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卷第14期 2 0 1 1年7月 文章编号:1001—4179(2011)14—0064—05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1.42.NO.14 July, 2011 右岸坝顶以下边坡施工期安全监测成果浅析 刘 峰 ,王凤莲 ,陶友棋2,郑树俊2 (1.国电大渡河大岗山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石棉625409; 2.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710043) 摘要:大岗山水电站右岸坝顶以下边坡局部存在潜在不稳定块体,对施工期安全构成了威胁。根据关键块体 的构成,制定并实施了边坡安全监测方案。主要监测内容为位移变形、应力变化和外观变化。监测成果反映 了开挖施工对边坡稳定的影响,确定了不稳定块体,为采取安全加固措施提供了科学的基础资料,保障了开挖 施工的安全进行。 关 键 词:工程边坡;关键块体;稳定性;变形监测;安全控制;大岗山水电站 中图法分类号:TV698 文献标志码:B ~1右岸边坡工程概况 大岗山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大渡河中游石棉县境 内,坝址区位于海流沟上游约3.0 km的河道峡谷地 1 240 m设置6层抗剪洞,并对边坡进行锚索加固。 至2010年6月12日,下3层(高程1 060,1 120, 1 150 m)抗剪洞一期回填混凝土施工完毕,之后右岸 边坡逐步恢复开挖,至同年10月底,开挖至高程1 040 m左右。 区。坝址右岸边坡岩体中发育倾向坡外的小断层及卸 荷裂隙密集带,构成影响右岸边坡稳定的控制性地质 结构面。t231断层贯通右岸坝肩边坡约1 260 m高程 以下,延伸长度大于300 m。 右岸边坡开挖2007年8月开工,2009年1月已开 2边坡局部块体稳定分析 根据地质资料,右岸坝顶以下边坡,在坝纵0+30 ~0+107 m,高程1 040~1 135 m区域,以中倾坡外的 挖至坝顶1 135 m高程,开挖边坡整体稳定。2009年 3月,随着边坡继续下挖,倾向坡外的中等倾角1231断 层出露,在LPV~LPVII地质剖面局部地段,边坡混凝 土喷层沿部分岩脉开裂,PD314平洞内1231断层局部 松弛,洞底水泥结石出现轻微裂隙错台变形迹象。开 挖至高程1 070 m后即停止下挖,并相继对1231断层 231(N5。W/NE/43。)软弱断层为底滑面,以倾向坡 1里的1362(N3。E/NW/62。)、1385(N10。W/SW/65。) 等岩脉破碎带为后缘切割面,以[3j622(EW/S 82。)、 31219(N78。W/NE 83。)等NWW向岩脉破碎带、第④ 组裂隙为上游切割面,构成了1,2号和3号局部关键 分割块体,参见图1右岸坝顶以下边坡1号块体空间 分割图。 断层1231—13j622—1362切割边坡构成1号块体, 231一Pj15 2—13219—1362构成2号块体,t23l一13219 —前缘实施锚索加固等措施,有效抑制了边坡变形。监 测成果表明,右岸边坡未出现变形突变整体下滑迹象, 现状条件下右岸边坡整体基本稳定。 为防止右岸边坡沿1231等断层的变形继续发展, 危及工程安全,采取了综合处理措施:即在高程1 060 收稿日期:2011—05—27 1362—1385构成3号块体。 (1)1号块体无支护状况下的稳定性分析。1号 作者简介:刘 峰,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E—mail:dgslf@163.eom 第14期 刘 峰,等:右岸坝顶以下边坡施工期安全监测成果浅析 65 坝块总体积18 200 m。,总重480 500 kN。其底滑面 231与上游侧切割面113j622相交出露点基本位于高程 仪器37套;此外还实施了深部卸荷裂隙监测、微振监 测以及边坡外部变形网监测等。 1 040 nl左右,1号块体为楔形块,可参照相关规范中 的楔形体法计算稳定系数 。 其中1231断层面抗剪断参数根据设计报告确定。 现场调查与试验成果表明:t231断层属B1岩块岩屑 型——B2岩屑加泥型,地质勘察报告建议按B1、B2 型结构面加权统计,抗剪断强度参数采用c=90 kPa, f=0.47;13j622岩脉潮湿岩屑加泥型软弱破碎面的抗 剪断强度参数按相关规范确定。 图1 右岸坝顶以下边坡1号块体空间分割示意 计算结果表明,1号块体无支护状况下的稳定系 数为0.94,处于亚临界稳定状态。