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庆云阳县城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规划

来源:画鸵萌宠网
重庆云阳县城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规划

SUSTAINABLE URBAN FORM PLANNING OF YUNYANG COUNTY SEAT IN CHONGQING

闫水玉  王  正  赵  珂

YAN Shuiyu; WANG Zheng; ZHAO Ke

【摘要】重庆云阳县城总体规划针对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城市从移民安居到生活发展的社会转型文化环境,以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为目标,通过绿色化、紧凑、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协同生成的交通系统等方式,在耦合自然的规划路径、空间引导的规划路径、空间增长控制的规划路径、适度紧凑的规划路径支持下,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实施效果良好。

【关键词】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绿色化;紧凑;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重庆云阳县城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licated geographicsituations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of localcommunity, Yunyang county seat plan realizes thesustainable urban form development by ways ofgreening, compact, high-density and mixed land useand integrated transport, and supported by the na-ture-led, spatial development guided, spatial expan-sion controlled and compact planning paths.KEYWORDS: urban fo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reening; compact; high-density; mixed land use;Yunyang county seat

1996年,英国环境保护局首先认为“存在一种城市形态能比其他形态更能降低能源消耗与污

[1]

染排放、更能与生态环境相和谐”,2001年,美

市形态规划模式。在区域(含城市群区)尺度水平上,1997年福曼(Forman)先生在《区域与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探索了在空间发展形态与自然生态空间协调方面的问题,指出了不同的城镇发展形态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而差异的影响,通过生态区划的方法确定区域发展的空间形态可以显著地提高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程度[3];我国已故著名规划专家黄光宇先生在广州、成都、无锡、重庆等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资源的关系研究与规划实践中,也揭示了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与自然和谐的空间发展形态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获得可持续性,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城市形态组织,实施效果良好[4]。 在城市尺度水平上,有许多先驱的研究,通过分析城市形态与城市有效运转的关系,指出合理的形态通过空间布局、交通组织、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获得可持续性。在社区尺度上,通过形态设计来获得可持续性近年来更是取的了许多成果,例如节能节地的社区建设通过空间组织、技术支持来降低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威胁;通过提高社区土地混合使用程度、维持社区人群互动等方式增添社区活力。达成以上效果主要是认识到城市形态通过两类原因与城市生态环境发生关系,第一类属于生态方面的,城市的不同形态对农业用地的占用方式、对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方式、对森林湿地等自然用地的影响方式均有显著的不同,近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影响,有的大,有的小,某些城市形态从生态环境的保护来看,更为合理;第二类属于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城市的形态影响着城市的运输行为,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空气质量、噪声状态以及城市的小气候等,城市的形态与化石能源的消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形态城市的能源消耗,从人均绝对数量到区域空间分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某些城市形态在能源的消耗上更为合理。生态、能源、环境方面合理的城市形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0)06-0075-05【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

闫水玉(1968-),男,博士,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王  正(1972-),男,博士生,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赵  珂(1972-),男,博士,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修改日期】2010-05-13

75

重庆云阳县城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规划闫水玉  王  正  赵  珂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我们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报告中,以结论性语言告诉人们:城市形态直接影响城市所在区域的生境与生态系统,也影响水环境质量,同时威胁自然生物的生存,这类影响是通过城市形态形成过程中的土地使用、生境环境的破碎化以及地表覆盖的变化而引起[2]。规划人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试图通过对城市形态的组织,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在不同空间尺度水平上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的城

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专版

Eco-Planning of Mountain City

态即为可持续的城市形态,通过学界多年的努力,已有雏形。

的空间形态,这类规划路径以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路径为发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目前的景观格局控制、非建设用地反控建设用地等多种路径,达到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形成绿色的、安全的城市形态,获得可持续性。空间引导的规划路径强调通过多种形式的空间发展引导,控制城市蔓延和内城衰退,重建邻里关系与和谐城市。该路径在空间发展引导方面推崇交通引导模式(TOD模式),主张交通支持下的发展,交通站点周围建设聚落、形成社区,社区通过环境友好、人群友好的交通系统组织在一个大的都市区域。空间增长控制的规划路径是通过空间有组织的控制,阻止城市外延,同时通过强制性手段进行城市内部开发,形成人们希冀的空间形态,达到对自然土地的保存、对农业用地的保护、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引导投资向已经城市化的区域转移、鼓励高密度的土地利用以及公共交通支持,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土地开发状态;包括制定城市发展的边界线、限制城市外围开发、划定绿化隔离带、规定开发的密度与强度、限制农业用地区开发新的住宅、划定土地储备区域、协调道路

