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外科学〔Veterinary surgery〕 绪 言〔Preface〕
兽医外科学是临床兽医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兽医学根底理论与技术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广义的兽医外科学包含下面两门课程:
兽医外科手术学〔Veterinary operative surgery〕:研究在动物体施行手术的根本理论和技术、手术的局部解剖和诊疗动物疾病的手术方法;此外,兽医外科手术学还研究通过手术改变动物机体代谢,增强动物使用能力及提高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方法,如畜禽阉割术、人工培植牛黄手术及狗宝手术等。
兽医外科学〔Veterinary surgery〕:研究动物外科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及其诊疗方法。
第一局部 兽医外科手术学〔Veterinary operative surgery〕
第一章 外科手术概述〔Surgical operation outline〕
第一节 手术的根本认识〔Basic operation knowledge〕 一、外科手术的意义和任务
医治局部病灶,排除其对动物机体的不利影响,恢复其机能。
此外还包含以经济为目的,利用手术技术制造财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如各类绝育术、牛黄培植术、宠物美容术〔剪耳、断尾〕等。 二、外科手术学的根底
外科手术学建立在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药理学等的根底上。家畜解剖学知识指导正确选择手术通路;生理学知识指导全面认识机体机能,确保手术合理;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知识指导对炎症及手术创伤愈合的了解;药理学知识指导手术在无菌无痛的前提下完成。成功的外科手术,必须掌握与手术有关的无菌、消毒、切开、止血、结扎、缝合、引流、伤口处理、包扎固定等一套根本操作技术,这也是外科医治疾病的主要手段。 三、外科手术的学习方法
手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必须以根本理论为指导,否则简单走弯路,甚至造成失败;但仅熟背理论知识,不注重锻炼手术根本功,只能是纸上谈兵。
手术根本功是指对手术操作的的熟练程度和对手术技巧的精通程度。俗话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精确地形容欲到达熟练的手术操作水平,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熟能生巧〞恰当地表达了反复操作与精通之间的关系。
四、完成手术的一般认识
动物外科手术的开展,受假设干客观因素的束缚或制约,表现在“手术对象〞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 1.动物被毛长或体表不卫生; 2. 假设麻醉不实在,动物不会配合;3.术后动物不能自觉爱护术部;4.假设动物经济价值低或人对动物感情冷淡,一般视手术费用决定是否同意手术。
手术成功取决于术前的无菌打算、术中的正确操作和术后的科学护理。临床工作中接受手术病例时,要认真分析病情并制订手术方案,并要求动物主人在手术申请书上签字。
第二节 手术的一般过程〔General operating process〕
一、术前打算
术者的打算:指术者或执刀手是否已对手术建立信心,做到胸中有数〔制订详细的手术方案〕,各种助手是否分工明确,具体操作人员是否进行了手臂消毒。
患病动物的打算:术前应评价动物自身对手术的耐受力,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验,禁食24h〔小动物禁食12h〕和禁水12h,术部剪毛、剃毛、清洗与消毒〔常称作:术部常规无菌打算〕,确定动物的保定与麻醉方法。
手术器械及敷料打算:通常是指分类包扎后进行高压灭菌,或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 二、术中操作:是指手术人员正确而熟练的根本操作技术。
正确的操作建立在对动物局部解剖结构熟悉的根底上,尤其在施行从未做过的手术时更需如此;熟练的操作与平常的手术功夫和经验积存有关。
如果具备良好的手术根本功,加上特长思考,勤于探究,就完全可以施行从未做过的手术,从而解决临床上需要手术解决的问题。
.
精品文档
三、术后护理
俗话说“三分医治,七分护理〞,充分说明术后护理对手术成功的重要影响,这在动物医学方面尤其如此。术后护理的内容包含一般护理〔麻醉苏醒、保和气全身监护〕、预防和操纵感染、术后的喂养与治理。临床经验证明术后护理的要点是:动物尽快苏醒、较快恢复食欲和促进创口愈合。
手术医治三环节的重要关系:
一个手术的成功与认真的术前打算、正确而熟练的术中操作、以及细致的术后护理有紧密关系,这三者如有一方失误,都将降低手术成功率。
如因动物不能耐受手术而在术中死亡,或因术部严峻感染及错误操作造成正常生理功能丧失而被迫淘汰,或因食欲一直不能恢复而造成动物衰竭死亡,均意味着手术失败。
第二章 动物保定〔Animal restraint〕
一、保定的概念及分类
当动物与不熟悉的人接近时,往往产生不安、戒备、逃跑或攻击等的行为,是动物自身防备的本能。动物保定是指根据人的意愿对动物实行有效操纵的方法,以方便临床诊疗或手术的进行,同时确保人和动物平安。保定方法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机械保定:是指用简单的器械如绳索、皮带、铁链、木棒、柱栏等限制动物的活动。
化学保定:是指用冷静剂、安定剂、催眠剂或小剂量麻醉剂等,减低动物的意识和排除动物对抗,并未到达真正麻醉的要求。
第三章 无菌术〔Asepsis〕
无菌术是指在外科范围内预防创口发生感染的综合性预防性技术,主要包含灭菌法和消毒法两方面内容。但二者习惯上通常都称为消毒。 灭菌法〔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的方法彻底杀灭附着在手术所用物品上的一切活的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紫外线辐射法、蒸煮法、高压蒸气灭菌法等,一般适用于手术园地、手术器械及敷料等棉织用品的无菌打算。
消毒法〔Disinfection〕:是指用化学药品消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不要求去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如芽孢〕。主要适用于术者手臂、动物术部的无菌打算,也常用于临床小手术或紧急手术时器械、橡胶和塑料用品的无菌打算。
第一节 手术器械、敷料等用品的打算与消毒〔Preparation and disinfection of operating instruments,dressing
and other articles〕
一、手术器械、敷料等用品的打算
常用的金属器械、棉织品、玻璃、搪瓷、橡胶类制品,除一次性用品外,应在每次使用后清洗干净保存。假设存放时间长,使用前应再次清洗除去外表灰尘,然后分类打包高压蒸汽灭菌,或置于搪瓷方盘或塑料盆内浸泡消毒。
二、手术器械及用品的灭菌与消毒
1.煮沸灭菌法:主要用于注射器消毒和少量手术器械的临时消毒。当锅或饭盒中的水沸腾3~5分钟后放入器械,第2次水沸后维持15分钟,可杀灭一般细菌。对可能受芽孢严峻污染的器械,则须维持沸腾60分钟以上。 2.高压蒸汽灭菌法: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有小型手提式、立式和卧式。温度达℃,维持30分钟,可杀灭包含芽孢在内的全部细菌,是手术器械、敷料、创巾等棉织品最理想、最可靠的消毒方法。 3.化学药品消毒法:
〔1〕0.1%苯扎溴铵〔新洁而灭〕溶液:使用前将市售5%新洁而灭原液用清洁水稀释50倍,即配成0.1%溶液,浸泡金属器械和搪瓷、橡胶类用品30分钟。此外也常用于手术人员手臂的浸泡消毒,一般5分钟。
〔2〕70~75%酒精、5%煤酚皂溶液和10%甲醛溶液:可用于手术器械的浸泡消毒,一般不少于30分钟。因这些溶液对组织具有刺激性,使用前必须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70~75%酒精间或也用于术前手臂的紧急擦拭消毒。
〔3〕聚乙烯酮碘或强力碘溶液:与碘酊相比,同样高效杀灭各种微生物,但具有无异味,易溶于水,皮肤黄染易除;对黏膜无刺激、无痛感;对常用金属器械无腐蚀;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宠物术部皮肤消毒,可用0.3%~0.5%浓度擦拭2~3分钟;皮肤创口或口腔黏膜消毒,可用0.05%浓度冲洗;泌尿道、生殖道黏膜或有伤黏膜,使用0.02%~0.05%浓度冲洗。
.
精品文档
第二节 手术人员的打算与消毒〔Preparation and disinfection of operators〕
一、换鞋更衣
无菌手术要求进入手术室〔外间〕后,换鞋,更衣〔专用清洁衣〕,戴手术帽与口罩,以预防手术创滴入感染和飞沫感染。
二、手臂的清洁与消毒
接触感染是引起手术创感染的重要原因。正规手术室分内间、外间,一般在外间洗手并浸泡消毒,在内间穿无菌手术衣后进行手术。
兽医临床手术室大多仅一间,通常在手术室外洗手后再进入手术室内穿手术专用清洁衣,再浸泡消毒手臂。如手术室内方便洗手,则在内洗手并浸泡消毒。 三、穿着无菌手术衣
手术衣应当专用,不应与一般门诊工作服混用。有条件时应当穿高压灭菌手术衣,假设无条件也应穿手术室专用清洁衣,平常可挂在手术室内,采纳紫外线辐射灭菌。 四、戴手套
由于手臂的清洁与消毒不能使其到达绝对无菌,戴无菌手套施行手术对预防接触感染的发生非常必要。
第三节 动物术部的打算与消毒〔Preparation and disinfection of operating place〕
一、术部除毛
是指术前对动物术部进行剪毛、剃毛及清洗等处理,或者使用宠物专用电推刀剃毛更为简便。 这项工作必须在手术室外边完成。某些动物实验研究,常在术前对动物彻底洗澡。
术部除毛范围应当超出切口,大动物一般为20~25cm,小动物为10~15cm,有利于减少被毛对伤口的污染,手术中也方便随时扩大切口。
术部除毛:剪毛、剃毛 二、术部消毒
皮肤消毒:通常使用2%碘酊、70~75%酒精先后涂擦术部皮肤,使皮肤外表到达相对无菌状态。
无菌手术应由手术区中心向周围涂擦;感染创应由清洁处涂向患处。
无菌手术一般需要涂擦两次碘酊,使碘酊完全浸湿皮肤并自然凉干,然后涂擦酒精脱碘。
黏膜消毒:使用和气的消毒剂如~%新洁而灭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或利凡诺溶液擦洗或冲洗。 三、术部隔离
术区周围的被毛最易对术部造成污染,而且术中动物极易挣扎、骚动,造成尘土、毛屑等落入切口,因此必须用较大的创巾将术部消毒区与周围未消毒区隔离。隔离的方法很多,传统的大动物手术创巾是中央有孔的四方形棉布,小动物手术常按医学习惯将四块小棉布依次围在切口周围,用巾钳固定而起隔离作用。
需要指出:棉布手术巾和纱布在潮湿或汲取创液后即降低其隔离作用。近年来医学手术使用一次性隔离薄膜,在术部消毒枯燥后即可粘贴,更好地起到隔离作用。
第四节 手术室设施、消毒与治理〔Installation,disinf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operating room〕 一、手术室的根本要求
良好的手术室有利于到达无菌要求〔空气尘埃感染〕和提高手术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和成功率。 手术室设计与装修:面积一般视客观同意,大动物不小于40-50 m2,小动物不小于25m2,附带打算室。手术室墙壁贴瓷片,地面铺地砖,安装洗手池和排水地漏,以便于术后冲洗和消毒;室内安装冷暖空调,以适应各种天气情况下施行手术;室顶或侧壁安装日光灯和紫外线灯,用于照明和常规辐射消毒。
手术器械与设备:手术器械、器械推车、手术台、电凝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无影灯或反光灯、移动式紫外线灯等,条件好的可配备气体麻醉机。 二、手术室工作常规
手术室的使用和清洁消毒应有严格的治理制度。
每次手术后应马上清洗手术台和器械台,冲刷室内地面和墙壁的污物,各类器械清洗、擦干后分类存放,室内及时通风枯燥。
实践证明:无专人治理的手术室必定存在器械丧失、材料不全、室内卫生差等一系列问题,必须由具有良好外科素养的人员治理,才能使手术室真正起到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和手术成功率的作用。
.
精品文档
三、手术室的消毒
紫外线照耀消毒:手术室普遍采纳。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能有效减少空气和物体外表的微生物。一般根据室内面积大小,确定紫外线消毒灯的瓦数,有15W、30W和40W几种,通常照耀30分钟至2小时不等。
化学药物熏蒸消毒:通常采纳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法,尤其对严峻污染的手术室消毒更为简便、可靠。一般按2ml/m3的用量取40%甲醛,放入玻璃烧杯或塑料盘中,再小心倒入一半用量的高锰酸钾粉,数秒钟之后即产生大量甲醛蒸气,通常熏蒸消毒4小时。
紫外线灯的使用
四、临时性手术园地的选择
室外施行手术反映了兽医工作的特别性。
室外手术除常规预防接触感染、飞沫感染外,重点预防和减少空气感染的时机。
第四章 麻 醉〔Anaesthesia〕
第一节 局部麻醉〔Local anaesthesia〕
是利用某些药物有选择性地临时阻断神经末梢、神经纤维以及神经干的冲动传导,从而使其分布或支配的相应局部组织临时丧失痛觉的一种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方法
1.外表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滴、涂布或喷洒在黏膜外表,利用麻醉药的渗透作用,使其透过黏膜阻滞浅在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外表麻醉。结膜与角膜麻醉时,使用%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口、鼻、直肠或阴道黏膜麻醉时,使用1~2%丁卡因或2%~4%利多卡因;每隔5分钟用药1次,连用2-3次。使用喉头喷雾器对咽腔黏膜进行外表麻醉。
2.浸润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沿手术切口线皮下注射或深局部层注射,阻滞周围组织中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称为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常用0.5~1%普鲁卡因或0.25~0.5% 利多卡因。具体方法有直线、菱形、扇形、基部、分层等多种浸润方法。
3.传导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地域失去痛觉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传导麻醉。药物常用2%利多卡因或2~5%普鲁卡因。优点是使用少量麻醉药可产生较大地域的麻醉。
4.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地域失去痛觉而产生麻醉,称为硬膜外麻醉。兽医临床上以往对牛较多采纳硬膜外腔麻醉,适用于难产救助以及尾部、会阴、阴道、直肠与膀胱的手术,共有三个注射部位:腰荐间隙,荐尾间隙,第一、二尾椎间隙。
第二节 全身麻醉〔General anaesthesia〕
是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的抑制作用,从而临时地使机体的意识、感觉、反射和肌肉张力局部或全部丧失的麻醉方法。
单纯麻醉:单纯采纳一种全身麻醉剂施行麻醉的方法。
复合麻醉:联合采纳几种麻醉剂所施行的麻醉,目的在于增强麻醉药的作用,减轻其毒性和副作用,扩大麻醉药的应用范围。
〔1〕混合麻醉:同时注入两种或数种麻醉剂的混合物以到达麻醉的方法。 〔2〕配合麻醉:在采纳全身麻醉的同时配合应用局部麻醉的方法。
〔3〕合并麻醉:间隔肯定时间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剂的麻醉方法。通常前者为根底麻醉,即使动物到达全身浅麻醉状态;后者为维持麻醉,即使动物进入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深度。 一、麻醉前给药
指在麻醉前先使用少量神经安定药、冷静药、镇痛药、肌松药、抗胆碱药等,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及副作用,排除麻醉和手术中的不良反响,使麻醉过程平稳,提高麻醉的平安性。
常用的麻醉前用药有氯丙嗪、安定、隆朋、静松灵、阿托品等。其中阿托品可减弱消化道蠕动,预防麻醉时呕吐;可明显减少呼吸道和唾液腺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阻断迷走神经反射,预防反射性心率减慢,是重要的麻醉前用药。
二、吸入性全身麻醉
是指气态或挥发性液态麻醉药物经呼吸道吸入,在肺泡中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接着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
精品文档
产生麻醉效应的方法。
常用的吸入麻醉剂:主要是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
气管插管的意义:实施吸入麻醉的一项重要操作是气管插管。预防唾液和胃内容物吸入气管;有效地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麻醉剂污染环境和手术人员吸入;为人工呼吸制造条件,便于对危重动物抢救和复苏。 吸入性全身麻醉的优缺点:
优点:因吸入麻醉剂主要通过肺泡摄取和排出,所以简单和迅速地操纵麻醉深度和较快地终止麻醉,适用于各种大手术、疑难手术和危重病例手术。
缺点:需要专用的麻醉设备和专业麻醉师,操作比拟复杂。 三、非吸入性全身麻醉
指麻醉药不经吸入方法而进入体内并产生麻醉效应的方法。麻醉药的输入途径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
优点:不需要特别的麻醉设备和专业麻醉师,操作简便。 缺点:不能灵敏掌握用药剂量、麻醉深度和麻醉延续时间。 1、常用的非吸入麻醉药
〔1〕隆朋〔Rompun,Xylazine〕:2,6-二甲苯胺噻嗪,我国生产的产品称为麻保静。根据使用剂量不同,可出现冷静、镇痛、肌松或麻醉作用。
〔2〕静松灵:2,4-二甲苯胺噻唑,我国自行合成,有与隆朋相同的作用和特点。 隆朋与静松灵的药理特点:
①在一般使用剂量下,难以使动物到达完全麻醉深度,仅能使其处于精神沉郁、嗜睡或熟睡状态,通常冷静可维持1-2小时,镇痛作用仅能延续15-30分 。
②本药有明显种属特异性。对反刍动物、特别是牛很敏感,马、犬剂量的1/10用于牛即可迅速产生良好作用;但不能用于妊娠后期,否则引起流产。在其他动物,主要用于化学保定或作为麻醉前用药,其剂量可达牛的10倍以上。
③氯胺酮〔Ketamine〕:注射后对大脑中枢的丘脑-新皮质系统产生抑制,故镇痛作用较强,但对中枢的某些部位产生高兴,动物受到惊扰仍有醒觉并表现有意识的反响,这种特别的麻醉状态称为“别离麻醉〞。 ④噻胺酮〔复方氯胺酮〕:是主要用于猪、犬、猫的一种良好的肌肉注射麻醉剂。
⑤速眠新〔846合剂〕:是我国生产的动物专用复合麻醉剂,应用于多种动物均有良好的冷静、镇痛和肌松作用。特效拯救药为苏醒灵4号,应用时按速眠新﹕苏醒灵 = 1﹕1的容量比静脉注射或1﹕2的容量比肌肉注射。 2、非吸入麻醉的临床应用:主要掌握牛、猪、犬、猫非吸入全身麻醉药的剂量与使用方法。 〔1〕牛的全身麻醉:
①隆朋或静松灵麻醉:较小剂量即可引起牛较深的冷静、肌松与镇痛。黄牛和奶牛,一般可维持站立;假设超过0.6 mg/kg,简单卧地进入浅麻醉状态。而水牛用量为1-2mg/kg。 ②速眠新麻醉: 按,一般可维持站立;假设为,即获中等程度麻醉。 牛全身麻醉的不利因素:
①特大的瘤胃压迫膈,可造成呼吸困难,尤其全麻后长时间卧倒会引起瘤胃臌气,加重麻醉时已被抑制的呼吸机能障碍;
②多数麻醉药都可引起牛大量流涎,加上全麻后贲门括约肌松弛而致瘤胃内容物从口鼻流出,简单引起异物性肺炎;
③大量流涎失去了中和瘤胃有机酸的作用,促进了臌气发生,也增大了发生异物性肺炎的危险。 牛全身麻醉的有利因素:
牛比马迟钝,能在站立保定和局部麻醉下接受多种手术,所以一般在中、浅麻醉下,配合局部浸润或传导麻醉进行手术。
〔2〕猪的全身麻醉:
噻胺酮〔复方氯胺酮〕麻醉:小型猪或体重50kg以下按10-15mg/kg肌肉注射,延续60-90分,苏醒约需7-8小时;体重大于50kg以上按5-7mg/kg经耳静脉注射。 〔3〕犬的全身麻醉:
.
