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念以及主要流派
1、 (1题)心理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学科,现代心理学主要研究是精神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
观点:人类心理学由一些基本成分构成,思想和情感,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世界以及了解这些事情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目的:揭示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缘由,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帮助我们区分两样东西,一是内部信息,它是主观的 是有偏见的和不可靠 是事实
※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要素)
物理环境 心里过程
环境基础 生理基础 动力系统
社会环境 个性心理
外界信息刺激,输入
消费者(用户)黑箱 基本心理特征 购买、使用过程心理 社会文化心理 消费心理 个性心理(个性,情绪) 使用心理 消费者决策结果 产品评价,选择品牌偏好, 外界信息刺激,输入
设计师黑箱 基础心里特征 设计过程心理 概念、草图、效果、效果图 社会文化心理 模型、包装、产品广告 个性文化心理(个性,情绪) 准备,酝酿,明朗,检验 设计师决策结果 (设计心理学研究现状) 目的:(沟通)1.更好的传达产品功能。2.更好的知道人们的行为。3.建立跟好的系统
现状:
1、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唐纳德 A 诺曼 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这些关于日用品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使用角度)主要著作《设计心理学》和《情感设计》
2、人机交互专家 贾克伯 尼尔森 互联网和人机界面的可用性设计
心理学发展
①想”的概念以及“白板说”——英国的洛克 (1)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点论”,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全部观念“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
(2)洛克认为经验有两种来源,一是外来刺激,一是内在反省。
把观念分成“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两种:简单观念就是外来刺激和内在反省所直接产生的观念,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组成。
洛克认为认得心灵并没有自己构成简单观念的能力,完全是由于外部事物的作用或通过反省而被动产生。
(3)他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洛克把物体的性质区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第一性质指该物体的根本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第二性质指物体的使我们产生感觉的能力。认为人产生了观念是应为外物的这种第二性质的能力。而第二性质只是一种让人产生感觉的作用,如一个雪球就有在我们心中产生白、冷等观念能力。而这种第二性质不是物体的真实性质。(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这种。)所以,观念不是真实的,只是人心中的想象而已。
②人就是机器”——法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拉美特利 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的机体组织
思想只不过是大脑中机械活动的结果,当体力上变得更虚弱时,精神功能就会衰退。 1745年,他以此为主题写成《心灵的自然史》——书。
1747年,拉美特利在荷兰匿名发表他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惹事机器》。
远古时代 无明确的研究目的 古希腊 无明确的研究目标 中世纪 无明确的研究思想 (11~14世纪) 无明确的研究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 自发的或不自觉地(15~16)世纪中叶 “神学的奴婢” 哲学的附庸
2、 (2题)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心理学(19世纪中叶以后) 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 赫尔姆霍茨:
(1) 关于颜色视觉的“三色说”
(由于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神经元这才有了颜色视觉。这些神经元对于与红色、绿色、蓝色
三种感觉相关光的波长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2) 听觉的“共鸣说” (3) 采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韦伯:感觉器官生理学—阈
(所谓阈,是指能清楚感觉到有两点刺激存在的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韦伯的实验发现,两个刺激之间的可觉最小差异,并不取决于他们各自本身的数量,而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相对量的差别。)
费希纳:感觉强度上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冯特与1897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应作为性理学开始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真正科学的标志。
1879年,心理科学真正历史的开始。 从1879年到2010年,心理学的真正历史只有短暂的100余年。但由于它又有着一个长久的过去,因此,人们往往倾向把心理学认为既是一个古老的科学,又是一个年轻的科学。 在100多年的历程,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它过去从来没有出现的热烈的学术讨论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心理理论体系以后,又接二连三地相继出现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多达几十个。 3、 (3题)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题)
心理学的流派
※ 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 代表:冯特 主张:
1、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既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2、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分解的,直接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这最小的成分单位称为心理元素。人的心理,就是通过联想或知觉才把这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
3、冯特认为直接经验的元素包括感觉和情感,它们是直接经验中同时产生的不同方面。情感包括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兴奋-压抑。这三对“感情”就构成了冯特感情之度说。 冯特: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者。实验心理学之父。创建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奠定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感情渡说的创意者。也是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巨擎。
“人就是机器”——法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拉美特利 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 的机体组织:
思想只不过是大脑中机械活动的结果,当体力变得更虚弱时,精神功能也会衰退。 1745年,他以此为主题写成《心灵的自然史》一书。
1747年,拉美特利在荷兰匿名发表他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人是机器》。 ※ 第二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华生、斯金纳 20世纪初的美国 早期行为主义主张: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
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把“S————R”(刺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含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在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斯塔金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集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斯金纳箱实验:食物既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映(即行为)频繁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评价:行为主义学说坚决否定意识,贬低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行为主义学说坚决否定意识,贬低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第三学派——格式塔学派 20世纪初德国 代表人物:魏特曼,考夫卡和苛勒。
“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对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译音。
格式塔心理学既反对冯特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各个元素,也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S-R”公式。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整体总比部分相加还要多。” 主要观点 1.似动现象
感知觉运动的似动现象研究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熄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似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经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2.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
“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
中看到图形的。
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的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又成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3.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顿悟实验------著名实验
1913年至1917年,苛勒以大猩猩为被试,作了大量的学习实验研究。 (1)“接杆问题”实验 (2)叠箱试验 智慧行为
※第四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弗洛伊德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弗洛伊德在毕业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且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1.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2.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意思,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思)。意思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记忆的。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还存在并伺机改头换面表现出来。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
苛勒认为:“如果人或动物采用由它本身的组织作用产生的活动方式,通过径直无碍的道路达到其目的,这种行为不能称作智慧行为。但是,如果环境中自己接的道路为某些事故所堵塞,人或动物只能采取迂回的道路或其他间接的方法去适应这种情境,这种行为更可称为智慧行为了。” 积极方面:
强调人的本能的、请于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当为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先声;另外,精神分析理论还在艺术创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消极方面:
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他的泛性论基本上是非科学服,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因把精神提高到了物质之上,故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后来,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学生又发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的本能作用,而开始重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因素。
第五学派 皮亚杰学派
第六派——神经生理学派(20世纪40年代前后)结构、生物 代表人物:加拿大的潘菲尔德、瑞典的海登等
主要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它主要从解剖化学组成等方面对脑及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
例如,对脑蛋白、核糖核酸化学物质的研究;对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研究;对大脑记忆过程的研究等等。
人的心理现象事实上只是脑这种物质运动的结果与产物。
第七学派——认知心理学学派(20世纪70年代) 代表:美国的布鲁诺和西蒙
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失败,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条件下产生的。
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90观东西—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 认知性理学将人类的心理与计算机性比较,认为人也是信息处理器,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认知意味着“知道”,认知过程指知识获得、使用和保持的方式。因此,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 优点
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基本上博采了几大学派的长处。
其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设计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