理。永托兹岭,克终厥生。逮宋元徽中,尚书令湘州刺史王公讳僧虔,右军之孙也。信尚敬田,作为塔庙。追存宝相,加名宝山,矧乎弓冶笔精,陶甄意匠。留书藏石,缄妙俟时。候法宇之仾 ,期珍价以兴葺。远虑将久,遗事未彰。梁天监三年,刺史夏侯公讳祥。了义重玄,别构正殿。绍泰二年,刺史王公讳琳、律师法贤,或在家出家,或闻见眼见,建涅槃像,开甘露门。长沙内史萧沆,

振起法鼓,弘演梵言。继楗槌于景钟,纳贝叶于曾阁。陈司空吴明彻,随侍中镇南晋,安王、乐阳王,并佛性森然,国桢秀者。壮回廊以云构,蔚悬居以天覆。开皇九年,天台大禅师守护法庭,澄清悲海,严幢标耸,智火融明。袭如来堂,坐法华定。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有若昙捷法师者,伐林及树,染法与衣。不坠一滴之油,有沾大根之雨。总管大将军齐郡公权,公讳武。福德庄严,喜慧方便。疏写四部,镇重百城。有若智谦法师者,愿广于天,心细于气。诵习山顶,创立花台。有若摩诃衍禅师者,五力圆常,四无清净。以因因而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有若首楞法师者,文史早通,道释后得。远涉吴会,幽寻天台。法界图于剡中,真诀论于湘上。具究竟戒,敷解说筵。一法开无量之门,一音警无边之众。方等有以复悔,双林有以追远。并建场所,乐为住持。惟慧龙禅师者,迹其武,凭其高,超乎云门,绝彼尘网。深以为性有习,道有因,止于心,反于照,习也者。坐乎树,居乎山,因也者。固,习而无因,则不往;因而无习,则不证。是以沤和正觉,阿若冥搜。想息而精进,甲坚,受除而烦恼壳散。百川到海,同味于咸;千叶在莲,比色于净。起定不离于平等,发慧但及于慈慧。故能闻者顺其风,观者探其道。牧伯萃心,洊 臻。启焚香之上缘,托成佛之嘉愿。上座惠杲寺主,惠亶都维那兴哲等,皆静虑演成,妙轮转次。因差别而非法,随品类而得根。去二见而入流,率一心而办事。咸以形胜之会如彼,修行之迹如此。而丰碑未勒,盛业不书,安可默而已哉?将何以发挥颂声,披扬宿志者也?司马西河窦公,名彦澄,硕德高闱,绍贤远识,器宇岳厚,检操冰清。属以师长阕官,摄行随手。以家,而形于孝友;以己,而广于诗书。以重,而雅俗自兴;以明,而至道丕若。且犹归心净土,膜拜佛乘。摧乔慢之外幢,兴开示之真语。建谋群吏,乃命下寮。顾蚊山之易疲,叹龙宫之难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