精品文档
①速眠新:,肌肉注射,麻醉维持时间约1小时。
②速眠新-氯胺酮:速眠新,氯胺酮5~10mg/kg,混合肌肉注射,麻醉维持时间约小时。
③静松灵-氯胺酮:先肌肉注射静松灵1.5~2mg/kg,5分钟后肌肉注射氯胺酮5~10mg/kg,或两者混合后一起注射,麻醉维持时间约1小时。 ④舒泰50〔Z0letil 50〕:法国维克药厂产品,麻醉平安性很高。 10~15mg/kg用于小手术, 15~25mg/kg用于大手术,肌肉注射。假设静脉注射,剂量减半。麻醉维持时间视剂量而定,约20~60分钟。 〔4〕猫的全身麻醉:
①氯胺酮:25~30mg/kg,肌肉注射, 麻醉维持时间约小时。
②速眠新-氯胺酮:速眠新,氯胺酮5~10mg/kg,混合肌肉注射, 麻醉维持时间约1小时。
③静松灵-氯胺酮:首先肌肉注射静松灵1.5~2mg/kg,5分钟后肌肉注射氯胺酮10~15mg/kg, 或两者混合后一起注射,麻醉维持时间约1小时。
④速眠新:0.15~0.2 ml/kg,肌肉注射, 麻醉维持时间约1小时。 四、其他麻醉方法
1、神经安定镇痛〔Neuroleptanalgesia〕:是将神经安定药与镇痛药合并应用,具有用药剂量小,冷静镇痛效果好,意识和反射所受抑制轻的优点。我国典型药物有速眠新,主要成分:双氢埃托啡、保定宁和氟哌啶醇。国外药物有舒泰,主要成分:唑氟氮卓〔安定药〕和噻环乙胺〔镇痛药〕。
2、电针麻醉:在动物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上,通上肯定频率肯定强度的脉冲电流,使畜体获得肯定程度上的镇痛效应,而对生理干扰很少。其方法是将脉冲式兽用针麻机连接到刺入穴位的针灸针上,翻开针麻机调节频率及电压至所需强度,维持动物肌肉刚好表现强直性收缩并能耐受。动物在术中保持清醒,一旦将针拔除即可解除麻醉,对术后采食、饮水均无影响,从而减轻了麻醉或术后监护的负担。 3、激光麻醉〔Lasing anaesthesia〕:也是在针刺麻醉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其镇痛机理是应用激光照耀动物浅在的外周神经径路,通过神经传导而引起全身性的镇痛作用。麻醉中动物意识不消逝,对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均无显著影响,麻醉后可马上牵行,无并发症和后遗症是其优点;但手术中存在皮肤震颤、腹肌紧张、切断大神经干时镇痛不全以及与手术无关的骚动等缺少。 五.全麻手术动物的监护与急救
1、手术动物的监护:手术期间的患畜监护重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体和气肾功能。监护是借助人的感官和特定监护仪器观察、检查、记录器官的功能改变,以便及早觉察机体生理平衡异常,及时医治。然而目前兽医临床普遍不具备仪器设备条件,所以通常借助视诊、触诊和听诊等进行监护。 〔1〕中枢神经系统:
即麻醉深度的推断,主要检查眼睑反射、角膜反射、眼球位置、肌松程度和疼痛反响。良好的麻醉表现:眼睑反射消逝,角膜反射迟钝,眼球偏转而固定,肌肉松弛和失去疼痛反响。
假设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消逝,则是深度意识丧失或麻醉〔脑内氧气供给缺少〕的征象。 〔2〕呼吸系统:
监护内容主要是观察动物呼吸通畅度〔可视黏膜颜色〕、频率和幅度〔胸廓的呼吸动作〕,以推断动物能否充分吸入O2和排解CO2 。良好的麻醉表现:呼吸通畅而有规律,频率偏慢,幅度略深。
假设呼吸忽深忽浅,频率减慢或大幅度下降〔犬猫5~8次/分以下〕,表现明显的缺氧〔如结膜和口腔黏膜发绀〕,则是呼吸功能抑制的征象。 〔3〕循环系统:
主要检查心跳的频率和心音的强弱,具体方法有摸脉搏、听诊心区和观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以推断有无异常变化。良好的麻醉表现:心率偏慢而整齐,心跳有力。
假设手术中脉搏频数,心音增强,黏膜苍白,多因出血过多以致循环血量缺少〔此时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而正常不超过1~2秒〕;假设心搏无力,心动过缓,多是麻醉过深引起血压反射性降低。 〔4〕体温变化:
麻醉使动物的根底代谢降低,通常出现体温下降,一般可在1~4℃之间。因此需要重视,必要时采取保温措施。
〔5〕体位变化:
.
精品文档
大动物尤其牛全身麻醉后的侧卧体位常对呼吸、循环带来不利影响;马类动物的肢体常因在卧倒中受压和牵拉,简单引起外周神经麻痹。
小动物犬、猫麻醉后倒卧强力保定,可能影响呼吸。
2、心肺复苏:是动物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迅速采取的一切有效抢救措施。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根底生命支持、继续生命支持和成功复苏后的后期复苏处理。
心肺复苏的四个方面:
〔1〕呼吸道畅通:迅速去除口咽部的分泌物、呕吐物,作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2〕人工通气:采取嘴-鼻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囊输入氧气,频率为8~10次/分。
〔3〕建立人工循环:将动物右侧卧,在其左侧第4~6肋间作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60~100次/分。抢救有效的标志:外周动脉出现搏动,散大的瞳孔缩小并出现对光反射,开始自主呼吸。
〔4〕药物医治: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并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调节心脏机能的药物。 〔5〕后期复苏处理:进一步支持脑、循环和呼吸功能,改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防治感染等。
第五章 手术根本操作〔Basic operating anipulation〕
手术根本操作是指与手术有关的无菌、消毒、切开、止血、结扎、缝合、引流、伤口处理、包扎固定等一系列技术,是一切手术的共性和根底,也是手术过程和外科医治疾病的重要一环。
第一节 常用外科手术器械识别及其使用〔Names and usage of commonly-used surgical instruments〕 一、常用外科手术器械及使用方法
1、手术刀:用于切开和别离组织。常用4号刀柄,一般配装21、22、23号大刀片。3号或7号刀柄少用,配装10、11、12、15号小刀片。
指压式适用于切开皮肤、腹膜及切断钳夹组织;执笔式为小力量短距离精细操作,用于切割短小切口,别离血管、神经等;全握式适用于较大范围和用力较大的切割;反挑式由内向外挑开,以免损伤深部组织。 2、手术剪:主要用于别离和剪断组织、剪断缝线。直剪用于浅部手术操作,弯剪用于深部组织别离。
正确的执剪方法:将拇指和第四指插入剪柄的两环内,并不应插的过深,食指压在剪刀的关节处,中指压在第四指旁。
3、手术镊:用于夹持、稳定或提起组织以利切开及缝合。有齿镊损伤性大,用于夹持坚硬组织;无齿镊损伤性小,用于夹持脆弱的组织及脏器。正确的执镊方法是用拇指对食指和中指执拿。 4、持针钳:又名持针器,用于夹持弯形缝针缝合组织。
执持针钳的方法: 一种同执剪法,称为指套法;另一种称为掌握法。使用持针钳夹持缝针的位置是靠近针尾1/3处,同时缝线重叠1/3。
5、止血钳: 又叫血管钳,主要用于夹住出血部位的血管或出血点,以到达直接钳夹止血。有时也用于别离组织、牵引缝线。
直钳用于浅表组织和皮下止血,弯钳用于深部止血,有齿止血钳多用于夹持较厚的坚韧组织。 钳夹止血时尽量不要钳夹皮肤、器官及过多的组织。 6、巾钳:用于固定手术巾。
7、肠钳:用于肠管手术,以阻断肠内容物的移动、溢出或肠壁出血 . 8、拉钩〔创钩、牵开器〕:用于牵开术部外表组织,强化深部组织的显露,以利于手术操作。 9、缝针:用于闭合组织或贯穿结扎。
依缝针根本形态可分为直针和弯针,而弯针又依针头截面分为三角针和圆弯针,依弯曲弧度分为3/8弧和1/2弧。三角针用于缝合皮肤、肌腱等坚韧组织。圆弯针用于缝合肌肉、筋膜或深部软组织。直圆针用于缝合胃、肠、子宫等空腔器官。使用弯针时须用持针器。 二、常规手术器械的组成数量
第二节 翻开手术通路〔Exposure〕
翻开手术通路,充分显露手术野,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尤其对深部手术更为重要。翻开手术通路、充分显露手术野的根本方法是组织切开和组织别离。
一、组织切开:切开是显露手术野的重要步骤。适宜的切口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切口需接近病变部位,并便于延长扩大;
.
精品文档
2、体侧、颈侧横〔竖〕切,体背、颈背与腹下纵切;
3、皮肤和皮下组织要力求一次切透〔腹中线切口力求直达白线〕; 4、切口应预防损伤大血管、神经与腺体; 5、切口应有利于创液排出,特别是脓汁排出;
6、二次手术时,应预防在瘢痕上切开,因瘢痕组织再生力弱。
二、组织别离:别离是显露深部组织和游离病变组织的重要技术。组织别离的方法有: 1、锐性别离〔Sharp severing〕:指用手术刀或手术剪作垂直、轻巧、短距离的切开,用于别离皮下筋膜、脂肪组织或腹膜等,其特点是损伤组织小,术后反响少,愈合较快。 2、钝性别离〔Blunt severing〕:指用刀柄、止血钳或手指别离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或沿肌纤维方向别离肌肉组织、良性肿瘤等,其特点是组织损伤较重、术后反响较重和愈合较慢。
第三节 止血〔Hemostasia〕
止血是手术过程中始终碰到而又必须马上处理的一项重要的根本操作技术,对于保证术部良好的显露、加快手术进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全身预防性止血
术前可肌肉注射止血药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等,静脉注射氨甲苯酸,以增高血液凝固性及血管收缩性。 二、局部预防性止血
1、肾上腺素止血:在局部麻醉药中参加0.2%的肾上腺素。
2、止血带止血:适用于四肢、阴茎及尾部的手术,通过临时阻断血流以方便手术操作。可用乳胶管、弹性绷带等结扎,当主手术完成后适当松解止血带检查是否出血,再对出血部位进行处理。 三、手术过程中止血 1.机械止血法:
〔1〕压迫止血:适用于创面布满性渗血和血管破裂时的应急止血。常用灭菌干纱布或拧干的湿纱布直接压迫创面,如浸蘸温生理盐水或0.1%肾上腺素压迫止血效果更好。应当指出:止血时必须是按压,不可擦拭,以免损伤组织或血栓脱落。
〔2〕钳夹止血:适用于皮下组织小血管或有明显出血点的止血。应当指出:应用止血钳尽量用其前端钳夹血管出血点或血管断端,不可大面积钳夹过多组织。
〔3〕钳夹扭转止血:是用止血钳夹住血管断端后扭转1~2周,松钳后往往可以止血。
〔4〕钳夹结扎止血:适用于明显而较大血管出血的止血。分单纯结扎止血和贯穿结扎止血两种方法,前者用于组织疏松部位的止血,后者用于组织较为紧张部位或重要部位的止血。
〔5〕填塞止血:适用于深部血管出血而无法进行钳夹或止血止血时。常用大块无菌纱布紧紧填塞于正在出血的创腔,12~48小时后取出。 2.电凝及烧烙止血法:
〔1〕电凝止血:利用高频电流凝固组织的作用到达止血目的,适用于与压迫止血、钳夹止血类似的出血情况,而不宜用于重要部位或较大血管的止血。常用单极或双极电凝器直接夹住出血点,即可瞬间止血。
〔2〕烧烙止血:应用电烙铁烧烙出血点或小血管,使其断端收缩封闭而止血,适用于与压迫止血、钳夹止血类似的出血情况。应当指出:烙铁在出血处稍加按压即应迅速移开,否则组织将黏附在烙铁上。
3.局部化学及生物学止血法:使用化学和生物学材料喷撒、压迫或填塞术部而起到止血作用,多用于其他方法难以操纵的出血、实质器官和骨组织的出血。常用的材料有盐酸肾上腺素、凝血酶粉、止血明胶海绵、动物自体组织如大网膜、筋膜等。 四、输血疗法
1、输血的作用与意义:补偿机体丧失的血液,扩充血容量;补充血液成分和某些营养物质,促进止血;激化肝、脾、骨髓等组织功能,增强生物学免疫。
2、输血的方法与数量:供血动物应当健康、体壮,必须无传染病和血液原虫病。犬每次供血4.5ml/kg,受血5~7ml/kg。使用3.8%枸橼酸钠作抗凝剂,每10ml抗凝血100ml。输血前可简单采纳玻片凝集法做血液相合性试验。输血的副作用有发热反响、过敏反响和溶血反响。
第四节 缝 合〔Sutures〕
.
精品文档
缝合是将手术切开、切断或因外伤而别离的组织、器官重新对合或重建其通道,保证其良好愈合的根本操作技术。
一、缝合的根本原则及缝合材料 1、皮肤及皮下各组织的缝合原则
〔1〕缝合前要彻底止血和清创,确保无菌,预防感染;〔2〕同层组织相缝,缝针进出相对,针距相等,力求创部平坦;〔3〕创缘、创壁均匀对合,不留创腔,预防皮肤内翻;〔4〕缝线粗细恰当,打结松紧适宜,既不早期断开,又不拉穿组织。 2、空腔器官的缝合原则
〔1〕一般缝合两道,力求闭合良好,预防透气、漏水;第2道缝合应内翻,假设用丝线则行间断缝合;〔2〕小肠可作结节缝合,常将大网膜覆盖于缝合处使局部发生粘连;〔3〕膀胱、胆囊的两道缝合均不应穿透黏膜,以防结石形成;〔4〕尽量采纳小针、细线,缝合组织要少,预防狭窄。 3、常用的缝合材料分类
〔1〕根据缝线在动物体内是否可以汲取分为:
①可汲取性缝线:在动物体60日内发生变性,其张力强度很快丧失。 ②非汲取性缝线:在动物体60日以后,仍旧保持其张力强度。 〔2〕根据缝线的制造材料来源分为:
①天然汲取性缝线——肠线:用羊肠黏膜下组织或牛小肠浆膜组织制成,手术最多使用中度铬制肠线,用于空腔器官的缝合,在体内20日被汲取。型号有:0/4、0/3、0/2、0、1、2、3和4号。
②人工汲取性缝线——聚乙醇酸缝线:为羟基乙酸的聚合物,适合于缝合清洁创和感染创,在体内完全被汲取为100~120日。
③天然非汲取性缝线:
丝线:用蚕茧的连续性蛋白质纤维制成,能刺激组织产生炎症反响,不可用于缝合污染或感染创、空腔器官的黏膜层。丝线价廉、简单消毒、使用方便和打结实在。型号主要有:0、1、4、7、10、12、18号。
不锈钢丝:用铬镍不锈钢制成,植入组织内不引起炎症反响,主要用于骨科手术。
尼龙线:用六次甲基二胺和脂肪酸制成,植入组织内引起的反响很小,而张力强度较强。有单丝尼龙线和多丝尼龙线两种,显微手术使用无眼缝针带单丝尼龙线,以减小组织损伤和维持较好的张力强度。 二、打结
1、结的种类
〔1〕方结:手术的根本结,用于结扎小血管和各种缝合时的打结。
〔2〕三叠结:在方结根底上再加一个结,主要用于大血管和肠线的结扎,即使松脱一道也无妨。
〔3〕外科结:打第一个结时多绕一次,增大摩擦面,则打第二个结时不会松脱,可以确保打结牢固可靠。 2、打结方法
分徒手打结〔单手打结、双手打结〕和器械打结。前者打结简便迅速,适用于常规手术,需要较多的缝线;后者适用于缝线过短、深部操作及精细的手术。 3、打结考前须知
三点成一线,两手需交叉,用力要均匀。〔医学录像:2′33〞〕 三、软组织的缝合 1、对接缝合
〔1〕结节缝合〔单纯间断缝合〕法:用于皮肤、皮下筋膜、黏膜、血管、神经等的缝合。缝线距创缘的距离依据组织厚度来决定,如缝合皮肤时小动物为3~5mm,大动物为8~12mm。缝线间距依据创缘张力来决定,一般在5~15mm之间,使创缘良好对合为宜。 对接缝合的优缺点:
优点:操作简单,迅速;即使个别缝线断开,不致使整个创面裂开;对创缘血循影响小,有利于创伤愈合;如果创口感染,方便撤除局部缝线。 缺点:消耗缝线多,费时。
〔2〕螺旋缝合〔单纯连续缝合〕法:用于皮下组织、筋膜、腹膜等的缝合,以及空腔器官的第一道缝合。 螺旋缝合的优缺点:
.
