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分析 田 , 考 李陬胡建萍 31001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摘要:大学生转专业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如何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转专业愿望。促进其专 业和个性发展,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 文作者根据当前高校学生转专业的现状。从社会、学生和 学校管理不同视角看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分析了政策的 利弊,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高校生转专业政策分析与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2005年《普通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高校拥有了学生转专业 的自主权,各校随之也相应出台了转专业的具体规定,大 学生转专业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已成为各高校重要的 教育管理内容。但现实中学生转专业往往受N, ̄I1多限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如何根据 学生转专业的需求,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转专业制度越来 越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转专业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自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择专业,首 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先河,其他高校也相继出台了转专 业政策。作为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改革,近年来,大学 生转专业问题仍然是高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热 点。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 多的高校逐步放宽了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向学生扩大 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社会学者杨东平认为:“选择什么 专业本来是学生的权利,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只有这 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 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看,目前高校转专业呈现如 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行转专业的学校和转专业的学生人 数逐渐增多,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也因政策的放宽等原因 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二,转专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各高 校相继出台了转专业政策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使得学生 转专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三,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 趋于理性化。部分学生转专业不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热 门专业就读,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除了自身动机的驱 动以外,所关注更多的在于今后所学专业能否很好地适 应自身的发展等因素。 但是,转专业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困难 和问题.如学生转专业了带来教学安排、教室安排、学分 转换、学籍异动、学费更改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变动,给 管理者带来了许多困难。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转专业具有 “从众”性和盲目性,转专业后的专业不一定适合学生本 人.转专业后学习压力大、学习无法跟上进度甚至最后不 得不放弃。最为重要的是,由于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的 限制,学生转专业仍受到许多限制.比如转专业的时间限 制、名额限制、学习成绩、高考成绩要求等,能够顺利实现 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不高,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因为无法转 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而退学,通过参加高考重新选择 专业,这无论是对国家的教育资源还是对学生而育都是 极大的浪费。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建立 良好的转专业机制,在公正、公开等原则的指导下。最大 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高校转专业制度进一 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二、不同视角下看高校学生转专业 高校学生转专业是随着社会发展、学生自主意识的 增强和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而逐步显现的。 (一)社会视角下看高校学生转专业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大 众化阶段的到来,社会对专业的岗位需求与高校专业设 置的滞后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为适应并促进经济与社会 的发展,学校要根据学生需求适时调整其所学专业。学生 的专业是和他们的就业紧密联系的.许多学生都希望毕 业后能从事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社会就业压力的杠 杆要求学生适时调整所学专业。2011 ̄纪90年代以后,高校 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有偿 教育服务,从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角度看,知识成为可 以购买的商品,学生就是知识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学生上 学也可以看成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学生有对所学 专业提出异议、更换所学专业的权利。 (二)学生视角下看高校学生转专业。 据调查,一般来说,学生转专业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情 况:…录取时被调剂到非第一志愿专业,人校后发现自己 不能适应,所以想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转到自己喜欢的专 业:二是考虑到以后就业时自己的专业不占优势,想转到 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三是相当~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 志愿时不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进行准确的把握, 对专业的概念比较模糊,选择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考上 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的真正学习兴趣。才意 识到最适合自己学的专业并不是所报考的专业,所以想 转专业;四是考分不是特别理想,先进入一所较好学校的 低分专业,进校后再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曲线达到理想 目标。 (三)管理视角下看高校学生转专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教育管理工 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 本.在管理的决策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内容的 适度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 管理思想。现代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既能掌握知识.又能 有效获取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而这种人 197 ■匪 才的培养必须是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充分激发学 生学习的潜能.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当然就无 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教育管 理中关注和实现学生转专业的需求。 三、转专业政策的利与弊 .)扩大高校专业设置权,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 r应性。