[17]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适度紧凑的规划路径是

1  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其规划途径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特征有:绿色化、紧凑、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协同生成的交通支持等,通过这些形态特征的规划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发展对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减少了发展的生态环境不良效应,增强了社会互动能力与和谐程度,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获得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绿色化是将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多样性的开敞空间形式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绿地系统的均匀性、休闲空间的易达性、以及城市的生产生活应该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等[5,6]。 紧凑其核心内容是:城市应该在已经存在的城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延展,或者是在某一相对独立的区

76

2010年 第34卷 第6期VOL.34 NO.6 JUN.2010域进行较高强度开发,以扩大单位面积上的建筑行为,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各种城市要素高度整合在一起[7]。对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不顾土地、环境、建设成本的制约而摊大饼、开新区等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8,9]。城市密度通过其所影响的能源与物质的使用方式、居住方式、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的运转方式作用于城市的可持续性,提高开发密度、强化城市的中心区、扩大高密度用地的比例、提供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约束私人小汽车设施的数量,可以显著地提高能源

11]

的使用效率[10,。土地混合使用是允许能够相互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在不同的尺度上采用紧凑模式设计,将建筑、交通、绿地等多样性的空间组合在一个居住小区之内形成紧凑住区;一个城市采用紧凑模式建设,将整个城市活动有条不紊地安排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减少交通出行、提高交通效率的同时,保护地域特色、形成邻里社区[18]。

2  重庆云阳县城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规划

重庆云阳县城是因三峡工程建设而重新选址、完全新建的移民新城。2004年,三峡工程一、二期移民迁建结束,云阳县城具有了8.5km2、12万常住人口的城市规模,基本完成“移民安居”目的,迎来了向“生活发展”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时三峡库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发展动力很大,扩大规模势在必行,云阳县城如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与特殊的移民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就显得非常关键。课题组在可持续形态规划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云阳县城可持续城市形态的规划,目前实施效果良好。

包容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安排在相互接近的区域,以降低不同活动之间的通勤距离,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减少能源的消耗获得可持续性[12~14]。与城市形态相协同生成的交通系统是城市形态与环境关系的重要中间载体,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一定是一个适合于更多使用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形态,通过土地使用的空间合理安排降低出行需求,同时对必要的出行需求通过高效的

16]交通解决[15,。

为实现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必须有一套规划路径给予保证,笔者结合多年研究和规划实践,认为耦合自然的规划路径、空间引导的规划路径、空间增长控制的规划路径、适度紧凑的规划路径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耦合自然的城市形态规划路径是在充分分析规划区域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相协调为基本价值指向,在生态原理的指导下,维育城市的自然地理景观格局,保护城市山水脉络,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开敞空间、城市安全空间、灾害控制空间的同时,有机组合土地使用,形成环境友好

2.1  耦合自然,组团布局——城市绿色化

规划从城市规划区域生态基底分析着手,从地形地貌、山水格局、排洪冲沟、地质灾害、城市气候等方面解译城市自然本原特征,寻求这些因子的过程演化与空间相关规律;对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因子群进行全息叠加求和,明确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分区,城市建设用地斑块状与自然景观

图1 云阳县城耦合自然的规划过程与布局结构

Fig.1 Planning process and layout of Yunyang county seat

生态网络相互契合,形成“两江四岭十二脉”的以间范围内,降低交通出行、提高交通效率的同时,龙脊岭为主干的树枝状生态脉络,变生态敏感、破保护地域特色、形成邻里社区。社区将建筑、交碎的复杂用地限制条件为维育城市生态环境的有通、绿地等多样性的空间组合在一个居住区之内,利因素。基于城市自然生态网络格局,确立与自均衡配置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源,适应多样性的活然互适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及“有机疏散,动需求,形成集聚社区;同时将移民安居建设中组团集聚”的大分散、小集中,“一城四区”的组分片集中联建的模式引向成规模社区建设模式,团式布局形态。使得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多样彻底解决不同经济条件及地缘关系的移民分片联性的开敞空间形式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空间环境建方式带来的享有社会资源不平等、弱势群体住的多样性、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绿地系区环境难以保障等问题,为移民生活发展创造社统的均匀性、休闲空间的易达性,改善了城市物会氛围(图2)。