精品文档
优点:节约缝线和时间,创口密闭性好。 缺点:一处断开则全部缝线松脱,创口可能哆开。 2、内翻缝合:主要用于胃、肠、子宫、膀胱等空腔器官浆膜肌层的缝合方法。
〔1〕伦勃特氏缝合法:又称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分为间断和连续缝合两种。根本操作是缝线分别穿过切口两侧浆膜及肌层即行打结,使所穿过的浆膜内翻对合。
〔2〕库兴氏缝合法:又称连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先在切口一端做一个间断伦勃特氏缝合,然后用同一缝线平行于切口连续缝合至切口另一端,再做一个间断伦勃特氏缝合结束。
〔3〕康乃尔氏缝合法:与库兴氏缝合法操作相同,但缝合贯穿空腔器官全层。
〔4〕荷包缝合法:是做环状的浆膜肌层缝合,一般用于胃、肠壁上小切口或破孔的闭合。 3、张力缝合:是主要用于皮肤创口张力很大时的缝合方法。 〔1〕间断水平褥式缝合法〔水平纽扣缝合〕:能够有效地抵抗皮肤张力,有利于皮肤创缘良好对合。 〔2〕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垂直纽扣缝合〕:比前者有更强的抗张力强度,且对创缘的血液供给影响小。
第五节 拆 线〔Stitch removal〕
正常愈合的切口于术后7~8天拆线,但因各种原因造成切口愈合缓慢, 可适当延长拆线时间至10~15天。创伤感染化脓或创缘被缝线割断时,可根据医治需要随时撤除局部或全部缝线。
第六节 引 流〔Drain〕
一、引流的适应症
1、用于严峻污染的创伤及切开排脓的脓腔,以预防创液或脓液在创腔积聚。
2、用于无菌手术创因组织损伤严峻而有过多渗出液,或泌尿道手术后可能发生尿液渗漏的引流。 二、引流的种类
1.纱布条引流:将无菌纱布条放入浅部伤口或切开的脓腔内,一端留在创外使创液排出。是兽医外科临床最常用的引流方法。优点:安装简便,适用性广。缺点:引流质量不高,对组织有刺激,有引起感染的可能。
2.胶管引流:将一端提前剪好假设干小孔的乳胶管插入深部创腔或体腔〔如膀胱、尿道〕内,另一端从切口旁侧另做的特意切口中穿出,可引出深部创腔或体腔内的积液。也是兽医外科临床较常用的引流方法。
优点:引流质量高,对组织无刺激,方便对创腔冲洗。缺点:安装较复杂,而且简单脱落。
3.闭式负压引流:是医学上普遍使用的引流方法。将连接全封闭负压引流塑料袋的1或2根多孔导管置入创腔或体腔,自动引出腔内的积液。优点:引流质量极高,有利于预防感染。缺点:在动物体表无法固定。 三、引流的护理
引流物本身是异物,在体内放置时间过长,有在引流物周围发生感染的可能。因此,创腔放置的引流纱布每天应当更换,局部严格消毒。体内放置的引流管因不易更换,一般根据医治需要保存数天不等。
第七节 包 扎〔Bandaging〕
包扎是利用敷料、绷带等材料,起到包扎止血,爱护创面,预防自我损伤,汲取创液,限制活动,使创伤保持安静,促进受伤组织愈合的作用。
一、敷料的种类:医用脱脂纱布、脱脂棉、麻纸、布条等。 二、绷带的种类
结系绷带:用缝线将多层纱布缝在术部周围的皮肤上,起到爱护手术切口的作用。是兽医外科无菌手术最常应用的包扎方法。
卷轴绷带:主要用于犬耳、四肢、尾巴外伤的包扎,有多种包扎方法。
复绷带:用纱布或棉布按术部解剖形态裁剪后缝制而成,主要用于胸腹部切口的爱护。
石膏、夹板、竹帘绷带等:主要用于四肢骨折后的外固定,其中长骨骨折的外固定长度必须包含骨折部上下两个关节,方能起到良好的制动作用。
第六章 阉割术〔Castration〕
第一节 阉割的意义〔Meanings of castration〕
阉割是摘除动物睾丸和卵巢的总称。古代把人的睾丸称作“势〞,以后逐渐把雄性动物的睾丸也称作“势〞,所以把对雄性动物的阉割叫做“去势〞。母畜或雌性动物的卵巢和输卵管伞统称为“花子〞,所以民间把摘除卵巢叫做“挑花〞。其中“挑〞是指手术方法。现代兽医学根据解剖学名称,把挑花叫做“卵巢摘除术〞。 阉割的意义
.
精品文档
1、性情暴烈的动物在阉割后,神经高兴性降低,从而变的温顺、便于治理;役用动物简单调教,体力增强而耐劳。通常对役用动物在体成熟后施行阉割,以便发育成型,有利于役力充分发挥。
2、肉用动物一般在性成熟前阉割,可预防性成熟后因生殖机能和中枢神经高度高兴所造成的大量营养物质消耗,生长迅速,利于肥育,肉质更细嫩。现在肉猪品种增长发育很快,在性成熟前或刚到达性成熟时即已屠宰,所以不再阉割。
3、家养雌性宠物在阉割后,不再发情和出现性高兴,预防了嚎叫、乱跑、生理性出血、排尿次数增多等主人厌恶现象,有利于促进主人和宠物之间的友谊。犬猫的阉割年龄为0.5~1岁。
4、阉割后的雄性可以和雌性动物混群喂养,可预防因本交乱配产生劣质后代,同时有效预防机械性创伤的发生。 5、通过阉割可医治雄性和雌性动物的一些生殖器官疾病,如睾丸肿瘤、卵巢囊肿等。
第二节 阉割的方法〔Methods of castration〕
一、公畜去势术
1、切割法〔有血去势法〕:即用手术刀将阴囊切开〔阉鸡是将腹壁切开〕,然后去除睾丸的方法。 2、夹扎法〔无血去势法〕:即不切割阴囊而去除睾丸,而是采纳阻断精索中血管血流使睾丸逐渐萎缩的方法。有马的夹棍夹骟法,牛的无血去势钳去势法,羊的阴囊颈皮外结扎法。
二、母畜卵巢摘除术:1、小母猪挑花;2、大母猪挑花;3、犬、猫卵巢摘除术
第三节 阉割的适宜年龄 〔Suitable ages for castrating〕
马3~4岁。牛2岁。羊 3月龄。猪断奶前后。狗~1岁。猫~1岁。兔岁之后。鸡月龄。
第二局部 家畜外科学〔Veterinary surgery〕
第一章 损伤〔trauma〕
损伤是由各种不同外界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组织器官产生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响的病理现象。
根据损伤组织和器官的性质,一般将其分为软组织损伤或硬组织损伤;或根据造成损伤的原因分为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
第一节 开放性损伤——创伤〔wound〕
一、创伤概述
〔一〕概念:是由锐性外力或强烈的钝性外力作用于机体组织或器官,使受伤部皮肤或黏膜出现伤口及深在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机械性损伤。
〔二〕构成:创伤由创围、创缘、创口、创壁、创底、创腔等几局部构成。 〔三〕分类:
1、按伤后经过的时间分:
① 新奇创:指伤后时间短,创内尚在流血,虽受污染,但未感染,即未出现红肿热痛的炎性病症。
这类创伤假设在伤后6小时之内能进行细致的外科处理,可取第一期愈合。新奇创包含新奇手术创和新奇污染创。
② 陈旧创:指伤后时间长,出现明显的创伤感染病症。假设有脓汁出现称为化脓创,是在细菌及其毒素和多种酶的作用下,创内组织细胞死亡、溶化、液化形成脓性渗出物。随焦急性炎症消退,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呈粉红色颗粒状,外表有时附着少量粘稠脓性分泌物,称为肉芽创。肉芽在正常情况下生长迅速,数日即可填充创腔,然后以上皮覆盖或以肉芽组织成熟形成瘢痕而愈合。 2、按创伤有无感染分:
① 无菌创:指无菌手术创。
② 污染创:指进入创内的细菌仅与损伤组织发生机械性接触,尚未引起感染。污染较轻的创伤,假设经适当的外科处理,可取第一期愈合。污染严峻的创伤,如未及时而彻底地进行外科处理,则转为感染创。 ③ 感染创:指伤后时间长,创内各组织轮廓已不易区别,有明显的创伤感染病症。
3、按致伤物的性状分:
不同性状的致伤物造成不同大小、不同深浅、不同形态的创伤。但无论何种创伤,均具有以下特点: ① 浅表性的创伤多伴有较严峻的污染,经细致的外科处理后,简单愈合。
② 创口小的深在性创伤简单感染化脓或发生厌氧菌感染,应适当扩大创口,认真清洗创腔,并注射破伤风抗
.
精品文档
毒素。
③ 创口大的深在性创伤简单感染化脓,应及时清洗并施以缝合,否则愈合缓慢。 二、创伤愈合
〔一〕创伤愈合的种类:
根据创伤愈合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第一期愈合、第二期愈合、痂皮下愈合三种愈合形式。 1、第一期愈合:
是最为理想的愈合形式。特点是创缘、创壁对合整齐、无肉眼可见间隙,创内无异物及血凝块,组织破坏少,炎症反响轻微、创伤没有感染。具备这些条件的创伤即完成第一期愈合,如无菌手术创绝大多数可达第一期愈合,新奇污染创如能及时彻底地进行清创处理,也可期待达第一期愈合。 2、第二期愈合:
指创伤不具备第一期愈合的条件,或组织丧失第一期愈合的能力后所采取的愈合形式。特点是组织缺损大,创缘、创壁不整,创内有异物、血凝块、坏死组织及炎性产物,细菌感染,由创内增生多量肉芽组织填充创腔,然后形成疤痕组织而愈合。此愈合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炎性净化阶段和组织修复阶段。 3、痂皮下愈合:
是表皮损伤的愈合形式。血液或渗出的浆液逐渐枯燥形成痂皮覆盖在伤面,由损伤边缘再生表皮而愈合。 〔二〕创伤愈合的过程
1、第一期愈合:
伤口出血停止后,血液、血浆、纤维蛋白与白细胞等将伤口粘合,这些粘合物质刺激创壁组织,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的浆液和白细胞侵入粘合的创腔缝隙内,进行吞噬、溶化和搬运,以去除创腔内的凝血及死亡组织,使创腔净化。
1~2天后创内即有结缔组织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以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创缘连接起来,同时创缘上皮细胞增生逐渐覆盖创口,仅留下线状瘢痕,此过程需6~7天。所以无菌手术创常在手术7天后〔7~10天〕拆线,经2~3周后完全愈合。 2、第二期愈合:
〔1〕炎性净化期:这一期的核心是机体通过炎性反响到达创伤的自家净化。临床表现为创伤部发炎、肿胀、增温、疼痛,随后创内坏死组织液化,形成脓汁从伤口流出。在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创伤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大量浆液和嗜中性白细胞渗出,清洗创腔,稀释毒素,溶化、吞噬坏死组织及病原菌。
需要指出的是:脓计的形成虽然对创伤净化有利,但如果脓汁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即可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引起组织细胞继发性死亡,所以促使排脓通畅是处理化脓创时首先应当考虑的重点。
〔2〕组织修复期:这一期的核心是肉芽组织新生,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以及多少不定的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所构成。健康肉芽组织呈红色,较坚实,外表湿润,呈颗粒状〔新生毛细血管垂直向肉芽外表生长,接近外表时相互吻合形成弓形突起〕,外表附有一薄层灰白色粘稠的脓性物,对肉芽组织起爱护作用。肉芽组织是创伤坚强的防卫面,可预防感染蔓延。
在肉芽组织生长的同时,创缘上皮由周围向中心生长,当肉芽组织增生高达皮肤面时,新生上皮覆盖创面而愈合。
当创面较大,新生上皮缺少以覆盖整个创面时,则以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组织疤痕而告终〔随着胶原纤维产生减慢,成纤维细胞转化为长梭形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大量闭合、退化、消逝〕。愈合的疤痕组织无毛囊、汗腺和皮肤腺。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1、创伤感染:是延迟创伤愈合的主要因素。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使伤部组织遭受更大的破坏;机体汲取了细菌毒素和有害炎性产物,抵抗力降低,使修复过程延长。
2、创内有异物或坏死组织:使炎性净化过程不能完结,化脓不会停止,创伤就不能愈合。 3、受伤部血循不良:影响炎性净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肉芽组织生长。 4、受伤部不安静:简单引起继发性损伤,不利于肉芽组织健康生长。 5、处理创伤不合理:延长创伤净化和组织修复时间。
6、机体维生素缺少:主要是维生素A、B、C、K缺少,延迟创伤愈合。
.
精品文档
三、创伤的检查方法
〔一〕一般检查:从问诊开始,询问发生时间,了解是新奇创或陈旧创;询问发生原因,了解致伤物性质;询问有无处理及处理方法;询问目前的饮食欲状况。并根据病畜临床具体表现,进行必要的体温、脉搏、呼吸检查。 〔二〕创伤外部检查:视诊创伤部位及创口形态,有无出血、污染或感染。
〔三〕创伤内部检查:对创围剪毛消毒后,检查创缘和创壁形状,创腔有无异物、血凝块,创底深度。对于化脓创可注意脓汁颜色、粘稠度,以初步判定病原菌种类;对于肉芽创应注意色泽,以判定局部血液循环或营养状态,观察其生长情况,以决定采取何种医治方法。 四、创伤的医治
〔一〕创伤医治的一般原则
1、处理好局部和全身的关系:在处理创伤的同时,应注意必要时的全身医治,如抗生素疗法、止痛抗休克疗法、营养支持疗法等。
2、预防和操纵创伤感染:对新奇创应着重预防感染,努力制造使创伤到达第一期愈合的条件;对化脓创则应操纵和排除感染,促进创腔净化和肉芽组织新生。
3、恰当合理地处理创伤:掌握创伤处理的正确方法,努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确保创部安静。 4、强化喂养治理,改善食物营养:有利于增强机体抗病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促进创伤的愈合。 〔二〕创伤医治的根本方法
1、创围清洗法:用灭菌纱布覆盖创面后,创围剪毛5-10cm左右,用酒精或碘酊消毒。
2、创面清洗法:揭去覆盖的纱布,用生理盐水或防腐液反复清洗创面或冲洗创腔,除去外表的异物、血凝块或脓痂,再用枯燥棉球或纱布块拭去创内残存的液体。
3、清创手术:除去创内的异物和血凝块,切除创内失活组织〔呈暗紫色,不出血,无疼痛〕,对创缘做必要的修整,保证排液畅通,力求使新奇污染创转变为新奇手术创,争取第一期愈合。对创腔深在、创道弯曲、排液不畅的创伤要在创底作反对孔,以使排液通畅,促进创伤净化。
4、创伤用药:无菌手术创一般不必用药;新奇污染创可在使用广谱抗菌药后缝合包扎;化脓创应用抗菌药和加速炎性净化的药物并行引流;肉芽创应用促进肉芽生长和上皮生长的药物并行包扎。 5.创伤缝合法:根据创伤发生的时间以及是否感染,分别采取以下几种缝合:
〔1〕初期缝合:对受伤数小时的清洁创或经彻底外科处理后的新奇污染创施行缝合,以爱护创伤和促进第一
期愈合。
〔2〕延期缝合:对超过12小时以上的创伤或污染严峻的创伤,先用抗菌药物医治3-5天,待无创伤感染〔创内渗出液很少,并出现健康肉芽组织〕后再施行缝合。
〔3〕肉芽创缝合:又叫二次缝合,适合于经适当外科处理后的肉芽创,以加速创伤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6.创伤引流法:适合于创腔深、创道长、创内有坏死组织或创底潴留渗出物时,使创内炎性渗出物流出创外为目的,感染创最多采纳纱布条引流法。
7.创伤包扎法:爱护创伤免于继发损伤和感染,且保持创伤安静、保温,有利于创伤愈合。缝合后的新奇创和未缝合的健康肉芽创一般应包扎。化脓感染创一般采取开放疗法。
8.全身性疗法:当局部炎症剧烈,感染严峻,且致体温升高等一系列全身反响时,应当全身应用磺胺或抗生素,并采取必要的强心、输液、减少炎性渗出和预防酸中毒等疗法。
第二节 软组织的非开放性损伤〔Nonopen trauma of soft tissues〕
软组织非开放性损伤是指由于钝性外力的撞击、挤压或动物跌倒而造成伤部软组织的损伤,但皮肤和黏膜保持完整。因此一般不引起感染或感染时机很少。 一、挫伤
发生:钝性外力直接作用于机体引起组织的非开放性损伤。
临床特点:伤部皮肤完整,皮下溢血,不同程度的肿痛及运动障碍〔如四肢挫伤〕。 医治:早期冷敷以制止溢血渗出,两天后应用温热疗法促进肿胀消退。 二、血肿
发生:钝性外力所致挫伤同时,造成皮下血管破裂,溢出的血液别离周围组织形成充满血液的腔洞。 临床特点:致伤后肿胀迅速增大,有明显的波动感或饱满有弹性,患部有轻微疼痛。
.
