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术教师培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来源:画鸵萌宠网
美术教师培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发表时间:2014-10-11T09:43:57.29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4年第8期供稿 作者: 段丽英

[导读] 要提高教师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综合创新实践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段丽英 山西省新绛县教师进修校 043100

摘要 《标准》以其崭新的面貌,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展现在美术教师面前,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 培训 教育理念 审美 技能

《美术课程际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正经历一场建国以来最大,最深刻的改革。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培训至关重要。各地美术教师状况差别很大,培训的内容、方式和要求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

一,要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 󰀀

作为长期在传统美术教育环境下培养成长起来,且对旧课程体系驾轻就熟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已在他们脑中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受“学科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地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相对忽略学生对美术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尤其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没有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由于受”教师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教师长期自觉不自觉的默守着”师道尊严”的戒律,认为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权威,往往以自己的擅长和对美术表观形式的好恶来指导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服从教师的教育,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个性和个体尊严,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关系;三是由于受”教材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教材的指导作用,从而机械地对待使用教材,认为教学活动只是将教材内容单向和单一地传授给学生,不能将教材视为师生之间开放对话的平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灵活开发使用教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美术教育理念,具体地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学习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一个陶冶情操、潜能开发,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技能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二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美术教育必须适应人的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的不同个体,二是个体的不同趣味。美术课程应该是最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教学中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要研究学生在审美感增强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讨论,又为参训教师创造了表达自我观点并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使他们的口头表达技能,讨论的技能,人际交往的技能及合作的技能等等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从而具备了专业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些重要的专业技能。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情感和态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感受、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上。要由过去的单纯注重美术作业的最后结果,转向注重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上。

二,要把构建超越学科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作为培训工作的基础

我国的美术教师培养体系一直存在”重技轻文”的倾向。首先是教育理论知识欠缺。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教育理论课程整体较弱,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教学只为应付考试过关而已。浅薄甚至空白的教育理论底子,只能使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盲目无奈地跟着传统美术教育观念走,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更谈不上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改进教学。其次是人文知识欠缺。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招生虽有逐渐重视文化课成绩的趋势,但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仍是美术专业学生致命的弱点。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修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要按照《标准》的要求,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困难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标准》强调的美术欣赏课程中会更加暴露。再次是各学科综合知识的欠缺。美术学习本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行为,《标准》又十分强调美术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要胜任新课程教学任务,就应该具备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在内的其他学科知识,应该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在这方面,美术教师显然是比较欠缺的第四是教学技能不全面。由于长期以来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绘画,致使毕业生只能胜任绘画教学,而对其他造型领域则相对陌生,如泥、陶、木、金、布、纸艺等。另外,《标准》把计算机绘画与设计纳入了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新兴的现代美术门类和技能,对大多数美术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还是一个急需补充的空白。为了适应美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必须组织美术教师尽快学习补充欠缺的知识,逐步构建起超越单纯美术学科的综合型知识结构:第一,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是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起着指导和理论支撑作用,教师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和调控下,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培训中的教育理论学习,实质上是用新课程所依据的先进教育理念取代落后的教育理念,进而激发指导教师们主动参与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形成自己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兴趣。第二,加强人文知识的补充学习。《标准》将美术确定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要求美术教师不能仅从美术本体的知识与技能来理解美术课程,而应从广泛的文化情景中正确理解美术。在教师培训中,美术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主动扩充人文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征,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美术作品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要了解世界美术文化的发展动向,了解世界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树立多元化的文化观念。第三,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适应美术课程内容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较强的特点,教师要胜任教学,就要尽力扩充知识面,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知识、 新技术。要补充学习那些看似简单,不被重视但适应教学实际需要的实用美工技法。要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绘画,计算机设计和影像艺术等现代美术知识和技能。要提高教师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综合创新实践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

三,要把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标准》大力倡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第一,以往美术教师的教学主要采用技能训练的方法,”我讲你听,我画你看”,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利用综合美术资源,创设适合全体学生,富有情趣、轻松宽容的学习情景,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引导学生勇于尝试多种材料,大胆探索,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以往美术教师的教学只是强调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下,按照教师的意愿,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而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应根据学生在美术表现上的差异,分男女找出其对应的位置,如视觉型与具象美术,触觉型

与意象美术,装饰型与意象和抽象美术等。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从学生实际的审美感受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与众不同的造型表现形式,使学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第三,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帮助,过分强调学生个体间的横向竞争。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就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与学生共同进行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在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教学氖围中,与学生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