理环境,达到绿色化、安全化、生态化的目的。

2.3  多功能复合——城市组团内部适当提

2.2  多中心聚集——交通引导下的移民社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紧凑发展

区集聚发展

云阳县城每个组团为多功能混合组团,组团规划突出生态、文化的城市发展主题,视生内部能够完成相当部分的工作与生活,并根据组态为自然风貌保护、城市系统功能整合、城市土团规模以及在城市整体中的作用与意义合理安排地资源优化利用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内涵;有居住、商业、休闲、娱乐、非污染工业、服务视文化为保护城市历史文物、发掘传统优美文化、业等用地,采用无干扰即可混合使用的用地模丰富城市生活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涵,协式,同时在居住区内按国家规范标准配置相应的调自然山水与城市布局的关系,优化交通结构,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管理中心、文化娱乐场展公共交通,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经济活所、派出所、街道办事处、菜场、卫生所(站)、力,构筑与新区建设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厕、垃圾站等,同时有集中交通道路延续已有的上、中、下三条环路的平行绿地和儿童游乐场所,住宅建设适应从移民搬迁格局,因山就势,形成自由式整体路网,结合地形建设的经济适用型向小康型和生态型过渡的住宅形成交通引导下的多中心聚集建设模式,形成标准和居住环境要求,保证环境的同时,为集约“一城四区”组团式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四区之内用地,在组团中心安排高层建筑,适度提高密度又形成12个城市组团,组团为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和容积率,推进紧凑发展,每一个组团均形成一这样将整个城市活动有条不紊地安排在一定的空

个多样化、富有吸引力、具有基本功能的复合型

77

重庆云阳县城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规划闫水玉  王  正  赵  珂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专版

Eco-Planning of Mountain City

紧凑社区(图3)。外部开放空间应注重与周边用地复合利用,并提高自身使用的复合性。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带、沿江(河)休闲景观带、城市中心带状绿化公园和重要城市节点的规划建设要展示云阳自然环境与城市文化特色。

重庆云阳县城是在复杂的山地自然环境与移民人文环境下规划建设的新城,规划设计组在可持续城市形态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一些尝试,规划方案实施效果良好,有效地指导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的编制,2008年云阳县城市建设区已完成控规全覆盖,编制完成《绿地系统规划》、《森林城市规划》等专项规划。完成双井寨-龙脊岭城市绿廊建设与滨江公园建设,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及整体环境改善方面作用明显。改革了移民住房联建方式,推行成规模的居住区建设,完善步行系统、增添休闲娱乐设施,营造社区氛围。目前,在三峡移民迁建城市中,云阳县城在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宜居住区建设,社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建设都处于领先地位。可持续的形态规划方案功不可没。

  

2.4  多方式控制——促进城市有序增长

云阳县城总体上保护和延续“两江四岭十二脉”的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强化了“一城四片、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形态,通过城市山水格局控制、生态要素保护控制、城市总体轮廓控制、外部开放空间控制、重要区域控制形成一套多方式控制体系,促进城市有序增长。在城市形态主体框架上保存龙脊山、铁峰山、穆龙山、长江南岸山岭和长江、彭溪河等绿地生态空间和水际生态空间,保障人与自然互适、有机生长、山水共融。严格保护控制龙脊岭带状山脊线绿地,严禁新建大体量建筑,强化自然山脊线。长江、彭溪河河岸除进行城市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及少量标志性建筑建设之外,应严禁其他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强度,在城区沿江范围,应杜绝工业项目的布置,采用生态手法建设可供游览休闲、观景的滨水岸线与港口码头,根据自然山体变化趋