精品文档
医治:小血肿通常可被组织汲取。较大的血肿一般于伤后4~5天穿刺放血,并加压迫绷带;或切开血肿排出血凝块,结扎或烧烙出血点,再用防腐液冲洗创腔后缝合。 三、淋巴外渗
发生:钝性外力斜方向作用于体表,造成皮下结缔组织内的淋巴管断裂,致使淋巴液聚积于组织内所形成的局限性波动性肿胀。
临床特点:发生缓慢,一般于伤后3~4天出现逐渐增大的局限性肿胀,触诊皮肤不紧张即无饱满手感,外形如椭圆袋状,炎症反响轻微,穿刺液为橙黄色稍透明的液体,或混有少量血液。
医治:穿刺排出淋巴液后,注入95%酒精或酒精福尔马林液〔95%酒精100 ml,福尔马林1ml ,碘酊数滴,混合备用〕,停留片刻后抽出。应用一次无效时,可行第二次注入。
较大的淋巴外渗,可在切开后排出淋巴液及纤维素,用上述溶液冲洗,并添塞浸药纱布。
第三节 损伤并发症〔Trauma complications〕
一、休克〔Shock〕
〔一〕概念:休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循环、代谢等发生严峻障碍时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候群。其中以循环血液量锐减,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不全,是一种组织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氧和器官损害的综合症。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按照引起休克的原因,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归结起来,低血容量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原因。 〔三〕休克的发生机理 1、休克的始动环节:〔1〕血容量减少;〔2〕血管容积增大;〔3〕心泵功能障碍。 2、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制:〔1〕微循环缺血期;〔2〕微循环瘀血期;〔3〕微循环衰竭期。 〔四〕外科休克的特点
主要是失血失液、损伤和感染而引起。前者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损伤因伴有血容量减少,同样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但损伤引起疼痛使心血管中枢受到抑制,或因组织器官遭到严峻破坏,更促使休克的发生和开展;后者认为一般与细菌释放内毒素有关,即内毒素通过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补体等,产生一系列体液因子,并通过多环节作用引起休克的发生和开展。 〔五〕病症与诊断
休克初期表现高兴、心率呼吸加快、血压无变化或稍高、黏膜发绀、皮温降低。此过程延续短仅几秒,长不到1小时。
休克继续开展,出现典型的精神沉郁、饮食欲废绝、肌肉张力下降、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响。检查:体温降低,血压下降,四肢末梢发凉,黏膜苍白,瞳孔散大。 〔六〕医治:各类休克的医治原则及方法根本相同。 排除病因:根据休克起因,给以相应的处理。
补充血容量:补充全血或血浆、电解质溶液和葡萄糖,使血压恢复正常,排尿量逐渐增多。 改善心脏功能:强心和舒张小血管。
调节代谢障碍:改正酸中毒和使用抗生素等。 二、溃疡〔Ulcer〕
皮肤〔或黏膜〕上久不愈合的病理性肉芽创称为溃疡。或者说溃疡是皮肤〔或黏膜〕上有慢性感染的陈旧创,其特点是愈合缓慢,上皮和瘢痕组织形成不良。
〔一〕病因:主要因创伤局部的血液循环不良和神经营养紊乱所致;或创伤局部反复遭受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的刺激而转为溃疡。 〔二〕分类与病症
单纯性溃疡:肉芽生长接近正常肉芽创状态,仅上皮形成缓慢。 炎症性溃疡:溃疡呈明显的炎性浸润,红、肿、痛显著。
坏疽性溃疡:创伤组织发生进行性坏死并伴有腐败性液体浸润。 水肿性溃疡:肉芽苍白脆弱呈淡灰白色,且有明显的水肿。
.
精品文档
蕈状溃疡:肉芽高出于皮肤外表,形如散布的真菌状。
褥创性溃疡:皮肤长期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所发生的坏疽。
神经营养性溃疡:病程长达一至数年,肉芽苍白或发绀见不到颗粒。 胼胝性溃疡:肉芽组织过早变为厚而较硬的纤维性瘢痕组织。
〔三〕医治:蕈状溃疡应施行手术切除或充分搔刮,并烧烙止血。其他溃疡医治重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状态,可采纳温热疗法,如红外线、TDP、周林频谱仪等照耀后,应用鱼肝油软膏包扎;同时输液强心和补充维生素A、B、C等。炎症剧烈的溃疡,可采纳普鲁卡因青霉素封闭疗法。 三、窦道和瘘〔sinus and fistula〕
窦道和瘘都是狭窄不易愈合的病理性管道,外表被覆上皮或肉芽组织。借助于管道使深在组织的脓窦与体表相通者,称为窦道;使体腔与体表相通或使空腔器官相互交通者,称为瘘管。 〔一〕窦道
病因:创内存有异物、化脓创积聚的脓汁不能顺利排出、创伤长期引流使创口肉芽组织瘢痕化。
病症:从体表窦道口长期排出少量粘稠的脓汁,窦道壁及窦道口因肉芽组织瘢痕化而变得狭窄而平滑。患有陈旧性窦道的动物多无全身病症。
医治:用探针或手指探明窦道的方向及深度,窦道内有无异物,然后手术切除窦道壁,局部尽量按无菌手术创缝合。如切除窦道壁手术难度大,可扩大窦道口,在除去窦道内异物及瘢痕化管壁后,做反对孔引流,促使术部取第二期愈合。 〔二〕瘘管
病因:〔1〕因胚胎期间畸形发育而引起,如脐瘘、直肠-阴道瘘等;
〔2〕腺体器官和空腔器官发生创伤后未能正常愈合,或因手术操作不当而引起,如腮腺瘘、乳腺瘘、肠
瘘等。
病症:分泌性瘘经瘘管口流出该腺体的分泌物。 排泄性瘘经瘘管口向外排泄空腔器官的内容物;
医治:对排泄性瘘施行手术别离瘘管壁和修补瘘管内口,并注意彻底清创,争取达第一期愈合。对分泌性瘘可灌注20%碘酊或10%硝酸银溶液以腐蚀瘘管壁,使新生肉芽组织逐渐填充和堵塞。
第二章 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
第一节 概 述〔Outline〕
一、外科感染的概念
外科感染是有机体与侵入体内的致病微生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和全身反响,或者说是有机体对致病微生物的侵入、生长和繁殖造成损害的一种反响性病理过程。 二、外科感染的特点
1、绝大局部的外科感染由外伤引起,即致病菌通过皮肤或黏膜面的伤口侵入体内,在局部或通过血液循环带至其他组织或器官内引起感染,又称外源性感染。
2、常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如外科感染由一种病原菌所引起,则称为单一感染。
3、外科感染一般均有明显的局部病症,即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的炎性病症。 4、损伤的组织或器官常发生化脓和坏死过程。
5、外伤医治后,局部常形成瘢痕组织,即留下伤疤。 三、外科感染发生开展的根本因素
在外科感染的发生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制约的因素:即有机体的防卫机能和促进外科感染发生开展的根本因素。
〔一〕有机体的防卫机能: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的屏障作用;血管及血脑的屏障作用;体液中的杀菌因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响和肉芽组织;透明质酸。 〔二〕 促使外科感染开展的因素:
致病微生物:致病菌是外科感染发生开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
局部环境条件:皮肤黏膜破损有利于致病菌侵入;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创内存在异物、坏死组织和淋巴液等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
精品文档
四、外科感染的病程演变
局限化、汲取或形成脓肿:当机体抵抗力占优势或通过合理的医治,可使感染病灶局限化:即消散汲取或形成脓肿。
转为慢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与致病菌的致病力处于相持状态,感染病灶局限化:转为溃疡、窦道或瘘管,长期不能愈合。
感染扩散:当致病菌的致病力大于机体抵抗力的情况下,感染可迅速向周围扩散,并经淋巴或血液循环引起严峻的全身感染。
四、外科感染诊断与防治 〔一〕诊断依据:
1、局部病症: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因随感染病灶深浅不同并不都很典型。
2、全身病症:主要是体温升高,心跳、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等。感染更严峻的可继发感染性休克,甚至开展为败血症。
3、实验室检查:通常白细胞总数增加和核左移。但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加不明显,甚至有所减少。
4、特别检查:对组织深部的脓肿或体腔内脓肿,采纳X线、B超或CT检查具有较好的诊断作用。疑心全身感染时,做血液细菌培养有助于作出诊断。 〔二〕医治措施
1、局部医治:目的在于使化脓感染局限化,促使脓汁顺利排出,减少组织坏死和毒素汲取,减轻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再生修复过程。
方法:
〔1〕休息和患部制动:对患部包扎或固定,使患部保持安静,以预防感染扩散,减轻疼痛剌激,有助于恢复神经的营养调节功能。 〔2〕外部用药:有抗菌消炎、改善循环、加速感染灶局限化、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如对感染创使用0.1 % 新洁而灭溶液冲洗,对未成熟的小脓肿使用鱼石脂软膏涂擦,对肉芽创使用鱼肝油包扎。
〔3〕物理疗法:有改善局部循环,增强组织抵抗力、促进炎症消散汲取或使感染灶局限化的作用。如患部热敷或湿热敷、红外线灯或周林频谱仪照耀等。
〔4〕手术医治:指手术排脓或切除感染病灶。对出现波动的化脓灶,采取手术切开脓肿,确保引流通畅,可迅速减轻局部和全身病症。对较小的局限化感染灶,可将其全部切除,使之转变为无菌手术创并取第一期愈合。 2.全身医治:目的在于提高有机体的防卫机能,爱护器官和组织不被致病菌、毒素及分解产物所毒害。 方法:
〔1〕抗菌药物:主要选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
〔2〕支持医治:主要预防和改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补充葡萄糖以增强肝脏解毒机能和改善循环,补充大量维生素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对症疗法:根据患病动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对症疗法。
第二节 外科局部感染
一、疖〔furuncle〕
疖是细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汗腺而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假设感染仅限于毛囊称为毛囊炎,假设同时发生在全身许多部位则称为疖病。 二、痈〔carbuncle〕
痈是由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同时侵入多个相临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实际上是疖和疖病的扩大。 疖与痈的比拟:
疖与痈相比,前者发生于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后者发生于多个相临的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前者是皮肤外表温热而疼痛的小结节或小脓肿,后者是皮肤较大面积有剧烈疼痛的化脓性炎性浸润或破溃后形成的脓腔;前者一般无全身病症,后者常有体温升高等一系列全身病症。 疖与痈的医治:
.
精品文档
疖与痈的医治方法根本相同:对局部炎症性结节涂擦鱼石脂软膏或2%碘酊,病灶周围行青霉素普鲁卡因封闭,脓肿成熟后手术切开,配合全身使用抗生素等。 三、脓肿〔abscess〕:是指任何组织或器官内形成外有脓肿膜包裹,内有脓汁潴留的局限性脓腔。
在解剖腔内有脓汁潴留时称为蓄脓,如胸膜腔蓄脓、子宫蓄脓、关节蓄脓等。 〔一〕病因病理:
病因:多数脓肿由感染引起,主要继发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后期。引起脓肿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其次是化脓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某些腐败菌。
化脓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1.皮肤、黏膜伤口;2.肌肉注射不遵守无菌操作;3.静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氯化钙、高渗盐水等漏到皮下;4.由其他原发病灶经血液、淋巴液转移而来,如由牛放线菌或结核杆菌引起的冷性脓肿,局部缺少热痛反响,仅有明显的肿胀并逐渐出现波动。
病理:1、化脓感染初期,局部血管壁渗透性增高,出现以分叶核白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2、细胞浸润强烈压迫局部组织细胞,因血液循环障碍和新陈代谢扰乱,造成局部细胞大量死亡和有毒分解产物及毒素积聚;3、分叶核白细胞分泌蛋白分解酶,促进坏死细胞或组织溶化,在炎症病灶中央形成充满脓汁的腔洞,并在病灶周围形成脓肿膜。
脓肿的组织学结构:脓汁由脓清、脓球、坏死分解的组织细胞和细菌几局部组成,其中脓清一般不含纤维素,所以不易凝固;脓球由多种血细胞组成,其中又以分叶核白细胞为最多。
脓肿膜由两层细胞组成,内层为坏死的组织细胞,外层是具有吞噬能力的间叶细胞。脓肿膜是脓肿与健康组织的分界线,具有限制脓肿扩散和减少有毒产物汲取的作用,脓汁排出后转为肉芽组织,最后逐渐成为瘢痕组织而使脓肿治愈。
〔二〕分类与病症:
1、浅在性浓肿:浅在性脓肿通常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肉浅层,通常出现红、肿、热、痛急性炎症变化,脓肿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一般经3~5天在肿胀中央逐渐软化出现波动,以后自溃排脓。但有少数特别病原引起的脓肿,如放线菌引起的脓肿,病程进展缓慢,虽有明显的肿胀和波动感,然而缺少热、痛反响。称为冷性脓肿。 2、深在性脓肿:发生在深层肌肉、腹膜下或内脏器官。因为部位深在,不易发觉,机体往往从局部病灶汲取大量有毒分解产物而出现明显的全身病症。发生在深层肌肉的脓肿,常出现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的炎性水肿,局部触压有疼痛反响。发生在内脏器官的脓肿,常常是转移性脓肿和败血症的结果。
〔三〕诊断:浅在性脓肿局部病症明显,当出现波动后应用粗针头穿刺即可确诊。深在性脓肿的诊断有肯定困难,可采纳穿刺诊断或B超检查进行确诊。动物出现全身病症而常规医治无效时,应当寻觅病灶部位。 〔四〕医治:
1、消炎、止痛及促进炎症产物消散汲取:感染初期即急性炎症阶段,局部冷敷,并行抗生素普鲁卡因病灶周围封闭。
2、促进脓肿成熟:当炎性肿胀不能消散汲取时,可涂擦鱼石脂软膏或2%碘酊以促进脓肿成熟。
3、手术疗法:脓肿成熟出现波动后,一般不能自行消散汲取,应选脓腔最低位置切开排脓,用0.1%高锰酸钾、0.1%雷佛诺尔或0.1%新洁尔灭溶液等冲洗。
对关节部脓肿膜形成良好的小脓肿最好采取脓汁抽出法。对脓肿膜完整的浅表性小脓肿也可采取脓肿摘除法。 四、蜂窝织炎〔phlegmon〕
在疏松结缔组织内发生的急性弥慢性化脓性感染。其特点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内,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病症。
〔一〕病因病理:引起本病的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为大肠杆菌及厌氧菌等,其侵入机体的途径与脓肿根本相同。本病的病理发生与脓肿根本相同,但由于感染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内,致病菌特别是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酶和链激酶能加速结缔组织基质和纤维蛋白的溶化,有助于致病菌和毒素向周围组织扩散,对蜂窝织炎的发生和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病症:本病开展较脓肿迅速,主要表现为大面积肿胀,热痛显著,蔓延广泛,与周围健康组织的界线没有脓肿明显,常引起相应的机能障碍和体温升高等一系列全身病症。假设医治及时且动物抵抗力强,则病变被局限而形成蜂窝织炎性脓肿;反之化脓灶继续往周围和深部蔓延,而使病情加重。 〔三〕医治:与脓肿的医治方法根本相同。
.
精品文档
第三节 全身化脓性感染
全身化脓性感染又称为急性全身性感染,目前临床上统称为败血症。 败血症〔septicemia〕: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延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及组织分解产物而引起的严峻的全身性感染。
脓血症〔pyemia〕:指局部化脓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进入血液循环,被带到各种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内,在遇到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时,即在这里形成转移性脓肿。
菌血症〔bacteremia〕:指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内,迅速即被机体的防备系统所排除,不引起或仅引起短暂而轻微的全身反响。
毒血症〔toxemia〕:指大量的细菌毒素或组织分解产物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严峻的全身反响,但致病菌仍留居在局部感染灶。 一、病因病理
败血症继发于机体的局部感染,可继发于开放性损伤、局部化脓性感染过程以及术后感染。 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性病原菌等。
局部感染病灶构成全身性化脓的根底,但不肯定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的发生。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机体的防卫机能;二是致病菌的数量和毒力。
当局部感染病灶存有大量无血液供给的坏死组织或血液供给不良时,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在致病菌和各种毒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器官的防卫机能受到严峻破坏,大量的致病菌及其毒素、局部组织的蛋白分解产物随血流及淋巴液进入体内,即造成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实质器官的毒害作用,导致一系列的机能紊乱,最后发生败血症。 二、病症 〔一〕脓血症
发生部位:发生于有机体任何器官,如肝、脾、肾、肺、脑等实质器官及肌肉组织内,大小可从粟粒至成人拳头大。
发生畜种:常发生于牛、犬、家禽、猪与绵羊。 临床特点:〔1〕局部感染灶表现严峻的感染病症;〔2〕病畜出现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精神沉郁、恶寒战栗、食欲废绝等全身反响;〔3〕同时表现器官发生脓肿后的相应病症。 〔二〕败血症
发生部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血器官等。 发生畜种:常发生于马与山羊。
临床特点:有明显感染的局部病灶,体温呈稽留热型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全身病症,血液像与脓血症一样发生改变。与脓血症相比无显著区别,但败血症病程开展迅速,全身病症更加严峻,往往导致动物死亡。 三、诊断
有感染严峻,热、肿、痛剧烈的局部病灶;有体温升高而血压下降等一系列全身病症;对局部感染灶进行细致的外科处理不能终止其病理过程,即体温不下降,全身状态无明显改变。而脓肿或蜂窝织炎等局部感染的汲取热期也会出现体温升高,一旦对局部感染灶进行正确的外科处理,体温即可显著下降,精神、食欲较快恢复正常。血液细菌培养阳性。 四、医治
局部疗法:对原发局部感染灶按化脓创处理,以排除传染和中毒的来源。
全身疗法:早期使用大剂量抗生素,同时补充葡萄糖、复方氯化钠、维生素、碳酸氢钠等,增强机体抗病力。
第四章 风湿病
风湿病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以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为特征。
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常发部位:骨骼肌、心肌、关节囊和蹄。
骨骼肌和关节囊发病特点:对称性、游走性、疼痛与机能障碍随运动而减轻。 一、病因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以引起两种病理过程:化脓性感染;延期性非化脓性疾病,即风湿病。链球菌感染后的毒
.
