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激趣以导入
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披文以感悟
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合作以探究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2、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 说明一幅画。(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13、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处处入画
注意:角落、门窗、色彩
【教学过程】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
生1:难怪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苏州真美!
生2: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
师: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
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师: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本课的收获、感受或疑问。
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不同凡响。
生2: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生3: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
师:你问的很好!那么,艺术与技术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后回答:艺术富有创造性,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技术只是操作方面的技巧。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你从哪里看出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生:或是,或是,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生:我想请教大家的是,第一段中标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典范、代表的意思,或观摩的样本。
师:你回答的真好!窥苏州园林之一斑,就可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那么,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呢?
生(齐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需重读?为什么?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为了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设计者和匠师们真是自出心裁,匠心独运。那么,此处四个讲究能否颠倒次序呢?
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这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写的。而且这四个讲究概括了下文分说的主要内容,分别与3、4、5、6段一一对应。
(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朗读,一系列鲜活的景物都在我们面前浮现了出来。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宽敞明净的池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各具特色的小桥伸向远方;桥下水里有金色的小鱼和各色的鲤鱼在欢快的游动。
生2:我仿佛看到小鱼们有的在水底悠闲的吐着水泡,有的在密密的莲叶间追逐嬉戏。极目远眺,一层层碧绿的莲叶挨挨挤挤,一朵朵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真是如在画图中了。
(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响起。)
生3:我仿佛看到曲折蜿蜒的河道旁,有一座玲珑的亭子,它四角翘起,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我都要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水间了。那他们是如何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呢?请大家继续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传达这种画意美呢?
生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的俯仰生姿最为传神。仿佛是一对母子:孩子仰着小脸,天真地看着妈妈;妈妈低着头在温柔的向他说着什么。
生2:盘曲嶙峋很有表现力,让人一下就想象到藤萝的古老苍劲;珠光宝气让人感觉到花开时的热闹与生机,仿佛成了一位美丽雍容的贵妇。有两个园子里这两句是用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3:为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他们在苏园里安排了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达到了避免一览无遗,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的效果。
(投影苏州园林中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
师:这一隔、一界、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设计的确巧妙极了。我们家乡的小小清怡园也是借鉴了这样的理念。
生:老师,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不是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呢?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皑皑的白雪,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别有情趣了!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决新发现的问题,真了不起!大家看,写到这儿,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
生朗读后讨论回答。
生1:不能去掉。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没有忽视,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彩绘也自出心裁,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生2:我最喜欢第7段 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写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独运,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