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12,18(04) 蔬菜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陈明伟 (鲁山县农业局,河南鲁山467300) 摘要:介绍了蔬菜常见病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包括青虫、蚜虫、菜螟、螨虫、菜蛾类及一些病害,以期为生产 上防治蔬菜病虫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虫害;蔬菜;为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 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07—7 7 31(201 2)04—044—002 搞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夺取农业丰收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条件的改善及农业技术的 发展,对病虫害防治的要求越来越高。 叶中或土下越冬。 1.3.2防治措施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在各代卵 孵化盛期嗑药防治,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10%高效 氯氰菊酯1 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90%晶体 敌百虫1 500倍。豆荚螟从6月中旬至8月份,凡处于盛花期 必须用药1—2次,始花期开始用药,连续2次,间隔5~7d, 才能控制。 1.4螨虫、红蜘蛛类 1虫害 1.1青虫、菜蛾类 1.1.1为害特点以幼虫剥食或蚕食叶片造成为害,初龄幼 虫啃食叶肉,残留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透明斑;3~4 龄将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叶片呈网状。 1.1.2防治措施合理安排茬口,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区尽 量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收获后及时清除 残枝落叶,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可消灭大量 虫源,减轻为害。在幼虫低龄高峰期可用1%阿维菌素乳油 l 000~3 000倍液喷雾,同时兼治蚜虫、菜青虫、斜纹夜 蛾等。20%氰戌菊酯乳油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 800~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氯氟氰 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1 500 1.4.1为害特点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 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 株干枯。1年发生2 3代,杂草上越冬,冬季几乎不休眠, 耐寒力强,翌春2、3月越冬螨陆续孵化为害。3月中下旬至 4月是旬大部分死亡,成虫把卵产在土块上。10月越夏卵 化,为害秋作物。 1.4.2防治措施收后及时浅耕灭茬;冬春进行灌溉,及时 清理田边杂草。虫口数量大时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500倍 液,每667m 喷对好的药液75kg。1.8%阿维菌素或1O%毗 虫啉2 000倍液喷雾可有效防治。 1.5斑潜蝇、菜蝇类 倍液。每10~l5d喷1次,连喷2~3次。 1.2蚜虫、白粉虱类 1.2.1为害特点以成蚜和若蚜常结集为害,造成幼叶畸 形卷缩,生长不良。留种菜被害后不能正常抽薹、开花和结 1.5.1为害特点以幼虫钻叶为害,在叶片上形成由细变 宽的蛇形弯曲隧道,为白色,后变成铁锈色,在白色隧道内 还带有浅黑色细线。幼虫多时叶片在短时间内就被钻空干 死。每年发生l0余代,4—11月,盛期2个,即5月中旬至6月 和9月至1O月中旬。 实,同时也能传播病毒病。年发30代左右,世代重叠严重。 以卵在秋白菜上越冬。越冬卵到翌年3—4月孵化为干母, 春秋两季是发生高峰,秋季发生要比春季重。 1.2.2防治措施适当调整播期,施足底肥,清除田间及附 近杂草。在发生盛期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 倍液、lO%ptt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80%敌敌 畏乳油1 500倍液。 1.3菜螟、豆荚螟类 1.5.2防治措施早春和秋季蔬菜种植前彻底清除菜田内 外杂草、残株、败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虫源。种植前深翻菜 地,掩埋地面上的蛹。黄板诱杀。成虫发生高峰、第l片真叶 期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2 500倍液、50%蝇蛆净 1.3.1为害特点以幼虫卷叶或缀连数叶并其中取食,在 叶片上造成缺刻或导致叶片穿孔,发生严重时影响结荚饱 满度。豆荚螟主要蛀食花器、鲜荚和种子,产生蛀孔排出粪 便,严重影响品质,每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卷枯 粉N2 000倍液,每隔7d喷1次,共喷2~4次。喷雾防治效果 较好,成虫较多时还可选用敌敌畏烟剂熏烟防治。 1.6地下害虫类 1.6.1为害特点(下转95页) 作者简介:陈明伟(1971一),女,大专,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栽培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2一叭一O8 第18卷O4期 王丽等浅谈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95 (3)反应日照变化的节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二分”反映了日照时间与夜间时间一般长,夏至日照时间 最长,冬至最短,“二分”之间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时候。 2.3古代围绕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的农候经验 特别在长江、黄河流域,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结合当 (上接44页)为害作物幼苗、种子及幼根、嫩茎,主要在地下 为害,咬断幼苗根茎,造成幼苗枯死,或蛀食块根、块茎,造 成孔洞,使作物生长衰弱,影响产量和品质。