精品文档
素和代谢产物成为抗原,机体对此产生相应抗体,抗原和抗体在结缔组织中结合,使之发生无菌性炎症。 医学上关于病因的研究结果:
风湿病多发生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并多见于我国北方冬、春严寒季节;
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M-蛋白和C-多糖有特异抗原性,产生的溶血素O、链激酶、透明质酸酶、链道酶等亦有抗原性,机体初次接触抗原7~10天后 有抗体形成;
链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M-蛋白与心肌抗原之间、链球菌C-多糖与心肌糖蛋白之间、链球菌透明质酸酶与软骨的蛋白多糖复合物之间,均存在交叉免疫反响;
风湿病一般发生在链球菌感染之后的2~3周左右;
链球菌感染10天内,应用青霉素可以预防急性风湿病的发生。 二、分类与病症
肌肉风湿病:即风湿性肌炎。主要发生于活动性大的肌群。 关节风湿病:即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活动性大的关节。 〔一〕肌肉风湿病〔风湿性肌炎〕
急性经过时表现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因炎性渗出物积聚于肌肉结缔组织中,患病肌肉疼痛,运动不协调,经数日或1-2周好转或痊愈。慢性经过时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肌炎,肌肉及腱的弹性降低,严峻时肌肉僵硬、萎缩、常有结节性肿胀。
〔二〕关节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
急性期呈现急性关节滑膜炎病症,关节滑液增多,混有纤维蛋白及颗粒细胞,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时,因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增生、肥厚,关节轮廓不清,活动受限。 肌肉风湿病与关节风湿病的共同特点:
急性发作时常出现明显的全身异常,即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与呼吸增数。
发病部位呈明显的对称性、游走性和复发性,其疼痛与跛行随运动量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减轻或消逝。 三、医治 :医治要点:排除病因,强化护理,祛风除湿,解热镇痛,排除炎症。
首选水杨酸类制剂如10%水杨酸钠,静脉注射,每日1次;或口服阿司匹林〔APC〕、保泰松或羟保泰松,每日2次,连续使用至病情好转。配合应用糖皮质激素、葡萄糖酸钙和Vc可提高疗效。
风湿病急性发作期,使用青霉素有助于缩短疗程,促进病情好转。 中兽医疗法〔针灸、中药〕、物理疗法〔温热、局部刺激〕等对慢性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广州敬修堂生产的“追风透骨丸〞医治犬风湿疗效显著,每次6g,每日2次,连用6天。
第五章 眼病
第一节 眼的解剖生理
眼由眼球壁、眼内容物和眼附属器构成。
眼球壁格外层、中层和内层,其中外层包含角膜、角膜缘和巩膜;中层包含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层包含视网膜。
眼内容物包含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附属器包含眼睑、结膜、瞬膜、泪器〔泪腺、泪小管、泪囊〕、眼外肌、眼眶。 一、角膜的构造:
〔1〕角膜上皮层:再生能力最强,损伤后通过其基内幕胞向上推移及临近细胞增生而迅速修复,不留瘢痕。 〔2〕前弹力层:是一层均匀一致无结构的透明薄膜,无任何细胞,受到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约占角膜厚度的90%,由200~250层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板构成,每层纤维板由许多平行排列且直径相同的胶原纤维组成。基质层损伤后,因愈合形成的瘢痕组织中纤维排列紊乱,因此失去透明性。
〔4〕后弹力层:是角膜内皮的基底膜,结构均匀一致且富有弹性,由内皮细胞合成分泌,损伤后能够迅速再生。 〔5〕内皮细胞层:是由一层扁平的、有规则镶嵌的六角形细胞构成,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和主动液泵功能,以维持角膜的正常厚度和透明性。广泛的内皮损伤可导致角膜基质的严峻水肿,内皮损伤后可以再生。 维持角膜透明性的条件:
角膜无血管;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含水量和光屈折率恒定;上皮和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功能健全。
.
精品文档
二、虹膜
虹膜构成瞳孔。虹膜外表有上下不平的隐窝和辐射状的隆起皱襞,形成清楚的虹膜纹理。当虹膜发炎时,因有炎性渗出而使虹膜肿胀和纹理不清。瞳孔受光刺激而收缩的功能称瞳孔反射或对光反响,具有互感性。 三、房水
房水充满眼前房和后房,房水不断流动,以运送营养和代谢产物,有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功能,同时也是维持和影响眼内压的主要因素。房水由睫状突外表的无色素睫状上皮细胞以主动分泌形式生成,经瞳孔进入前房,再经前房角小梁网、巩膜静脉丛和房水静脉而排泄。前房角堵塞将导致眼内压升高。 四、晶状体
晶状体呈双凸透镜状,质软而富有弹性,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所组成。晶状体前后最外层是富有弹性的囊膜,前后两极最薄。晶状体中央为晶状体核,核与囊膜之间为晶状体皮质。晶状体核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变硬。晶状体无血管、神经,营养主要来自房水,通过晶状体囊的扩散和渗透作用,吸取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假设房水质量改变或晶状体代谢障碍,晶状体即变浑浊,临床上称之为白内障。 五、玻璃体
是透明的胶质体,主要成分是水。玻璃体外面包一层很薄的透明膜,称为玻璃体膜。玻璃体有屈光作用,还有支撑视网膜内层的作用。玻璃体无血管、神经,营养主要来自脉络膜、睫状体和房水,本身代谢作用极低,无再生能力。假设玻璃体脱失,简单导致视网膜脱离,留下的空间由房水填充。 六、瞬膜
眼内角的半月状结膜褶,即第三眼睑。瞬膜被一扁平的“T〞形软骨所支撑,软骨臂与瞬膜游离缘平行,而杆被包埋于瞬膜腺基部。瞬膜有爱护角膜、除去角膜外表异物、分泌和驱散角膜泪膜及免疫等功能。瞬膜运动一般被动地受眼球突出或退缩的操纵,即眼球向前使瞬膜退缩,眼球向后使瞬膜突出。
第二节 眼的检查法
一、眼的一般检查
〔一〕视诊: 1、眼睑:有无外伤或肿胀,有无内翻或外翻。2、结膜:色彩变化。3、角膜:有无浑浊、损伤或溃疡,有无新生血管或赘生物。 4、巩膜:有无血管变化。5、前房:房水透明度,有无出血、炎性渗出物或虫体。 6、虹膜:色彩和纹理。 7、瞳孔:对光反响。 8、晶状体:有无浑浊。 〔二〕触诊:手感眼睑的温热、肿胀程度,推断眼内压上下。 二、眼的器械检查
1、一般光源检查:一般手电筒
2、角膜镜检查:绘有黑白相间同心圆的圆板 3、烛光映像检查:一只点燃的蜡烛 4、检眼镜检查:直接检眼镜
5、眼底照相技术:手提式眼底照相机 6、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7、眼内压测定法:犬15~25mmHg,猫14~26mmHg 8、荧光素法:荧光素检查试纸条
第三节 眼科用药和医治技术
一、眼科用药:洗眼液、收敛药、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散瞳药、缩瞳药、外表麻醉药等。 二、医治技术:洗眼、点眼、眼睑皮下注射、结膜下注射。
第四节 眼睑疾病
眼睑内翻:是指睑缘向眼球方向内卷,以致睑缘或睫毛刺激眼球的一种反常状态。临床表现结膜炎或角膜炎病症。 〔一〕病因
先天性眼睑内翻:多为遗传性因素,某些品种的犬多发,如沙皮犬、松狮犬、英国斗牛犬。
后天性眼睑内翻:多为睑结膜或睑板瘢痕性收缩而引起,如慢性结膜炎或结膜手术后。某些急性或疼痛性眼病可引起痉挛性眼睑内翻,如角膜擦伤、眼内进入异物等情况。
老年动物眼眶脂肪减少,眼球凹陷使眼睑失去正常支撑作用,可出现眼睑内翻现象。
〔二〕病症:临床上多见下睑内翻,因睫毛或睑缘皮肤对眼球的延续性刺激,眼睑痉挛,流泪,结膜充血,角膜浅
.
精品文档
层形成新生血管,严峻时发生角膜溃疡。
〔三〕医治:对于痉挛性眼睑内翻,着重医治引起本病的原发性眼病。幼龄犬猫的先天性眼睑内翻,随年龄增长大多可获得改善。在6月龄之前,可将眼睑皮肤折成皱襞,施行临时性褥式缝合缓解病症。对难以改善的眼睑内翻,可在距内翻睑缘3~5mm处切除一小段椭圆形皮肤条,长度与内翻睑缘相等,宽度恰使内翻得到矫正,然后将切口创缘拉拢缝合。术后应用氯霉素眼药水或磺胺眼药水点眼。
第五节 结膜和角膜疾病
一、结膜炎:是结膜受外界刺激和感染而发生的炎症过程,以结膜充血、水肿,眼分泌物增多等为特征。各种动物均较多发生。 〔一〕病因
机械性:眼睑位置改变或结构缺陷,如眼睑内翻、眼睑缺损、睫毛异常;眼睑或结膜外伤;结膜囊内落入异物如灰尘、昆虫等。
化学性:化学用品溅入眼内,如冲凉时洗毛剂或皮肤杀虫剂误入眼内。
感染性:常见于多种传染病过程中,如牛瘟、猪瘟、犬瘟热,称为症候性结膜炎。也见于结膜受机械、化学或病毒因素作用后继发细菌感染。 〔二〕病症
卡他性结膜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型,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也表现在各类结膜炎的早期。急性期患眼羞明,眼睑肿胀,结膜潮红,有多量浆液性或浆液黏液性分泌物。转为慢性后,结膜充血轻微,分泌物减少,并随病程延长,结膜变厚呈丝绒状。
化脓性结膜炎:主要出现在某些传染病的经过中或感染化脓菌后而发生。眼的一般病症较重,以眼内流出多量黏液脓性或纯脓性分泌物为特征,上下眼睑常被粘在一起。炎症往往涉及角膜,以致于角膜浑浊或形成溃疡。
〔三〕医治:首先用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洗眼,洗眼时认真检查并除去结膜囊或瞬膜后可能存在的异物。对无角膜溃疡的病例,常用“氯霉素眼药水〞和“醋酸氢化可的松眼药水〞交替滴眼,或使用“实在当眼药水〞滴眼更为方便,每天3~4次,连用数天。病毒性结膜炎可试用病毒灵或病毒唑眼药水。眼睛炎症剧烈的,可用0.5%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和地塞米松少量,混合后作眼睑皮下或结膜下注射。
二、角膜炎:主要是以角膜病变即角膜浑浊或溃疡为特征,也是犬猫的常见眼病。由于角膜与结膜和虹膜的组织学联系,角膜炎往往伴有结膜炎、甚至前色素层炎。
〔一〕病因:机械性刺激如外伤或结膜囊内进入异物,可引起浅表性角膜炎。继发于眼睑内翻、结膜炎、眼球脱出、泪液缺少等其他眼病,表现浅表性角膜炎。在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的过程中,如牛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犬传染性肝炎、马混睛虫病等,表现为局部病症。猫的本病多发于猫疱疹病毒1型感染,其角膜溃疡常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所致。
〔二〕病症:根本特征是羞明流泪,疼痛显著,角膜浑浊、缺损或溃疡,角膜周边出现新生血管。深在性溃疡常发生后弹力层膨出和角膜穿孔,房水流出,虹膜前移常与角膜发生粘连,丧失视力。
角膜炎的分类:
由于角膜的病变可来自上皮或内皮,根据发生部位及角膜受侵害的深度分为浅表性角膜炎、间质性角膜炎、溃疡性角膜炎。
浅表性角膜炎的突出特征是角膜外表浑浊和上皮下出现新生血管。
间质性角膜炎是角膜基质深层的炎症,多因眼内感染而引起,如犬传染性肝炎、马混睛虫病。
〔三〕预后:角膜浑浊是角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变性和结缔组织增生的结果。角膜上皮层的损伤或浑浊,通过医治,损伤简单愈合,炎症及浑浊可以消散。发生在基质层的损伤,由于炎性增生形成的瘢痕组织中纤维排列紊乱,因此角膜失去透明性。 〔四〕医治
医治重点是排除病因与炎症,促进角膜浑浊汲取和消散。首先应对动物冷静或麻醉后洗眼检查,浅表性角膜炎可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角膜无损伤时可用0.5%盐酸普鲁卡因、强的松龙各0.5~1ml、氨苄青霉素,混合作眼睑皮下或结膜下注射。外伤所致角膜缺损或溃疡,可用半胱氨酸或光安滴眼液,有抑制胶原酶及炎症作用,预防角膜溃疡开展;同时使用角膜营养剂如角膜宁、贝复舒或1%透明质酸钠〔爱丽眼药水〕滴眼,能加速角膜上皮修复,促进缺损或溃疡愈合。
.
精品文档
对于溃疡角膜炎也可采取手术疗法。即对患眼施行结膜瓣、瞬膜瓣覆盖术,保存7~10天,以预防角膜穿孔和促进溃疡愈合。角膜已经穿孔的,除用结膜瓣、瞬膜瓣或临时缝合眼睑爱护角膜外,应当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眼内感染。
对于间质性角膜炎,应分析病因并配合必要的全身疗法,以提高疗效。 三、瞬膜腺脱出
瞬膜腺大局部位于瞬膜球面下方,被覆脂肪组织,其腺体组织在犬呈浆液黏液样,在猫呈浆液样,腺体分泌液经多个导管抵至球结膜外表,提供角膜大约35%的水性泪膜。
本病又称樱桃眼,多发生于小型犬,如北京犬、西施犬、沙皮犬等一些品种。
〔一〕病因:病因比拟复杂,不十清楚确,可能有遗传易感性。有人认为,是因腺体分泌过剩或腺管开口被炎性产物或小异物堵塞而致腺体增大,从而越过瞬膜缘而突出。
〔二〕病症:在眼内角出现一个粉红色或深红色黄豆大小的软组织块,状似樱桃,故称“樱桃眼〞。突出的瞬膜腺对角膜形成刺激,因此出现结膜炎和角膜炎病症。先发生在一只眼,不久另一只眼发生。
〔三〕医治:药物医治无效,必须施行手术切除突出的瞬膜腺。全身麻醉后洗眼,左手持有齿镊提起腺体,右手持小弯止血钳钳夹腺体基部,停留数分钟后用手术刀沿着止血钳将腺体切除。术后用干棉球压迫眼内角止血,然后用氯霉素或实在当眼药水滴眼数天。 四、吸吮线虫病
〔一〕病原及感染途径:旋尾目、吸吮科、吸吮属、露得西吸吮线虫和丽嫩吸吮线虫。虫体呈乳白色,长约10~20mm。
传播媒介:家蝇属各种蝇类。雌虫在结膜囊内产出幼虫,当蝇类在眼部舐食时食入幼虫,在其体内约经30天左右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蝇到其他动物眼部采食时,幼虫钻入动物眼结膜囊,经15-20天发育为成虫。
〔二〕病症:虫体分别寄生于牛、马和犬的结膜囊或瞬膜后,其机械性刺激引起结膜炎和角膜炎病症。
〔三〕医治 :直接用镊子或棉签除去虫体,也可口服左旋咪唑10mg/kg,连用2日。同时对结膜炎和角膜炎进行对症医治。
五、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本病是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眼病,我国局部地区的奶牛场也有发生本病的报道。
〔一〕病原及感染途径:主要由牛莫拉杆菌〔摩勒氏杆菌〕和强烈紫外线照耀所引起。病原可能通过牛直接接触、眼鼻分泌物或蝇、蛾类传播,所以在天气炎热和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二〕病症:本病病情开展迅速,首先表现为结膜炎,在24-48小时内即出现角膜浑浊,不久开展为溃疡或穿孔。在许多病例,尤其犊牛常因角膜发生溃疡造成后弹力层膨出,形成圆锥形角膜,被认为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患牛一般无全身病症,多数自然痊愈,但常遗留角膜白斑或视力减退或丧失。病程一般20-30天。
〔三〕医治:将患病牛群与健康牛群隔离喂养,转移到避光、无风的地方,预防强烈阳光的刺激。参照前述结膜炎、角膜炎医治方法。
第六节 虹膜和视网膜疾病
虹膜炎:虹膜炎常称为前色素层炎,有时亦称为虹 膜睫状体炎,临床以虹膜和房水的病理变化为特征。 〔一〕病因
原发性:因眼外伤、前房穿刺、眼内手术等引起。
继发性:是某些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的局部表现,见于犬传染性肝炎、全身真菌病、马混睛虫病等。 〔二〕病症:患眼羞明流泪,因疼痛剧烈而致眼睑痉挛,瞬膜突出;角膜呈轻度布满性浑浊,周边新生血管呈细扫帚状充血;虹膜因充血、肿胀而纹理不清,瞳孔括约肌痉挛而致瞳孔缩小,简单发生后粘连、瞳孔缘撕裂;前房底部有纤维素样渗出物积蓄,形如半透明絮片,严峻时称为前房积脓;因房水性质改变,晶状体代谢障碍,表现浑浊和视力受损。虹膜后粘连、瞳孔缘撕裂、晶状体浑浊。
〔三〕医治:重点是消炎,镇痛,预防虹膜后粘连,预防视力损害。早期屡次用1%阿托品滴眼,维持瞳孔扩大;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交替滴眼或行封闭疗法;口服阿司匹林或消炎痛缓解疼痛。查明病因并对因医治,可提高治愈率。
第七节 晶体和眼房疾病
.
精品文档
一、白内障:即晶状体浑浊,是晶状体囊或晶状体浑浊而使视力减退或丧失的一种严峻眼病。 〔一〕病因
先天性:因晶状体及其囊膜先天发育异常,多与遗传有关。 后天性:〔1〕角膜穿透制造成晶体前囊膜破裂,晶体纤维汲取房水后迅速肿胀浑浊。肿胀的晶体皮质常脱出创口,犹如棉花球样疏松物。
〔2〕继发于前色素层炎、脉胳膜炎、视网膜炎、糖尿病等,因房水性质改变或受炎性物影响而浑浊。 〔3〕老年动物因晶体代谢功能退变而发生老年性白内障。在病理发生上,都表现为晶体囊膜的通透性
增加,晶体失去屏障效应而浑浊。
〔二〕病症:患眼瞳孔区呈灰白色浑浊,视力减退或丧失。检眼镜检查看不到眼底。
〔三〕医治:晶状体一旦浑浊就不能被汲取,药物医治一般无效。医学上较多施行晶体囊外摘除术、晶体乳化抽吸术或人工晶体植入术,使患眼对光反射及视力得到肯定程度的恢复和改善。必须选择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神经乳头根本正常的病例进行手术,才能到达预期效果。
二、青光眼:是因前房角堵塞、眼房液排出受阻致眼内压增高、导致视力急剧减退或丧失的一种严峻的眼病。 〔一〕病因:眼内压是指眼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壁的压力。正常情况下房水生成率、房水排出率及内容物的容积三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三者动态平衡失调,即表现眼压升高,进而损害视网膜和视神经乳头,导致视力减退或丧失。某些品种的犬和猫有品种易感性,犊牛棉籽饼中毒、VA缺少易引起本病。
〔二〕病症:突然发生或逐渐形成,动物眼球增大、突出,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逝,应用缩瞳药无效。角膜最初透明,以后则变为毛玻璃状。侧观虹膜和晶体向前突出,前房变浅。检眼镜检查时,可见视神经乳头萎缩和凹陷。
〔三〕医治:采纳高渗疗法迅速降低眼内压,如静脉注射50%葡萄糖或20%甘露醇,也可口服50%甘油,剂量1~2ml/kg。减少房水产生,如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或用噻吗心安眼药水滴眼,20分钟后可使眼压有所降低。应用缩瞳剂扩大闭塞的房角,促进房水循环,如用1~2%毛果芸香碱溶液滴眼。施行虹膜周边切除术,使房水经虹膜上切口流入前房,再经巩膜上切口溢出进入球结膜下,通过球结膜汲取,从而保持眼房内的肯定压力。
第六章 头部疾病
第一节 耳的疾病
一、耳血肿:是指在外力作用下耳部血管破裂,血液积聚于耳廓皮肤与耳软骨之间形成的肿胀。血肿多发生在耳廓内侧,间或也发生在外侧。犬、猫、猪多有发生。 〔一〕病因
机械性损伤:如动物之间打斗玩耍;
耳内寄生痒螨:因瘙痒剧烈而摇头甩耳、摩擦患耳造成耳廓挫伤和耳廓内血管破裂。
〔二〕病症:血肿形成后,耳廓增厚数倍、下垂,按压有波动感并疼痛。穿刺放血后常再发,屡次穿刺,简单感染化脓。
〔三〕医治:耳血肿小的,一般不必医治,待其自行汲取。较大的耳血肿可在穿刺放血后,在耳廓内侧放适量棉花后装加压耳绷带,并保存7~10天。假设保守疗法无效,可消毒后在血肿一侧作厘米长纵向切口,排出积血及凝血块,然后作假设干散在的平行于切口的耳廓全层结节缝合,以排除血肿腔。术后可装置耳绷带,以适当施压制止出血和渗出。
二、外耳炎与中耳炎
外耳炎是指外耳道皮肤的炎症,多发于垂耳或外耳道多毛的犬猫品种。 中耳炎是指鼓室黏膜的炎症,一般多发于猪、犬和兔等。 〔一〕病因
外耳炎:洗澡或游泳时外耳道进水,尤其垂耳或外耳道多毛品种犬因水分不易蒸发,耳道内长期湿润,简单继发细菌感染。
中耳炎:多因外耳道炎症蔓延引起鼓膜穿孔后而发生,也可因鼻咽部炎症经耳咽管感染或血源性感染而引起。 〔二〕病症
外耳炎:突出表现为摇头甩耳、抓耳,指压耳根部敏感疼痛。检查外耳道湿润,有多量带臭味的、淡黄色浆液性或黏脓性分泌物。慢性时分泌物黏稠,常见外耳道上皮肥厚、增生而堵塞耳道。
.