2010年6月中旬恢 复开挖后,高程1 070 m以下边坡分层开挖并实施锚 固,对控制1号关键块体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2)2号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在高程1 040 m,2 号块体的平切面积约690 m ,推断底滑面1231与上游 侧切割面13219相交出露点位于高程1 000 m以下,因 此2号块体目前基本稳定。由于13219(N78。W/NE 83。)稍外倾坡外,使2号块体处于13219岩脉的下 盘,计算分析表明,2号块体的结构面组合比1号块体 还要不利,无支护状况下的稳定系数进一步降低。随 着边坡进一步下挖,需加强对2号块体中下部分1231 出露区的锚固,防止局部较大变形发生。 (3)3号块体的稳定性分析。3号块体已实施全 面锚固,施工期不会产生较大的滑动变形。 3施工期阶段性监测成果 3.1 监测仪器布设简介 右岸高程1 135~1 040 m边坡设计了4—4,5—5 和6—6三个监测剖面,至2010年10月底共安装多点 位移计,钻孔倾斜仪,锚杆测力计,锚索测力计等监测 5—5和6—6剖面在坝纵0+30~0+107 m部 位,与上述的1~3号关键块体相关,且大部分在高程 1 060 m和1 120 m两层抗剪洞加固区以外的下游侧。 本文仅对此部位2010年6月12日边坡恢复开挖后的 主要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监测仪器布置参见图 2。 图2右岸坝顶以下边坡监测仪器布置示意 3.2 多点位移计监测 右岸边坡5—5和6—6剖面安装了6套多点位移 计,2010年6月13日至10月31日监测结果如下。 (1)根据钻孔编录,5—5剖面的M3—12、M4—16 和M4—17三孔多点位移计穿过t231断层,参见图3。 3套位移计的孔口位移增量随高程增加逐级降低,M3 —12变形较大,为21.8 mm;M4—16居中,为9.2 mm;M4—17较小,为5.0 mm。 图3 右岸边坡5—5监测剖面测点位移增量标示 (2010.06.13一l0.31) 66 人 民 长 江 (2)从图4可以看出:M3—12孔口7月28日至8 (4)设计安装的M4—13孔口位移计位于2号块 月1日期问发生了一次约5 mm的较大位移突变,并 且该时段其它各种类型的监测结果也均发生了较明显 体中上部,钻孑L穿过1362、13219岩脉,参见图2和图8。 从图7可以看出,该孔位移主要发生在2009年6~9 的变化。同时位于高程1 060 m抗剪洞交通洞段,距 洞口8.2~15 m位置处发现4条倾向坡外的环切面裂 缝,缝宽1~10 mm。施工地质编录表明,距交通洞口 月间,孔口位移已达28 mm;当时边坡开挖至1 070 m 高程,1 070~1 100 m高程段边坡还未能全面有效锚 固,使2号块体发生了明显变形;停止开挖并施加锚固 后,位移明显趋缓。2010年6月12日恢复开挖后,全 孔位移仍呈缓慢增长趋势,至10月底,孔口至13 m段 岩体整体基本外移了10.3 mm,其中受[3219岩脉影响 外移8.2 mm,受1362岩脉影响外移2.1 mm左右。类 9.8~1 1 m为f231断层破碎带,宽度0.7~0.9 m。由 于1 060 m高程以下开挖边坡未能及时锚固,7月28 日的邻近爆破规模亦较大,致使1号块体沿t231产生 明显的滑移一拉裂变形,交通洞作为强力抗体,虽发生 多处拉裂,但有效阻止了1号关键块体的失稳破坏。 下部边坡实施锚固后,M3—12的位移有效趋缓。 图4 多点位移计M3一l2绝对位移过程线 (3)从位移过程线图5和图6可以看出:与M3一 l2相比,位于3号块体中部的M4—16和顶部的M4一 l7位移增量趋势相似,但量级逐步减弱,说明1号块 体的位移未能直接向上传递,被逐级锚索加固有效抑 制。 甲 宁 甲 甲 甲 甲 时间/(年一月一日) 图5多点位移计M4一l6绝对位移过程线 ! i 莘 彳; 茎 害 曼 圭 圭 图6多点位移计M4一l7绝对位移过程线 似M3—12,7月28日至8月1日,受邻近爆破影响,全 孔整体外移突变3.3 mm,同时巡检发现1 120 m高程 抗剪洞受[3219岩脉侧切影响产生了轻微裂缝。 图7多点位移计M4—13绝对位移过程线 ;:. 一. I)啪 年 目 旱琴_I】一日 图8右岸边坡1100高程平切示意 (5)6—6剖面的M4—14和M4—15位于3号块 体处,2010年6~l0月间孔口增量位移2.5~2.8 mm. 总体较小,说明2009年锚固后效果较好;主要位移发 生在2009年6—9月期间。 