造成的伤口有 利于病菌的侵入,诱发其他病害。 1.6.2防治措施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合理控制灌溉或 及时灌溉,促使蛴螬向土层深处转移,避开幼苗最易受害 时期。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水20—25kg,拌 种子250—300kg;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0.5kg,加水 15—20kg,拌种200kg。 药剂处理土壤:在播种或移栽前进行土壤处理,用50% 辛硫乳油200~250g/667m。,加水1O倍,喷于25~30kg细 土上拌匀成毒土,或用2%甲基异柳磷2—3kg/667m 拌细 土25~30kg成毒土,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呋喃 丹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 用2.5~3kg处理土 壤,顺垄条施,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 施入。 药液灌根:发生为害且虫量较大时可利用药液灌根。一 般用90%敌百虫的500"f ̄液或50%辛硫磷乳油的800倍液进 行灌根,每株灌150~250ml。 1.7根结线虫类 1.7.1为害特点主要为害根系,以侧根发病较多。在根上 产生许多根瘤状物,根瘤大小不一,根结相连成念珠状。地 上部分轻微时症状不明显,仅表现叶色变浅,发病严重时 植株矮化,生长不良,叶片萎垂,有时嫩叶畸形,不结瓜或 结瓜小,提早枯死。根结线虫以成虫、卵在土壤、病残体上 或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及越冬卵孵幼虫侵入根 部,组织细胞增生,形生根结。依靠病土、病苗、灌溉水、家 具和杂草等传播。地势高燥、土壤质在疏松、连作地块发病 重。 1.7.2防治措施重病田改种葱、蒜、韭菜等抗病蔬菜或种 植受害轻的速生蔬菜,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防除田 间杂草。彻底清洁田园,病残体带出田处集中烧毁。5%甲 基异柳磷颗粒剂6kg拌细干土50kg,或10%苯线磷颗粒剂 5kg、90%敌百虫8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500ml, 间隔10~15d再灌根1次,能有效地控制根结线虫病的发 生为害。此方法兼治其他地下害虫。 1.8蜗牛类 1.8.1为害特点初孵幼螺取食叶肉,留下表皮,稍大个体 则用齿舌将叶、茎舐磨成小孔将其吃断,严重的都将苗咬 断,造成缺苗。1年发生1代,以成贝、幼贝在菜田、灌木丛 及作物根部、草堆石块下及房前屋后等潮湿阴暗处越冬, 壳口有白膜封闭。 地实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与种植农业相关的农候谚语。在 自然条件下,这些围绕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农候经验非常适 用,其经验知识也易于掌握和传播,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徐世红编、校) 1,8.2防治措施采用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及时中耕、排干 积水等措施。秋季耕翻,使部分越冬成贝、幼贝暴露于地面 冻死或被天敌啄食,卵被晒爆裂。用树叶、杂草、菜叶等在 菜田做诱集堆,天亮前集中捕捉。撒石灰带保苗,在沟边、 地头或作物间撒石灰带,一般每667m 用6%四聚乙醛颗粒 剂0.5—0.7kg与10—15kg细干土混合,均匀撒施,或与豆 饼粉等混合作成毒饵,于傍晚施于田间垄上诱杀。当清晨 蜗牛未潜入土时用l%食盐水喷洒防治。 2病害 2.1真菌性病害 .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疫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疽 病等。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应选择通风良好、土质疏松 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配合使用磷钾肥。发病初期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 ̄:Jl600—800倍液、70%甲基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酮乳油2000倍液等。 每隔7~lOd喷1次,连喷2~3次。 2.2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 和瓜条。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 色,干枯;真叶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病斑 扩大时受叶脉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穿孔。茎 及瓜条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中 部常产生裂纹,潮湿时产生菌脓。果实后期腐烂,有臭味。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株,发病初期用农用 链霉素200mg/kg、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2.3病毒性病害 2.3.1发生规律主要在多年生植物上越冬,每当春季发 芽后蚜虫开始活动或迁飞,成为传播此病的主要媒介。适 温20℃,气温高于25℃多表现隐症。种子可带毒,带毒率 16%一l8%。 2.3.2防治措施根据病毒初次侵染来源和传播媒介,在 防治方法上有所差异,一般应以预防为主。应避蚜、防高 温,防治蚜虫和白粉虱。提早清除杂草,彻底杀灭白粉虱 和蚜虫。经常检查,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烧毁。施足有机 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适当多浇水,增加田间湿 度。药剂防治:目前推荐的混配药方是0.16抗病威25m1+ 医用氟哌酸15片+0.16硫酸锌30g+O.15%的天然云薹素 1.5g,第1次喷药可以重些,以后接连的1 2次可按一般 的喷药方式喷洒。 (徐世红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