精品文档
中耳炎:具有与外耳炎相似的摇头甩耳表现,但更多见患病动物呆立,头向患侧倾斜,精神沉郁,听力减退。严峻感染时体温升高,耳根压痛,从耳道流出多量脓性分泌物。中耳炎简单并发或继发内耳炎,患病动物共济失调,头向患侧转圈。使用检耳镜可观察鼓膜是否穿孔,并观察中耳炎症程度。 〔三〕医治
外耳炎:一般需要全身麻醉,应用3%双氧水充分洗涤外耳道,然后用干棉球擦干。炎症轻微的,在耳道内涂布1~2%龙胆紫溶液或1:4碘甘油即可。炎症严峻的,可用抗生素和激素混合药水滴耳,假设滴入药液过多,应停留数分钟再倾出药液为好。
中耳炎:轻度炎症:全身应用抗生素同时,用复方新霉素等滴耳液滴耳,每天数次。重度炎症:全身应用抗生素之外,最好进行中耳冲洗。方法:全身麻醉,借助于检耳镜将一根长10厘米、内径1毫米的中耳导管经鼓膜破口插入中耳,先用0.1%新洁而灭溶液冲洗,再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吸干冲洗液,用新霉素等滴耳液滴耳。
第二节 鼻唇部疾病
豁鼻:指黄牛、水牛的鼻中隔长期反复地遭受钝性磨损、切割而造成的鼻镜部缺损。
〔一〕病因:牛性情暴躁、执拗,穿鼻位置过前或直接用粗绳、铁丝穿鼻造成鼻镜撕裂创。
〔二〕医治:采纳公母榫吻合术,即几个埋藏缝合加数针结节缝合。术后保持术部枯燥清洁,饮水必须水浅以不浸泡术部为宜,平常戴口笼预防缝线早期磨断。
第九章 疝
第一节 概 述
疝,即赫尔尼亚〔Hernia〕,是指腹腔脏器通过腹壁的天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的一种疾病。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动物,小动物以犬较多发生,猫比拟少见。
疝一般由疝孔、疝内容物和疝囊组成。
疝孔是腹壁上异常扩大的天然孔道〔如脐孔、腹股沟环〕和多为外力造成的后天性破裂孔,腹腔脏器经此处脱出。
疝内容物是通过疝孔脱出的腹腔脏器及少量透明或混浊的渗出液,又称为疝液。
疝囊是包裹疝内容物的囊腔,一般由皮肤、皮下组织〔和腹膜〕构成。疝囊仅见于突出体表的外疝,不突出体表的内疝没有疝囊。
疝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疝主要有脐疝、腹股沟疝、阴囊疝,多发生于初生或幼龄动物;后天性疝主要有外伤性腹壁疝、膈疝、会阴疝,多发于成年或老年动物。
根据疝内容物可否通过疝孔还纳入腹腔,分为可复性疝与不可复性疝,其中后者是由于腹腔脏器与疝囊发生粘连或被疝孔嵌闭所致。 疝病的医治意义:
疝在小动物外科疾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疝因在体表肯定部位形成局限性突起或肿胀,影响犬猫的欣赏性,降低其经济价值;内疝即膈疝,当腹腔脏器对胸腔造成压迫时,便对犬猫的循环和呼吸产生不良影响,并引起消化紊乱,严峻的危及动物生命。因此,对疝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医治是小动物临床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节 脐 疝〔Umbilical hernia〕
腹腔脏器经脐孔脱至脐部皮下所形成的局限性突起,称为脐疝。疝内容物多为网膜、镰状韧带或小肠等。本病是各种初生动物的常发病。
一、病因:发生主要与遗传有关。先天性脐部发育缺陷,动物出生后脐孔闭合不全,以致于腹腔脏器脱出,是动物发生脐疝的主要原因。母畜产仔后强力撕咬脐带造成断脐过短,或分娩后过度舔仔畜脐部,可导致脐孔不能正常闭合而发生本病。也见于动物出生后脐带化脓感染影响脐孔正常闭合,逐渐发生本病。
二、病症:仔畜出生数天或数周,脐部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限性球形突起,触摸柔软,无热无痛。疝内容物多为镰状韧带,有时是网膜或小肠。较大的脐疝,也有局部肝、脾脱入疝囊。脐疝多具可复性,将动物直立或仰卧保定后压挤疝囊,简单将疝内容物还纳入腹腔,此时即可触及扩大的脐孔。少数脐疝因内容物与疝囊或疝孔缘发生粘连或嵌闭,则不能还纳入腹腔,且不易触及脐孔。本病一般无其他临床病症,精神、食欲、排便正常。脐疝很少发生嵌闭,假设发生嵌闭且疝内容物为肠管,则出现显著的全身病症如脐部肿胀、疼痛,动物不安,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往往很快因发生休克而死亡。
三、诊断:脐疝很简单诊断。当脐部出现局限性突起,压挤突起部明显缩小,并触摸到脐孔,即可确诊。但当疝内
.
精品文档
容物发生嵌闭或粘连时,应注意与脐部脓肿时鉴别。脐部脓肿表现为局限性肿胀,触之热痛、坚实或有波动感,一般不表现精神、食欲、排便等异常变化,脐部穿刺排出脓液,与脐疝简单区别。
四、医治:新生幼畜的小脐疝常在5~6月龄后逐渐消逝,一般不用医治。母犬、猫的小脐疝可在施行卵巢摘除术时顺便整复。假设脐疝逐渐增大,则在疝囊基部皮肤上作梭形切口,向下别离暴露疝内容物,将其还纳腹腔后闭合脐孔和皮肤切口。
第三节 腹股沟阴囊疝〔Inguinal hernia and scrotal hernia〕
腹腔脏器经腹股沟环脱出至腹股沟鞘膜管内,称为腹股沟疝,多见于母猪和母犬。
疝内容物进一步下降到阴囊鞘膜腔内,称为腹股沟阴囊疝,多见于公马、公猪、公犬等。 疝内容物多为网膜、肠管、子宫或膀胱。
一、病因:先天性疝与遗传有关,即因腹股沟内环先天性扩大所致。后天性疝多因妊娠、肥胖或剧烈运动〔公马配种〕等使腹内压增高及腹股沟内环扩大,以致腹腔脏器下降。 二、病症
腹股沟疝:腹股沟处出现卵圆形隆肿。 阴囊疝:一侧阴囊显著增大。
两者早期大多可复,触之柔软有弹性,无热无痛。假设压挤隆肿和阴囊不能使其缩小,则因疝内容物与鞘膜发生粘连。如果发生肠管箝闭,局部显著肿胀,疼痛剧烈,迅即出现体温升高等一系列全身反响,很快发生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三、诊断:依据:阴囊一侧或两侧增大,触之柔软、无热无痛;倒提动物并压挤阴囊,疝内容物可还纳入腹腔,阴囊随之缩小,即为可复性疝。不可复性阴囊疝应注意与睾丸炎或睾丸肿瘤进行鉴别。
四、医治:动物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保定,腹股沟处无菌打算,于腹股沟环处切开,向下别离至显露疝囊及腹股沟环。将疝内容物完全还纳入腹腔后,对母犬猫直接闭合腹股沟环。对不作种用的公犬猫,结扎精索并切除,然后闭合腹股沟环。对欲作种用的公犬猫,还纳疝内容物后注意爱护精索,采纳结节或螺旋缝合法适当缩小腹股沟环即可。常规闭合皮肤切口。
第四节 外伤性腹壁疝〔Traumatic ventral hernia〕
腹壁外伤造成腹肌、腹膜破裂以致于腹腔内脏脱至腹壁皮下,称为外伤性腹壁疝。
一、病因:强大的钝性外力造成腹壁肌层和腹膜破裂而表层皮肤仍完整,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腹腔手术缝合腹壁肌层与腹膜时,使用缝线过细或打结不牢,术后可能发生缝线断开或线结松脱,结果在腹壁皮肤切口处或其下方发生本病。
二、病症:在腹侧壁或腹底壁出现一个局限性柔软的扁平或半球形突起,突起部皮肤外表常有擦伤或挫伤痕迹。病初局部出现炎性肿胀,触之温热疼痛,用力压迫突起部,疝内容物可还纳入腹腔,同时可摸到皮下破裂孔。随着肿胀消退和病程延长,触诊突起无热无痛,疝囊柔软有弹性,疝孔光滑,疝内容物大多可复,但常与疝孔周围腹膜、腹肌或皮下结缔组织粘连。
三、诊断:根据外伤病史、典型的局部表现和触诊摸到疝孔,即可确诊。假设疝孔偏小,或疝内容物与疝孔缘及皮下结缔组织发生粘连而不可复时,往往难以摸到疝孔,但听诊常能听到肠蠕动音。
四、医治:修复手术与脐疝根本相同,但闭合疝孔一般需采纳减张缝合法,如水平褥式或垂直褥式缝合。陈旧性疝孔大多瘢痕化,肥厚而光滑,缝合后往往愈合困难,应削剪成新奇创面再行缝合。术后适当操纵动物食量,预防便秘和减少活动等,均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第五节 会阴疝〔Perineal hernia〕
腹腔或盆腔脏器经盆腔后直肠侧面结缔组织间隙突至会阴部皮下所形成的局限性突起,称为会阴疝。 疝内容物多为膀胱,也见直肠、前列腺或腹膜后脂肪。本病多发生于7-9岁龄的公犬。
一、病因:研究说明,公犬的激素不平衡可引起前列腺增生、肥大,肥大的前列腺可引起便秘和持久性里急后重,长期的过度努责又可导致盆腔后结缔组织无力,从而促使了本病发生。
二、病症:典型特征是在肛门侧方或下侧方出现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突起。当疝内容物为膀胱时,触摸手感质地稍硬,按压有疼痛反响;用力向前推压疝囊,动物有尿液排出,疝囊随即缩小或消逝。或于突起部穿刺有多量淡黄色透明液体流出时,即说明疝内容物是膀胱。当疝内容物为直肠时,触摸手感质地柔软有弹性、无热无痛。指检直肠时发觉,直肠扩张且积有多量粪便,并呈向外侧偏移状。动物除表现排粪或排尿困难外,精神、食欲一般正常。
.
精品文档
三、诊断:根据本病患部相对固定,触摸突起部大多柔软、可复,无炎性反响,病犬排粪或排尿困难,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直肠指检或对突起部进行穿刺简单确诊。
四、医治:保守疗法效果不良,手术修复是根治本病的可靠方法,但有肯定难度,需要熟悉骨盆腔后部直肠附近复杂的局部解剖。
第六节 膈 疝〔Diaphragmatic hernia〕
腹腔内的器官通过先天性或外伤性横膈裂孔突入胸腔,称为膈疝。 疝内容物以胃小肠和肝脏多见。马、牛、犬、猫均有发生。
一、病因:先天性膈疝的发病率很低,是由于膈的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缺陷,腹膜腔与心包腔相通或膈的食道裂隙过大所致,大多数不具有遗传性。后天性膈疝最为多见,牛与创伤性网胃炎损伤膈肌有关,马与强烈运动或冲撞有关,犬多因受机动车辆冲撞,胸腹壁受钝性物打击,从高处坠落等而引起横膈破裂。国内有资料报道,在23例被汽车或拖拉机撞伤的犬中,除大多发生四肢骨折或肋骨骨折外,其中有8例发生了膈疝。 二、病症
先天性膈疝:动物出生后即表现呼吸困难,常在几小时或几周内死亡。 后天性膈疝:
牛:膈疝的典型表现是瘤胃呈现医治无效的顽固性臌气,食欲时好时坏,常与臌气程度成反比;体温、心率、呼吸无明显变化。
马:膈疝主要表现呼吸改变和腹痛。
犬:常保持前高后低姿态,或头颈伸展不愿卧地,时有呕吐及食欲减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机体消瘦。 假设进入胸腔的腹腔脏器少,对心肺无明显压迫,在膈裂孔处也不发生箝闭,一般不出现明显病症,许多先天性膈疝与小的外伤性膈疝即是如此。假设进入胸腔内的腹腔脏器较多时,对心、肺产生压迫并引起呼吸困难、脉搏加快、粘膜发绀等病症。听诊心音消沉,肺听诊界明显缩小,且在胸部听到肠蠕动音。假设进入胸腔内的腹腔脏器在膈裂孔处发生箝闭,即可引起明显腹痛,动物头颈伸展,腹部卷缩,不愿卧地,行走慎重或保持犬坐姿态,同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
三、诊断:依据外伤病史和呼吸困难〔无炎症气喘〕病症,结合听诊心音消沉、肺界缩小和胸部出现肠音等,即可作出初步诊断。X线检查可观察到典型的膈疝影像:心膈角消逝,膈线中断,胸腔内有充气的胃或肠段,还可能有液平面等。必要时给动物投服20~25%硫酸钡胶浆作胃小肠联合造影,将更有助于确诊本病。 四、医治:在正压输氧条件下,脐前腹中线切开,对横膈裂孔进行修补。
第十章 直肠及肛门疾病
第一节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
锁肛〔Atresia ani〕:是因妊娠期胎儿后肠和原始肛发育不全或异常,以致于肛门被皮肤所覆盖而无肛门孔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或同时伴发直肠闭锁,导致动物排粪障碍。临床上以仔猪最常见,其他动物如幼驹、犊牛、羔羊和仔犬等也有发生。
〔一〕病症:仔畜出生数天后腹围逐渐增大,嗷叫不安,频频努责作排粪动作,但不见粪便排出。仔畜努责时,可见肛门处皮肤臌胀、向后明显突出;而伴发直肠闭锁时,因直肠盲端与肛门之间有肯定距离,故肛门臌胀不如锁肛显著。雌性动物多并发直肠阴道瘘,稀粪可经阴道排出,因此病症比拟缓和。
〔二〕医治:在肛门部位切除一圆形皮瓣,向前慎重别离至显露直肠盲端,将其向后牵引,先切一个小口以排出肠内积粪,然后将直肠末端与肛门处皮肤创缘对接缝合。
第二节 直肠疾病
一、直肠阴道瘘
多为先天性畸形,见于犊牛和仔猪。
大家畜分娩过程中,假设胎蹄损伤阴道顶部和直肠底部,可在直肠阴道之间形成一个通道,从而造本钱病。 手术方法:会阴部皮肤无菌打算;自阴道上方切开至肛门处,向内别离直肠与瘘管之联系;完整切除瘘管壁,牵引直肠移于肛门处;将直肠末端与肛门处皮肤创缘均匀对接缝合;闭合会阴部皮肤切口。
二、直肠和肛门脱出:直肠末端黏膜层脱出肛门之外,称为脱肛。直肠全层向外翻转脱出肛门外,称为直肠脱出。本病多见于猪、犬,其他动物也有发生。
〔一〕病因:多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里急后重或强烈努责,如慢性腹泻、便秘、直肠内异物或肿瘤、难产或前列
.