78

2010年 第34卷 第6期VOL.34 NO.6 JUN.2010势和植被分布情况划定高程禁建线为380米,不得在高于高程禁建线处进行除小品等景观构筑物外的城市建设活动。对城市的不同区域实行建设高度分区控制,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组团中心及交通枢纽及附近区域为高层建筑控制区,塑造城市轮廓线波峰。沿山、冲沟及组团边缘地区为低层建筑控制区,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轮廓。其余地区为多层建筑控制区,强调城市轮廓和自然山水轮廓的交融。外部开放空间建设应强调均匀性,“宜多不宜大”,应结合服务范围,分别在片区、组团及社区中心形成不同规模的外部开放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3  结论与展望

城市形态通过其所决定的城市活动特征,影响到城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以及能源的使用与污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关系。事实与经验都证明在城市形态设计中,绿色化、可持续的交通、紧凑、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等是可持续城市形态追求的特征,通过耦合自然的规划路径、空间引导的规划路径、空间增长

图2 云阳县城交通引导下集聚发展

Fig.2 Concentrated development of Yunyang county seat

guided by transport

图3 云阳县城土地混合使用

Fig.3 Mixed land use of Yunyang county seat

控制的规划路径、适度紧凑的规划路径等可以实23-37.

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11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在巨大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进行可持续Transit and Urban Form[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城市形态的规划,应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Press,1996.

由于严密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长期的跟踪12Thorne, Robert, William Filmer-Sankey.Sustainable Ur-

研究也较为缺乏,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对城市的可ban Design[M].London: Spon Press,2003.25-32.持续发展有多大贡献,何种城市形态对可持续性13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A Toolbox for Al-

贡献最大,如何组合使用多种规划设计理念与路leviating Traffic Congestion[M].Washington DC:1989.径可以最大可能地实现可持续性,这些问题目前14JHK & Associates, Inc. Transportation-related Land

仍在探索之中。

Use Strategies to Minimize Motor Vehicle Emissions: An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情势下,如何合理使用这Indirect Source Research Study[R].1995.

些规划设计理念与路径提高可持续性,还需要大15Jordan,Daniel,Thomas Horan.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量的实践来推动,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进Systems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Findings of a行灵活应用,在我国人口的压力下,传统的城市National Study[C]//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76th形态设计已经包含了紧凑、高密度、多样化等特annual meeting.Washington DC:1997.12-16.质,我们还得研究适度紧凑、适度密度、适度多样16Boarnet,Marlon,Randall Crane. Travel by Design: The

化等问题。

Influence of Urban Form on Travel[M].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17Ewing, Reid. Best Development Practices[R].Florida Atlantic

1U K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DoE). Greening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1995.

Thecity:a Guide to Good Practice[M].London:Crown,1996.18Newman, Peter. Urban Form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Our Built[M]//Katie Williams, Elizabeth Burton,Mike Jenks.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a Technical Review of the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London: E & FNInteractions Between Land Use,Transportation and Envi-Spon,2000.

ronmental Quality. EPA 2001.19Gillham, Oliver. The Limitless City:a Primer on the Urban

Forman, Richard. The Missing Catalyst: Design andSprawl Debate[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2.Planning with Ecology[M]//Bart T Johnson,Kristina Hill.20Hillman, Mayer. In Favour of the Compact City[M]//

Ecology and Design: Frameworks for Learning. Wash-Mike Jenks, Elizabeth Burton,Katie Williams. In Theington DC: Island Press,2002.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London: E &4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FN Spon,1996.

工业出版社,2006.

Beer, Anne, Tim Delshammar.A Changing Understandingof the Role of Greenspace in Highdensity Housing: aEuropean Perspective[J].Built Environment,29(2):132-143.6Beatley, Timothy. Green Urbanism: Learning from Eu-ropean Cities[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2000.7

Dumreicher, Heidi, Richard S Levine.The AppropriateScale for “Low Energy”: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Westbahnhof[M]//Steemers Koen,Simos Yannas.Architecture,City,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PLEA 2000.London: James & James.8

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6,30(11):18-24.9

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61-63.10Newman,Peter,Kenworthy J.Gasoline consumption and Cities:

a Comparison of US Cities with a Global Surve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9.55:

79

重庆云阳县城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规划闫水玉  王  正  赵  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