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高校已拥有了一定的专业 设置自主权,能在批准设置的专业范围内,根据社会需要 和自身条件自主调整专业方向,但目前尚显不足。与高校 主管部门相比,高校直接面对入学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对 市场需求的判断比较迅速、客观,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 也更准确.所以高校理应享有足够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以 发挥其优势。 (三)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 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的好处在于:首先。打破了以往 “高考一锤定终身”的僵化体制.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自 主选择专业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转变,使 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主动,促进学风的好转,从而推动高 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其次,现代社会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 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不仅有利 于学生开发潜能,增加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社会人才 资源配置。最后,学生转专业推动了学科专业建设改革, 那些所谓“冷门”专业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赋 予传统专业以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使专业建设和管 理更加适应社会要求。 转专业之举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宏观上看,转专 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有些所谓“冷 随着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本科教育逐渐成为一种 基础学历教育,即某种形式上的通识教育。这在美国早 已是毋庸置疑的了,美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育是在博 士教育阶段进行的,硕士也只是一种专业教育的过渡 期。我国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这导致了人才知识结构 单一.学生适应性不强,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不利。未来 的世界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业结构的 不断调整,必然会对各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其发 展后劲如何,关键在于多学科综合知识基础的宽厚程 门”专业如果完全放开,允许学生自由地转专业,就会面 临“生存危机” 一些处于学术前沿的基础学科有可能成 为真正的冷门,这样势必造成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奇缺 的现象。从微观上看,转专业学生过多,会给教学管理工 作带来诸多的不便,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转专业也 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新的困扰。如转专业人数的限制, “想转而不能转”的那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心灰意冷。部分 度。因此,本科教育应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淡化专业, 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开阔学生的知 识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性人才,为学生的终身 学习及将来更高一层的专业深造服务。在通识教育课程 的设置上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文 化素质、强化技能训练、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多方面智 学生在成功地转专业之后,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qf ̄J]I 是学科跨度大的专业流动,由于基础理论的缺少,会增加 学习与心理的压力 四、几点思考 能等的功效,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支持。通识课程设 置应覆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随着教 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应加大通识课程的纵横跨越幅度及 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大学生转专业是由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若想从根 本上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转 专业所带来的弊端,高校就要从更深层面上进行一些教 育体制的改革,其效果势必比通过转专业方式提高对专 业的满意度会更好。 (一)专业思想教育。 目前,一些高校已实行了按类招生的改革办法,如北京 大学除外国语学院外,其他院系在招生时不设置专业, 而是等考生入学后再选专业.学生在一、二年级甚至是 三年级后还可重新选专业。我校也在部分学院开始大类 招生的尝试。 (四)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 从学校学生转专业的情况分析来看,许多学生对自 己目前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在认识 学校应主动探索、推行不同的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学 科和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逐步落 实学分制,在学制、学科专业课选择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 由度。近年来,各个高校对培养途径都作了许多探索和思 考.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渠道的尝试,如实行学分制、 双学位制、主副辅修制等,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其 他专业的要求。这样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兴趣及专 业潜能。鼓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仅能有效地 促进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平衡与拓展,使得他们在将来竞 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有优势,而且省去了转专业的困难, 使得高等教育更富挑战性与充实性。 参考文献: 上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他们未能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 观。有许多学生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仅仅把自己所学专业 当作是谋生的手段。这使得他们对“热门”专业趋之若 鹜,而对“冷门专业”则避之不及。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 及教育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 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 首先是招生时期的宣传。在学生报名时,就对各个专业 的设置、大体职业走向、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等进行详 尽解释;其次是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及时有效地对学生 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 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稳定专业情绪,帮助 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知名 教授、优秀教师及企业界成功人士开展一些吸引人的、能 最大限度地展现该专业魅力的讲座,并开设若干学时的 [1]陈琼.转专业:大学专业想转就能转吗?[N].科技日 报.2007-5-10. [2]曹霞.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深层思考[J].中国电 力教育,2009,131:13-14. 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价值、知 识结构与能力要求,使学生喜欢该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 兴趣及学习热情。 [3]刘桂琪.高校本科生转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 技资讯.2008,33:198-200.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