精品文档
腺疾病等,此外,还常见肠套叠继发直肠脱出。动物久病瘦弱和营养不良,直肠与肛门周围常缺少脂肪组织,直肠黏膜下层与肌层结合松弛,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均易发生本病。 〔二〕病症
脱肛:肛门外脱出的黏膜呈圆盘状或蘑菇状,颜色鲜红或暗红。
直肠黏膜肌层即全层脱出:肛门外脱出的直肠似圆筒状或腊肠状,因受肛门括约肌箝夹,肠壁瘀血、水肿、颜色暗红或发紫,简单开展为溃疡和坏死。
全身病症一般较轻,有时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心率和呼吸大多正常。
〔三〕诊断:依据本病的发生部位和直观、特征的临床表现,极易作出诊断。应当考虑和推断脱出肠管中是否有套叠现象,假设无视诊断,仅将脱出肠管整复,则很快复发本病。 〔四〕医治:医治原则:排除病因,整复固定。
在排解便秘前提下,动物全身冷静或麻醉,后肢抬高保定;用0.1%新洁而灭或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脱出的直肠,然后用浸湿的清洁纱布包裹并逐渐送入肛门;确认肠管完全复位后,选择粗细适宜的缝线在肛门周围施行烟包缝合;注意保存恰当的排粪孔,以保证软便能够排出。
第三节 肛门疾病
一、 肛门囊疾病〔Anal sac disease〕
是肛门部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包含肛门囊堵塞、肛门囊炎和肛门囊脓肿三种。犬猫均有发生,但以犬发病较多。 〔一〕病因
在肛门两侧稍下方相当于时钟4时和8时位置,有左右两个球形囊状结构,囊壁内衬腺体,分泌黑灰色含有小颗粒的恶臭皮脂样物,经2~4毫米长的短管排出,具有润滑肛门口皮肤的作用。
某些原因引起肛门囊腺体分泌旺盛或囊管堵塞,囊内分泌物积留使肛门囊肿大,并易引起感染和炎症,严峻时形成脓肿或蜂窝织炎。
可能的原因:长期饲喂高脂肪性食物,粪便稀软堵塞囊管或开口;全身性皮脂溢并发肛门囊腺分泌旺盛;肛外括约肌张力减退,造成肛门囊皮脂样物积留;以上均易导致本病发生。
〔二〕病症:突出表现为动物常保持犬坐姿态,不时擦肛或试图啃咬肛门,排便费力,烦躁不安。接近动物可感腥臭味,观察肛门一侧或两侧下方肿胀,肛门囊管口及肛门周围黏附多量脓性分泌物,触之肿胀部敏感、疼痛,常见稀薄脓性或血样分泌物从肛门囊管口流出。假设肛门囊内感染且堵塞严峻,脓肿形成后自行破溃,可在肛门囊附近形成一个或多个窦道。在某些大型犬,脓液还可沿肌肉和筋膜面扩散,进而开展为蜂窝织炎。
〔三〕诊断:将戴有乳胶手套的一手食指插入肛门,大拇指抵肛门囊外皮肤,两指用力挤压肛门囊,假设内容物不易挤出或挤出浓稠皮脂样物,即为肛门囊堵塞。假设稍用力挤出多量脓性或血样液体,即为肛门囊炎。假设挤出少量粘稠脓液,且病程长久,则肛门囊已形成化脓性窦道。
肛门囊堵塞:经用上述方法确诊后,挤净肛门囊内容物,用生理盐水或适宜的消毒液冲洗囊腔,1~2周后再重复冲洗一次。此外应积极排除食物结构不良、运动量过少或慢性腹泻等可能存在的致病因素。 〔四〕医治
化脓性肛门囊炎:挤净脓性内容物后,用适宜的消毒液冲洗囊腔,向囊腔内注入氨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并沿肛门囊周围施行氨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普鲁卡因封闭疗法,一般需要处理2~3次。
如肛门囊已形成化脓性窦道或瘘管,须施行肛门囊及病变组织切除术。 二、肛周瘘 〔Perianal fistulae〕
是指肛门周围形成的慢性化脓性感染创道,以创口小、创道深、创内积聚脓汁甚或粪便、并间歇性流出为特征。由于此感染性创腔或创道与肛管或直肠有相通或不相通两种情况,故“肛周瘘〞一词实际包含肛周瘘和肛周化脓性窦道两种疾病。
〔一〕病因:肛门囊感染处理不当造成囊壁新的损伤,肛周脓肿自发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排脓不畅,均易造成感染扩散和难以排除,甚至侵害到肛管或直肠而形成肛周瘘。直肠脱整复后行直肠周围注射酒精固定时,酒精用量过大或将酒精误注入肠壁,引起直肠壁炎性坏死,结果发生本病。
〔二〕病症:病初里急后重,排便困难,常有舔咬肛门和臀部擦地现象,检查肛门周围肿胀、疼痛,从肛周瘘管口不断流出脓汁或粪便。在形成早期,肛门区皮肤常被黏脓和粪便黏着;随着病程延长,脓汁流出量减少。假设与肛管或直肠相通,从外口排出稀便,瘘管口内陷、缩小。
.
精品文档
〔三〕诊断:依据肛周有久不愈合、不断流出脓汁或粪便的开口,即可确诊。但应与原发性肛门囊疾病相区别,肛门囊疾病主要发生于肛门囊处,而肛周瘘可出现于肛门环周的任一部位。
〔四〕医治:术前根据瘘管外口排出物为脓汁或粪便,确定瘘管与肛管或直肠有无相通。假设为肛周化脓性窦道,用消毒防腐液彻底冲洗后,完整切除窦道,对创腔和创口采取适当缝合,并保证引流通畅。假设为肛周瘘,先灌肠排空直肠内积粪,用手指确定瘘管内口并塞纱布于瘘管内口前,以预防术中粪便污染。接着用消毒防腐液彻底冲净瘘管,切除瘘管壁及全部坏死组织,螺旋缝合肛管或直肠壁破口,对创腔和创口可行局部缝合,创口适当开放,并保证引流通畅。
第十一章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
一、总鞘膜炎:是公畜去势后发生的一种化脓性感染,所以又称化脓性总鞘膜炎。
〔一〕病因:去势手术中,手或结扎缝线消毒不严,造成精索断端和总鞘膜同时被化脓菌感染;
阴囊切口过小,造成总鞘膜创缘早期粘连或总鞘膜与阴囊皮肤切口不一致,阻碍血液和渗出液顺利排出。
〔二〕病症:去势后阴囊出现明显的热痛性肿胀,动物后肢运动困难,两后肢呈外展姿态。同时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一系列全身病症。检查去势创口往往粘连,创口边缘有稀薄透明的渗出液或混有纤维素凝块的脓汁流出。
〔三〕医治:扩大阴囊及总鞘膜切口,彻底排解蓄积的炎性渗出液、脓液或纤维素凝块,然后用消毒防腐液冲洗。在阴囊颈部进行普鲁卡因青霉素封闭。全身应用抗生素等。
二、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大〔Prostatitis and prostatic hypertrophy〕
前列腺炎是指雄性犬、猫前列腺的炎症,常因化脓而形成前列腺脓肿。
前列腺增大又称前列腺增生、肥大,一般是指良性前列腺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加。 〔一〕病因
前列腺炎:主要是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氏杆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等经尿道上行感染所致,也见内源性感染或邻近器官炎症的蔓延引起本病。
前列腺增大:主要是老年性激素平衡失调所引起。据有关资料,6岁以上的犬大约60%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但大多不表现临床病症。 〔二〕病症
前列腺炎:动物屡有排便动作,但表现便秘和尿淋漓,行走缓慢和步态拘谨,尿道口常附有带血的脓性分泌物。同时可有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等全身病症。进行后腹部触诊或直肠指检,可触知前列腺肿大、剧痛、质地硬实或有波动感。假设触压有波动感,是前列腺化脓形成脓肿的表现。
前列腺增大:轻度肥大一般无任何异常,假设增生肥大的前列腺对直肠和膀胱颈造成压迫,即引起不同程度的便秘和尿淋漓。由于排粪、排尿困难,动物可出现排便疼痛、行走缓慢以及食欲减退等表现。进行后腹部触诊或直肠指检,可触知前列腺增大、平滑,但无痛感。
〔三〕诊断:直肠指检前列腺或后上腹部触诊前列腺是诊断前列腺异常的简单方法。应用X线常规摄片也可能观察到前列腺增大和前列腺密度增加。
〔四〕医治:单纯性前列腺炎: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等。
前列腺脓肿:施行手术排出脓汁,并应用上述抗生素医治。医治过程中假设病犬排尿困难,经腹壁按压膀胱排尿或经尿道向膀胱插管导尿。
前列腺肥大:应用雌激素促进前列腺萎缩和减轻病症,如口服或注射己烯雌酚或苯甲酸雌二醇次,每3天1次。 最有效而简单的方法是去势,多数病犬在去势后2个月内前列腺体积缩小,病症得到改善或排除。
第十二章 跛行诊断
第一节 跛行概述
一、跛行的概念
“跛行〞不是一个疾病的病名,而是四肢机能障碍所表现的综合病症。
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四肢机能障碍,如外科中的风湿病、骨折、关节炎、神经麻痹;内科中的硒缺少症、佝偻病;产科中的孕畜截瘫、母犬产后缺钙;传染病中的马流脑、口蹄疫、犬瘟热;寄生虫病中的马脑脊髓丝虫病、猪肾虫病等均可表现跛行。 二、跛行对动物的影响
.
精品文档
役用动物:无法正常使役或使用率降低,而且消耗饲料和大量药品。 乳用或肉用动物:乳产量降低,延长肥育时间。 欣赏动物:欣赏性降低。
伴侣动物:难以伴随主人外出,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 三、引起跛行的一般原因
饲料中缺少Ca、P、Se、Zn、I、Mg、Mn、Cu、VA、VE、VB1,影响骨关节的发育和肌肉、神经的正常功能,是引起动物跛行的全身性因素。
使役或治理不当造成四肢各部位机械性损伤,或脊椎畸形、增生和损伤,均可引发疼痛而导致四肢机能障碍,是引起动物跛行的主要因素或常见因素。
某些疾病如关节僵直、屈腱孪缩、外周神经损伤或麻痹等机械性障碍,而表现特别状态的跛行。 四、跛行诊断的学习方法
熟悉动物四肢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这是跛行诊断的根底;熟悉所在地区动物四肢病与蹄病的发病规律及特点;熟悉动物四肢各部位常发疾病种类以及每种疾病的具体临床特征。
第二节 跛行的种类和程度
一、跛行的种类
〔一〕跛行分类的依据:健康肢蹄离开地面到重新接触地面所走的一步,可被对侧肢的蹄印分为前后两个半步,前半步和后半步根本相等。
患肢所走的一步和对侧健肢所走的一步相等,但患肢前半步或后半步将出现延长或缩短。假设前半步延长,则后半步缩短,称为前方短步;假设前半步缩短,则后半步延长,称为前方短步。患肢在空间悬垂阶段表现机能障碍,即抬不高和迈不远,此时表现前方短步;患肢在地面支柱阶段表现机能障碍,即减负或免负体重,此时表现前方短步。
〔二〕各类跛行的特征:
1、悬跛:患肢在空间悬垂阶段表现机能障碍。特点:抬不高,迈不远,前方短步。
2、支跛:患肢在地面支柱阶段表现机能障碍。特点:减负或免负体重,系部直立,前方短步。
3、混合跛行:患肢在空间悬垂与地面支柱阶段均表现机能障碍,兼有上述两种跛行的特点。〔1〕同一肢有引起支跛和悬跛的两个患部;〔2〕患肢在负重和运动时均有疼痛。 二、跛行的程度
轻度跛行:驻立时蹄底全着地,但负重时间短或不负重,跛行不明显,而负重后明显。 中度跛行:驻立时蹄尖着地或虽蹄底全着地,但上部关节屈曲。 重度跛行:驻立时患肢〔蹄〕不着地,运步时三脚跳或拖地前进。
第三节 跛行诊断法
跛行诊断是一项复杂繁难的临床工作,不仅四肢本身的疾病引起跛行,而且许多别的原因也可引起跛行,况且动物不能诉说自身感觉和疼痛,所以跛行诊断不可单纯注意局部病变,必须考虑动物体是一个整体,以便在推断病情时参考。
兽医临床上诊断动物跛行的方法是首先收集病史和动物表现出的临床病症,将左右肢比拟,认真反复地观察,然后结合解剖和生理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确定患肢、患部及病性,最后确定病名。 一、患肢确定:
〔一〕问诊:何时发生跛行及发生跛行时的情况;跛行发生后至现在病情开展变化情况;跛行发生后有无医治过,如何医治,效果怎样;动物的喂养治理情况。
〔二〕站立视诊:动物站立在平坦地面上,检查者相距动物1~2米围绕其前后左右观察四肢,特别比拟左右肢同一部位是否对称。
〔三〕运步视诊:中度和重度跛行通过驻立视诊,即可推断出患肢。轻度跛行常须进行运步视诊,即通过观察动物头部运动和尻部运动确定;还可通过回转运动、乘挽运动、圆周运动、软硬地运动、上下坡运动、后退运动等使轻度跛行明显化。运步视诊有助于推断患肢跛行的种类和程度,也为发觉患部提供线索。 二、患部确定
主要通过驻立视诊时观看到肢蹄局部的异常变化,运步视诊时推断出跛行的种类而初步发觉患部。然后通过触
.
精品文档
诊,即触摸、压迫、滑擦、他动运动等手法寻觅异常部位或疼痛点。还可采纳特别诊断方法确诊患部。如:1、X 线检查;2、直肠检查;3、穿刺检查;4、麻醉诊断;5、运动摄影;6、其他 三、病名确定
根据典型的临床病症和特别检查结果,如四肢骨折、关节脱位、肌腱断裂、神经麻痹等已能确定病名。
对一些轻度跛行或慢性跛行、多肢有病同时表现跛行、一肢多部位有病、或伴有其他全身病症的跛行,则须依据跛行种类和特征,从解剖生理上分析和推断是何种组织异常,并与四肢常发病或可能引起跛行的其他全身性疾病进行对比比拟,还可通过医治效果以检验跛行诊断的精确性。 小结
跛行诊断虽然有一个根本的顺序和方法,但临床实践中需要灵敏掌握。 对于重度和中度跛行,一般通过问诊、站立视诊或辅以触诊即可作出诊断。
对于轻度跛行一般需要通过运步视诊、触诊和〔或〕特别诊断方法确定患肢和患部,并结合解剖生理知识和采纳论证诊断法作出诊断。
形态变化与疼痛现象:四肢虽有形态上的变化,但不肯定疼痛;即形态改变的部位不肯定是引起跛行的患部。 病变组织与跛行种类:骨、关节、韧带、屈腱及腱鞘、蹄等支柱器官的病变,大多数表现支跛,支混跛;而神经、肌肉和皮下组织的病变大多数表现为悬跛,悬混跛。
疼痛程度与跛行程度:骨折、脱位、腱断裂、化脓性关节炎、急性蜂窝织炎一般表现为重度跛行;关节、肌肉、韧带、腱与腱鞘、蹄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大多表现为中度跛行;关节、肌肉、韧带、腱与腱鞘的慢性炎症一般表现为轻度跛行。
病变新旧与跛行时间:四肢局部病变的新旧与跛行发生的时间应当一致。
第十三章 四肢疾病
第一节 骨的疾病
骨折〔Fracture〕 :由于外力作用使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受机械性破坏,同时可伴有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出血和形成血肿最为多见。 〔一〕病 因
直接暴力:犬受车辆冲撞或人为打击,猫从高处坠落往往造成骨折。
间接暴力:大动物在运动中滑跌或肢蹄嵌夹在缝隙中用力拔出时,往往发生骨折。
病理因素:动物存在着骨质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坏疽、骨髓炎等简单在遭受不大外力作用时发生骨折。 〔二〕分类
按骨折的病因分为: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按皮肤是否破损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按有无合并损伤分为:单纯性骨折;复杂性骨折 按骨折发生部位分为:骨干骨折;骨骺骨折
按骨折形态分为:横骨折;斜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临床上最多按骨折解剖部位、皮肤有无破损和骨折形态命名。 〔三〕病症
出血与肿胀:因骨膜、骨髓和周围软组织血管破裂以及局部炎性渗出引起显著肿胀,主要表现在腕跗关节以上的骨折。特别是大动物臂骨或股骨骨折,常因肌肉肿胀难以触及骨折断端。腕跗关节以下的骨折肿胀不明显。肿胀约延续10天后逐渐消散。
疼痛与功能障碍:因骨折部及周围组织神经受损,骨折发生后即刻感到疼痛并引起功能障碍;同时因肌肉失去固定的支架也造成四肢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重度跛行,主要以三肢负重和三肢跳跃式行进。
肢体变形:因受伤时的外力、肌肉牵拉力和肢体重力的作用,骨折断端极易发生移位,从而表现局部异常弯曲、伸长或缩短等异常姿态。
异常活动:对骨折部作被动运动时可出现扭转、屈曲等异常活动。 骨磨擦音:将骨折两个断端相互碰撞可听到粗糙摩擦声或摩擦手感。
上述五点为骨折发生后的局部病症,而全身病症一般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闭合性骨折发生2~3天后因组织破坏、分解产物和血肿汲取,可引起体温升高;5~6天后炎症逐渐消退。开放性骨折假设发生化脓性感染,
.
精品文档
将引起体温升高等一系列全身病症,局部病症更加严峻。 〔四〕诊断
一般检查:根据动物肢体局部肿胀和重度跛行而疑心骨折,触摸患肢异常活动和听到骨磨擦音或有骨磨擦感,即可确诊。
X线检查:对于大动物臂骨或股骨骨折,小动物骨盆或股骨骨折、关节损伤或脱位,能够作出精确诊断。 直肠检查:对于大动物骨盆骨折或腰椎骨折,是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 〔五〕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根据骨折端在愈合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逐渐开展并相互交叉。 1、血肿机化演进期:
骨折发生后,在骨折端间隙及其周围形成血肿和骨折端骨质坏死,因局部发生炎症反响而逐渐形成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同时骨折端附近的内外骨膜深层成骨细胞活泼增生,形成与骨干平行并向骨折处延伸的骨样组织,这个阶段一般需10~15天。
临床特征:骨折部充血、肿胀、疼痛和增温,骨折端不稳定。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钙化,形成骨折端的内外骨痂,称为膜内化骨;骨折端间隙和髓腔内形成的纤维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钙化,形成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称为软骨内化骨。随后在内外骨痂内进行去除骨折端坏死骨质和形成活的骨组织的爬行替代作用,这个阶段约需1个月左右。
临床特征:骨折部炎症消退,不肿不痛。骨折端根本稳定但不牢固,患肢可轻微负重。 3、骨痂改造塑型期:
随着肢体的运动和负重,在应力线上的骨痂骨小梁不断强化和改造为紧密排列成行的骨板,而应力线以外的骨痂逐步被噬骨细胞去除,髓腔重新畅通。这个阶段约需3~10周,假设完全恢复则需要数月至一年。 〔六〕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与骨折愈合的快慢直接相关。幼年动物骨折较成年动物愈合快,营养良好较营养缺少愈合快。
局部因素:局部软组织与血液供给;骨折端是否固定稳妥;骨折端接触面的大小;骨折部是否发生了感染。 〔七〕骨折的急救
制止出血和防治休克:具体方法是在骨折部上端扎止血带或全身应用止血药,疼痛剧烈可用安定、氯丙嗪或静松灵注射。
骨折部临时包扎固定:具体方法是就地取材,将骨折部上下两个关节同时固定。目的是预防开放性骨折处污染加重,预防闭合性骨折转为开放性骨折。 〔八〕骨折的医治
根本方法:对骨折端正确复位,实在固定,适时增加功能锻炼,并配合应用药物疗法和物理疗法等。 1、闭合性骨折的医治
〔1〕闭合复位与外固定:在全身麻醉状态下,依据¡°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首先将患肢伸直,用力牵引远端,拉开重叠的骨折端,之后对骨折端采纳托压、挤按等手法,迫使骨折两端对合复位,再用石膏绷带、夹板绷带、竹帘绷带等适宜材料对骨折部上下两个关节进行固定。
优点:简便、可靠,较适用于桡骨及胫骨中部以下各长骨的骨折,无法对四肢上部骨折端精确复位及固定。
〔2〕切开复位与内固定:手术切开皮肤和别离肌肉等组织,在直视下对骨折端复位,然后采纳医用接骨板、髓内针、骨螺丝、钢丝等对骨折端进行固定。
优点:这种医治方法特别适用于四肢上部的骨折,如肩胛骨、骨盆骨、臂骨、股骨、桡骨及胫骨近端的骨折,因为闭合复位与外固定无法解决四肢上部骨折端的精确复位及固定问题。 2、开放性骨折的医治
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用防腐消毒液彻底冲洗骨折部,去除骨折端无活力的软组织和完全游离的小碎骨片,去除污染的表层骨质和骨髓,对骨折端正确复位,视需要采取内固定或外固定,创内撒布大量抗菌药,然后对皮肤行密闭或局部缝合。
.