3.3锚索测力计监测 右岸边坡1 135~1 070 m高程共布置了l2套锚 索测力计,2010年6~10月期间,大部分锚索计基本 平稳,仅位于1号块体中部的PRI2荷载增加了204 kN,3号块体下部的PR8荷载增加了142 kN,说明1 号块体受力变形较大,并继而传递影响了2号块体的 第14期 刘 峰,等:右岸坝顶以下边坡施工期安全监测成果浅析 67 下部变形。整体综合评价锚索计的深层锚固作用力未 与多点位移计等监测的变形量值同步一致,尤其是位 于1号和2号块体中上部(1 107 m高程)的PR7和 PR11锚索计荷载基本平稳,与邻近的多点位移计M4 一外观测墩,沿5—5剖面有TP35R、TP29R和TP32R3 个观测点。2010年6~10月监测结果如下。 (1)高程1 135 m马道监测点TP35R观测周期内 位移量较小,表现基本稳定,与邻近的多点位移计M4 —l3及M4—16不能较好对应,有待于进一步监测分 两锚索计荷载2010年6—9月基本持续增加,之 17结果相一致。 析。 (2)高程1 100 m马道监测点TP29R观测周期内 位移增量居中,主要向上游移动了1 8.9 mnl,量值与多 点位移计M4—16结果相对应。 (3)高程1 070 m马道监测点TP32R位于1号块 后较稳定,其中7月2日和7月28日发生两次明显变 化,与相邻的多点位移计变化有所对应,见图9。 图9锚索测力计PR8和PR12荷载变化过程线 3.4深部卸荷裂隙监测 PD314平洞(高程1 107.11 m、洞向N60。W)内有 3套仪器用于监测t231断层的变化,见表1。 表1 平洞PD314内t231断层深部裂隙监测结果 2010年6~10月,监测1231的位错移动3.6 mm, 裂缝位移5.1 mm,JPDR一23和JPDR一24位移过程 线见图10。两套仪器监测的位移量主要是受爆破开 挖施工对1231断层的影响所致,在7月份位移变化较 大,与穿过1231的多点位移计变化表现出较好的一致 性。 图1O 平洞PD314内位错计和裂缝计位移过程线 3.5外观监测结果 右岸1 070~1 135 m高程3层马道设计了10个 体的中部,参见图2。2010年6月13日至l0月底观 测期内位移增量较大,指向河道位移15.1 mm,指向上 游位移22.3 mm,与邻近的多点位移计M3—12变位 较大相对应。 从图11累计位移过程线可看出:TP32R在6月 29日上午的观测中发生8.8 mm的变形,变形方向指 向临空面,为邻近开挖爆破影响所致。7月30日,右 岸高程1 070 m马道出现局部裂缝,位于TP32R上游 侧,当天TP32R发生了2.4 mm的外倾变形。 图11 1 070 m高程外观测点TP32R累计位移过程线 TP32R 7月6日累计水平位移分量X=31.2 mm,Y=9.6 mm,水平主位移方向为¥47。E;10月3O 日X=32.7 mm,Y=一11.0 mm,水平主位移方向为 ¥82。E;1号块体的上游侧切面与底滑面交线方位角为 ¥82.5。E,说明1号块体的滑动方位随t231的逐步出 露,不断调整,在1 040 in高程左右,1号块体底交线基 本出露,TP32R水平位移主方向与底交线方位达到一 致,说明1号块体按楔形块进行的稳定分析符合实际 状况。 4边坡表面裂缝分析 至2010年l0月底,右岸边坡开挖至高程1 040 m 左右,右岸坝顶以下边坡,工程开挖将表层阻滑岩体挖 除,开挖后无支护情况下,形成了1~3号等局部可能 失稳块体。开挖过程中在块体底部剪出口附近受开挖 卸荷、应力条件等因素控制,极易沿边界结构面发生变 形错动。 68 人 民 长 江 2009年5月3 13,8月16 13,9月1 13,2010年8 会商,尤其是设计单位重视安全监测成果的应用,及时 调整相应的安全施工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月1日等时段右岸坝顶以下边坡表面出现的裂缝,均 与1~3号等关键块体的不利组合控制有关。随1231 断层在工程边坡上出露,由于边坡开挖爆破以及锚固 支护不及时和雨季水等影响,致使上述关键块体发生 滑移一拉裂变形,从而导致边坡混凝土表层发生了开 裂等现象。 6结语 (1)大岗山水电站右岸坝顶以下工程边坡以t231 为底滑面,倾向坡里的1362、1385等岩脉为后缘切割 面,以13j622、13219等NWW向岩脉破碎带为上游切割 面构成了1~3号局部分割块体,经分析计算,为潜在 不稳定关键块体,对边坡施工期的安全控制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 (2)2010年10月,右岸边坡已开挖至1 040 In高 现场巡视检查表明,多点变位计等监测仪器发生 位移突变与边坡表层混凝土开裂直接相关。因此,1~ 3号等关键块体的不利组合结构面及岩体应力调整是 诱发开裂的主要内因。 因此,边坡分段开挖分层支护施工期,对潜在不稳 定关键块体的稳定性监测及施工安全控制是相当重要 的。 