精品文档
开放性骨折医治的关键:1、操纵化脓性感染,2、可靠固定。临床常安装有窗石膏绷带或竹帘绷带,以便于对骨折部进行换药处理。 3、骨折的药物疗法
骨折初期可选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草药或中成药。为促进骨痂形成,在病畜饲料或犬猫食物中补钙,口服或注射VAD制剂、钙制剂等。
第二节 关节疾病
关节疾病主要是指关节韧带、关节囊或关节腔、关节软骨、甚至骨骺的损伤、炎症或增生,以及关节骨端的正常位置发生改变。 一、关节捩伤〔扭伤〕〔sprain of joint〕
是关节在突然受到间接的机械外力作用下,关节活动超越了生理限度,瞬间过度地伸展、屈曲或扭转而发生的关节囊、关节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本病多发于指〔趾〕关节、髋关节、肩关节,其中后者在牛多发。
〔一〕病因:滑跌、踏地不稳导致关节扭闪,瞬间发生超生理限度的侧方运动,引起关节侧韧带与关节囊剧伸或断裂,甚至关节软骨、骨骺及韧带附着处的骨膜损伤。 〔二〕病症
出血与肿胀:捩伤关节迅速出现肿胀,是关节韧带、关节囊纤维断裂或滑膜层破裂,关节囊周围出血和关节腔血肿以及滑膜炎性渗出的结果。
疼痛与跛行:捩伤关节迅速出现疼痛,是关节滑膜层神经末梢对机械性刺激的敏锐反响,以及局部炎性肿胀刺激的结果。痛点一般在韧带侧方,他动关节即可确定痛点。因疼痛引起跛行,患肢减负或免负负重。
慢性骨质增殖:关节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膜损伤后,因成骨细胞的有效活动而在骨外表形成骨样组织,逐渐钙化形成新生骨组织,小的称为骨赘,大的称为骨瘤。假设压迫神经,可引起长期跛行。
〔三〕医治:发病后马上冷疗并加压迫绷带,以制止出血和渗出。1-2天后,局部可涂擦10%樟脑酒精、松节油、红花油,万花油等,并采纳温热疗法,可使用周林频谱仪、特别电磁波医治仪等照耀,以促进炎性产物汲取。也可口服消炎痛或炎痛静,马、牛1 mg/kg,猪、羊、犬2mg/kg;或口服氯灭酸,马、牛1~4克/次,猪、羊~克/次,犬~克/次,对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消炎消肿作用;或在患部施行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二、关节脱位〔脱臼〕〔dislocation〕
是指关节骨端的正常位置发生改变,即骨间关节面失去原来正常的对合关系而发生移位。马、牛、犬、猫多发髋关节脱位与髌骨脱位,而肘关节脱位或肩关节脱位较少。 〔一〕病因: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先天性脱位:与遗传有关,出生时关节结构异常,简单发生脱位。 外伤性脱位:与关节直接受到撞击或从高处坠落有关。 〔二〕共同病症
关节变形:因构成关节的骨端位置改变,使正常关节部位出现异常隆起或凹陷。但髋关节因被肥厚肌肉所覆盖及损伤引起肿胀,故变形不明显。
异常固定:因关节骨端移位后被高度紧张的韧带和肌肉固定于异常位置,而不能活动。 关节肿胀:原因同关节扭伤。
肢势改变:脱位关节下方肢体出现异常的内收、外展、伸张或屈曲。 机能障碍:因关节骨端移位和疼痛,患肢出现跛行。
髋关节脱位: 根据股骨头移位方向,有前方、上方、内方和前方脱位几种。
驻立时患肢悬提或蹄尖着地,以减负体重;运步时三脚跳或曳地前进。因此呈混合跛行。
髌骨脱位:根据髌骨移位方向有上方、外方和内方脱位。
上方脱位:膝跗关节充分伸展,患肢向后伸直,球节跖屈,蹄尖着地;他动运动患肢不能弯曲,运步时患肢拖拉前进。
内外方脱位:膝跗关节高度屈曲,患肢前伸,蹄尖轻轻着地,运步支跛,常呈三脚跳。 〔四〕诊断
一般检查:驻立视诊患肢肢势改变与关节变形;运步视诊患肢重度跛行;触诊患关节异常固定或关节不能恢复原状。
.
精品文档
X线检查:简单确诊是否脱位,并诊断是否并发骨骺别离、关节内骨折等。 〔五〕医治:根本原则:整复、固定、功能锻炼。
一般医治:全身麻醉下充分松弛肌腱、韧带,用力牵引患肢拉开异常固定的关节骨端,按正常解剖结构将骨端复原。复位之后,患关节的变形及异常肢势消逝,完全恢复原来关节的正常活动。为预防复发,采纳适宜方法施行外固定,并限制活动3~4周。假设无法进行外固定,在患部注射5~10%灭菌盐水或自家血,以引起关节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响,借助肿胀到达固定目的。
髋关节脱位与髌骨脱位的特别医治:髋关节脱位的整复与固定一般比拟困难,大动物更难以解决,小动物则相对简单,简单的方法是施行髋关节融合术。髌骨上方脱位主要见于大动物,某些病例在运动中无任何原因突发上方脱位,有时又自然复位,故称习惯性复位。膝内侧直韧带切断术可根治。髌骨内外方脱位见于大动物和小动物,医治方法有脱位侧肌膜松弛术和脱位对侧关节囊纤维层缩紧缝合术,以及较复杂的滑车成形术和胫骨结节移位术。
第三节 肌肉疾病
肌炎〔myositis〕:是指肌纤维及肌纤维之间结缔组织发生的炎症。 〔一〕病因
外伤性肌炎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类型,因车辆冲撞、滑倒、坠落、咬斗等原因造成肌肉组织的损伤,常见非开放性或无菌性炎症。
化脓性肌炎是因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菌侵入肌肉组织而引起,常见于开放性损伤发生感染、蜂窝织炎、肌肉注射消毒不严或注射刺激性药物而发生。 〔二〕病症
外伤性或无菌性肌炎:患部出现显著肿胀,触摸温热、疼痛,表现悬跛。
化脓性肌炎:患部呈热痛性肿胀,悬跛严峻。假设为开放性损伤,即为化脓性感染创;假设为非开放性,则逐渐形成脓肿。 〔三〕医治
外伤性或无菌性肌炎早期限制活动,冷敷,口服或注射解热镇痛剂。24~48小时后采纳红外线、TDP、周林频谱仪照耀。
化脓性肌炎的医治与化脓创、脓肿医治相同。
第四节 腱及腱鞘疾病
腱断裂〔Rupture of tendons〕:腱断裂是指腱的连续性被破坏而发生别离,以四肢屈肌腱或跟腱断裂最为多见。大动物较多发生,而小动物少发。
〔一〕病因:临床上最多见外伤性腱断裂,常为开放性腱断裂,多是由于锋利物切割所致。如跳跃、滑倒、坠落后,四肢屈侧与锋利物碰撞造成软组织损伤,同时伴发腱断裂。 〔二〕病症
屈腱断裂:屈腱即指〔趾〕浅屈肌腱和指〔趾〕深屈肌腱,有限制指〔趾〕关节过度背屈的作用。当不全断裂或全断裂后,该关节表现轻重不同的背屈,球节下沉。运步时表现支跛。
跟腱断裂:跟腱由趾浅屈肌腱和腓肠肌腱构成,有伸展和固定跗关节的作用。跟腱断裂后,跗关节明显下降,患肢前伸。运步时表现以支跛为主的混合跛行。
〔三〕医治:在无菌条件下,采纳双交叉扣绊缝合,配合结节缝合连接腱的两个断端,然后装置固定绷带并保存1个月以上。术后确保患肢绷带固定良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第五节 黏液囊疾病
黏液囊炎〔bursitis〕:在皮肤、肌腱与骨或软骨突起之间常有黏液囊存在。黏液囊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多数黏液囊为先天性,少数黏液囊是后天不断受到磨擦而使组织别离形成裂隙,内含淋巴液或炎性渗出液,称为后天性黏液囊。
黏液囊壁薄,内面衬有一层间皮细胞,囊内有少量类似于关节滑液的黏液,起减少磨擦的作用。关节附近的黏液囊常与关节腔相通,称为滑液囊。临床上多见马结节间〔臂二头肌腱下〕滑液囊炎,马、犬肘头皮下黏液囊炎,牛、驴腕前皮下黏液囊炎,马跟骨头皮下黏液囊炎。
〔一〕病因:黏液囊存在部位的皮肤屡次受到碰撞或磨擦,引起黏液囊炎性渗出增多而肿胀,同时往往伴有皮肤挫伤或擦伤。
.
精品文档
〔二〕病症:在黏液囊存在部位出现界限明显的波动性肿胀,皮下黏液囊炎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臂二头肌腱下滑液囊炎在腱两侧呈现两个长圆形肿胀。急性黏液囊炎局部热痛明显,其中皮下黏液囊炎通常不表现跛行,腱下滑液囊炎表现悬跛,患肢提举困难,前方短步。慢性病例无热无痛,通常不表现跛行。
〔三〕医治:病初冷疗,或向黏液囊内注射2%普鲁卡因和强的松、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的混合液,然后包扎压迫绷带。如有化脓感染倾向,应注入2%普鲁卡因青霉素溶液。药物医治无效时,施行手术摘除黏液囊,但应考虑切口定位、缝合方法等问题。
第六节 神经疾病
外周神经损伤
〔一〕病因:外周神经损伤分开放性损伤和非开放性损伤。前者一般伴发于软组织的开放性损伤,引起神经的局部截断或全截断;后者并发于软组织的钝性非开放性损伤,引起神经干的挫伤、压迫或牵张,在神经内发生小的溢血和水肿,髓鞘水肿和变性。外周神经损伤的结果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麻痹。 〔二〕病症
感觉机能障碍:即感觉减弱或丧失,表现为针刺皮肤时疼痛反响减弱或消逝。
运动机能障碍:即受神经支配的肌、腱运动机能减弱或丧失,表现为肌、腱缓和无力,丧失固定肢体和自动伸缩的能力。
肌肉萎缩:即神经营养失调与患肢运动缺少造成有关肌肉在病后一段时间出现萎缩,表现为肌肉凹陷、体积缩小。
动物多发的神经麻痹: 肩胛上神经麻痹: 因肩关节失去制止外偏机能,患肢驻立时肩关节离开胸壁,胸前出现凹陷,表现明显支跛。1-2周后,冈上肌、冈下肌发生萎缩。
桡神经麻痹:患肢驻立时肩关节、肘关节开张,肘头下沉,腕关节以下关节屈曲,蹄尖着地,患肢似变长。运步时各关节不能伸展,蹄前壁拖地而行。久之前臂全部伸肌萎缩。
闭孔神经麻痹:当两侧性闭孔神经麻痹时,动物不能站立,两后肢叉开呈蛙坐姿态。病久闭孔内肌、耻骨肌、内收肌和股薄肌萎缩。
坐骨神经麻痹:患肢除股四头肌外,其他全部肌肉缓和无力。驻立时患肢似明显变长,球节跖屈,蹄前壁着地。运步时虽膝关节可伸展,但因其他关节丧失伸展能力,故患肢拖地而行。病久后肢除股四头肌外,全部肌肉萎缩。
〔三〕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
神经断裂后,远端因失去来自神经元胞体的营养供给,以致全部突起和髓鞘及其末梢同时变性并最后完全消逝,而近端的变性则能迅速恢复。
在变性过程中神经膜〔髓鞘外膜〕不变性,反之神经膜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在断端排成索状起到连接断端的桥梁作用,引导由近端轴突新生的轴突小芽进入远端神经膜管中,并沿原有径路向末稍生长,最后到达效应器官,并恢复传导功能。
一般情况下,再生轴突每天可增长1~2mm〔人的神经再生速度平均为4cm/月〕。
神经断裂后,两断端各自缩回。假设能及时施行手术将断端对正缝合,有助于促进神经膜管形成和轴突再生,并精确到达末稍,提前完成再生过程,恢复神经机能。
假设相应的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则神经再生不全或停止再生。假设神经断端未及时缝接、断端处有炎症或异物存在,断端间将有瘢痕组织阻挡再生轴突前进,近而影响神经机能的恢复。
及早缝接两个断端;伤部止血、去除异物和血肿、预防感染;将缝接后的神经放在健康肌肉或脂肪之间。 〔四〕神经麻痹的医治:首先排除造成外周神经压迫的因素,如神经径路上的肿瘤、脓肿或血肿等。局部按摩并配合温热疗法,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口服或肌注VB1、VB12,提供神经营养需要。
肌注加兰地敏以预防肌肉萎缩,,每日1次,20~40日为一个疗程。 皮下注射硝酸士的宁,马牛15~30 mg/次,猪羊2~4 mg/次,犬0.5~0.8 mg/次,猫0.1~0.3 mg/次,每2~3日1次。
第十四章 牛的蹄病
一、指〔趾〕间蜂窝织炎
.
精品文档
是指〔趾〕间皮肤及其下方组织的感染性炎症,以指〔趾〕间皮肤裂开和坏死,蹄冠、系部和球节肿胀,以及患肢出现跛行为特征。
〔一〕病因:指〔趾〕间隙因异物造成挫伤或刺伤,或被粪尿和稀泥浸渍,以致于坏死杆菌和其他细菌侵入而引起感染。
〔二〕病症:本病以后蹄多见。患肢驻立时蹄尖轻轻负重,运步时表现轻度或中度支跛。检查指〔趾〕间皮肤裂开、坏死,显露淡红或苍白的肉芽组织。病症严峻的,系部和球节明显肿胀,同时可出现体温升高等一系列全身病症。 〔三〕医治:按陈旧创或感染创处理,包扎制动绷带并保持患蹄枯燥清洁。严峻病例应全身应用抗生素,并每日按剂量饲喂硫酸锌。 二、局限性蹄皮炎
又名蹄底溃疡,是蹄底和蹄球结合部的局限性病变,临床上以早期底球结合部发软、疼痛,后期角质缺损、真皮暴露并长出肉芽组织为特征。
〔一〕病因:牛蹄长期被粪尿浸渍,以致于蹄角质湿度和软度增加。牛长期在水泥地面站立,或牛舍运动场内有砖瓦、灰渣等硬物,简单造成蹄部损伤。饲料缺锌可使本病发生率增高。
〔二〕病症:本病以后外侧趾多发,表现轻度至重度跛行。假设外侧趾发生,则用内侧趾负重,驻立或运步均见患肢呈外展肢势。触诊蹄匣明显增温,趾动脉搏动增强。检查蹄底见底球结合部角质变薄发软,按压疼痛;或角质缺损和真皮暴露,生长出花椰菜样肉芽组织;常因粪尿泥土等进入而引起化脓性蹄皮炎。
〔三〕医治:首先用自来水将患蹄彻底清洗,切除坏死的角质、真皮和过剩的肉芽组织,必要时用止血带减少出血,然后用凡士林拌高锰酸钾粉敷于患部,绷带包扎固定,再用碘酊将绷带浸透,一般1次即愈,严峻者需医治2~3次。假设在系部行普鲁卡因青霉素封闭,疗效更好。医治成功的关键是保持患蹄枯燥清洁,确保包扎绷带维持较长时间。
三、弥散性无败性蹄皮炎
又称为蹄叶炎。是奶牛、肉牛的一种严峻的蹄病,一般认为是全身性代谢紊乱在蹄部的表现。
〔一〕病因:母牛发病与产犊有紧密关系,如在分泌前后至泌乳顶峰时期采食高碳水化合物精料是引起蹄叶炎的主要因素;长期舍饲于坚硬地面、体重和乳房过大、不适当运动等使肢蹄负担加重是发生蹄叶炎的重要诱因。研究结果说明:本病与应激、代谢、治理等有关,组织胺和细菌内毒素的产生与汲取在发病上起着重要作用。
〔二〕病症:急性病例步态僵硬,运步疼痛,背部弓起,后肢或前肢伸于腹下。因前肢内侧肢和后肢外侧肢多发,所以为减轻疼痛,病牛常两前肢交叉,两后肢外展,卧多立少。病牛表现一致性的脉搏、呼吸增加,局部病牛体温升高,与发病严峻程度成正比。触诊蹄壁温度增高。
血液检查:血细胞计数与分类、红细胞压积、血红素、血清钾、钠、钙、镁无明显异常。慢性蹄叶炎病牛大多数跛行表现不明显,仅以变形蹄即芜蹄为特征。
〔三〕医治:除去病因,应用抗组织胺制剂、消炎止痛剂、碳酸氢钠。
〔四〕预防:饲料喂量和加料催奶的时间要适当;母牛产前、产后要有充分运动;饲料添加碳酸氢钠以改善瘤胃缓冲能力;预产青年牛应提前数周进入水泥地面的牛舍内以适应这种地面;母牛产犊后每日饲喂精料不多于2次;成年牛定期修蹄。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