程左右,位于1~3号块体用于监测t231的多点位移 计、锚索测力计、测缝计等仪器在6月中旬至8月初均 有较明显的变化,其中1号块体中部的多点位移计M3 —5施工期安全控制 右岸边坡2010年6月中旬恢复开挖后,于6月底 和7月底发生两次明显的位移变化,建设单位组织参 建各方积极讨论,调整了边坡开挖程序,收到了较好的 安全控制效果。 12变形较大,与t231在其下方边坡出露且未能及时 加固有关,后期施加锚固后,位移变化逐步趋缓。 (3)6月中旬恢复开挖至10月底,1号块体总体 变位较大、2号块体居中、3号块体变形移动较小;说明 中上部边坡全面锚固作用有效抑制了底部位移向上的 传递,因此多点位移计呈现随高程增加变形逐步减小 的特征。 (1)大岗山安全监测管理中心每天及时汇总分析 各类监测结果,并及时向参建各方边坡通报的稳定状 (4)右岸坝顶以下边坡先后多次发生表层开裂, 况,为施工安全控制提供了基础保障。 (2)边坡发生明显位移突变与邻近的较大规模爆 破开挖直接相关,因此现场要求采取分区分时段爆破 开挖,且每次爆破安全允许振速控制在符合规程要求 的10 cm/s以内,实测安全控制效果较好。 (3)对1,2号等关键块体部位的边坡每开挖l0 ~主要内因为1~3号块体的不利组合结构面及岩体应 力调整、主要外因为与邻近较大规模的爆破开挖以及 新开挖面未能及时锚固等有关。 (5)施工期参建各方根据安全监测结果及时调整 施工方案,爆破开挖安全控制较好,目前右岸坝顶以下 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15 nl高程即实施相应的锚固,对局部稳定控制效果 (4)针对边坡异常情况,建设单位积极组织设计、 (6)随右岸边坡的进一步下挖,2号等关键块体 明显。 的底滑面1231将逐步在边坡表面出露,应注意加强这 些部位的安全监测和施工安全控制。 (编辑:常汉生) 监理、施工、检测、安全监测中心等多家参建单位联合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safety monitoring result of slope below dam crest on right bank in construction period of Dagangshan Hydropower Station LIU Feng ,WANG Fenglian ,TAO Youqi ,ZHENG Shujun (1 Dagangshan Branch of China Guodian Daduhe River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Ltd,Shimian 625409,China; 2. Hydroehina Xibei Engineering Corporation,Xi'an 7 10043,China) Abstract:Local potential unstable blocks existed in the slope below dam crest on the right bank of Dagangshan Hydropower Station,which threatened the construction safety.In the light of composition of key blocks,the safety monitoring scheme for the slope was worked out and implemented.The main monitoring contents included deformation and stress variation.The monitoring results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slope excavation on the slope stability,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c data for overall reinforcement and guaranteeing the safety of the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slope;key block;stability;deformation monitoring;safety control;Dangangshan Hydropower S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