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风俗篇

来源:画鸵萌宠网
 风俗篇

第一章 婚礼习俗

关于婚庆,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现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已经不大受“六礼”限制了)。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

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

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

新房里的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

喜宴请柬 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

课后习题:

1.向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请教他们当时的婚礼习俗是怎样的? 2. 请说说你参加过的婚礼现场的情景。 资料袋: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举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

第二章 小孩满月

来宾有些地区的人家生了小孩,特别是生了第一个孩子,从小孩出生的那天到满一个月,有很多讲究。

报喜:小孩出生的当天,孩子的爸爸必须去外婆家敬祖放鞭,报告喜讯、报母子平安,告诉外公外婆添了外孙。

送米酒:女儿生了外孙,母亲要酿米酒、备鸡蛋,第三天挑着米酒和鸡蛋去看女儿和外孙。

送背带:小孩出生后,外婆会给外孙买新背带,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通常叫送背带。

吃红蛋:小孩满月请酒,也叫吃满月蛋,家里要接客,这种喜酒

与其它宴席不同的是,凡坐席吃酒的宾客东家都发四个煮熟染色的红鸡蛋,人们带回去做礼品。后来,也有的人家做满月将鸡蛋不煮熟,只将生鸡蛋染上红色就行了。

出窝:小孩做了满月,女儿要抱着孩子到娘家过门,外孙出生后第一次随母亲到外婆家过门俗语叫\"出窝\"。孩子回家时,外婆还要给外孙肩上搭花线,颈上挂银坠,以示祝愿外孙长命富贵。

资料袋:

小孩出生满一个月时,要“做满月”,亲朋好友要隆重地庆贺一番。“做满月”要办两件事,一是“剃满月头”,二是“办满月酒”。“剃满月头”即剃除胎发(有的也称“血发”)。剃满月头有把理发师请到家里剃的,也有到理发店去剃的。剃完胎发后,不仅要用红纸包上加倍或数倍的理发工钱给理发师傅,还要给理发师送上“红蛋”等礼品。婴儿的奶奶当即将胎发搓成小辫子,用红绸布将它包起来。“剃满月头”还有个习俗,就是不能将婴儿的头发全部剃光,而是在头顶前部中央留一小块“聪明发”,在后脑留一绺“撑根发” 其意是祝愿小孩聪明伶俐,祈盼小孩扎根长寿。

给满月宝宝剃头、剪指甲 宝宝满月吃喜蛋 习题:和家人一起回顾自己满月时的情景

第三章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来宾各地都有很多

共同的习俗:

开门炮仗: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满地红纸,称为“满堂红”。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

乐”等吉祥的话语。

吃斋:大年初一吃斋,是一种习俗。初一早饭只能吃斋(与灾同音),主食为米花糖、米饭、青菜等(各种青菜还有各种说法如:芹菜表示勤俭、菠菜表示龙精虎猛„„)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

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资料袋:

正月初一是夏历(农历、阴历)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课后习题:和同学说说每年正月初一这一天你是怎么过的?

第四章 立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据说在立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的牛背上拍三下,并大喝一声“牛啊,醒咯!”这时牛会留下眼泪,因为它们知道一年的春耕要开始了,每天又要早出晚归干活了。

立春这天,人们还习惯煮鸡蛋,意味着新的一年从零开始,努力拼搏,再创佳绩。

第五章 乔迁新居

新房落成,一家人将欢欢喜喜地搬进新家,为了图吉利,进新房

也有许多习俗:

1.择日(选日子)

进新房得选好黄道吉日,定好吉时后再着手做进新房的各项准备。

2.清宅

在新居装饰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清宅,即将房子彻底打扫干净,把不洁净的东西清理出去。需要注意的是,要把包括犄角旮旯的所有的空间都清理到。

3.新房的布置: a. 张贴红对联

搬家前新居门上要贴红对联,取红红火火之意,也为告知天地神灵、左邻右舍,祈愿进宅大吉大利。

b. 在各个房间都摆上五谷杂粮(大米、稻谷、花生、各种豆子„„)及硬币,象征丁财两旺、五谷丰登。

c. 在门口烧旺炭火炉(或是准备好红色的蜡烛及火柴、打火机等)。旺火也是图个兴旺的意思。进新房之后,带着火炉走遍各个角落,有驱鬼的意思。同时摆上蒸好的糯米饭和发糕,招待客人。糯米

饭黏黏的,象征日后家人如胶似漆,家庭和和睦睦;发糕就是要发的意思。

d.门口上挂上红布:一般红布的规格是三尺六长,如果门口比较宽的就要七尺二长的红布来挂上。

4.点火并燃放鞭炮

进新房的吉时到了要请健在双全的外公外婆(或者舅舅、舅妈)从外点火进新房,接着燃放鞭炮,告知诸位神灵,求其佑护。

5.点火进新房后,需开长明灯直至天亮(每个房间都要开),寓意从此以后家里持久明亮,也表今后家人前途无量的愿望。

6.进新房的禁忌:

a.在搬家过程中,忌讳打破东西

万一不小心打破了什么东西,要赶紧口念“碎碎平安”以破解。 b.忌在夜晚搬家

搬家的时间最好选在中午之前,在日落之前完成搬家,切勿在夜晚搬家。

课后练习:请你说说进新房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六章 添粮补寿

来宾民众(尤其壮族民众)认为,人活到六七十岁身体日渐虚弱,需进行“添粮补寿”活动,祈愿老人健康长寿。民众认为,年老年长,命中注定的口粮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了,为增加口粮,延长寿命,必须给老人添粮,带来新的生命力,延长寿命。因此,在六十或七十岁时,孝顺的子女就按照传统习惯给父母举办“添粮补寿”活动,又称“做老寿”的“添粮补寿”。

“添粮补寿”活动一般这样做的:

生日前一天,老人派最孝顺的子女一人,拿个布袋到本村和邻村去,向每一家要一把大米或玉米(最好是异姓的)叫做“百姓米,千家粮”。

生日这天,用一把“百姓米,千家粮”煮一碗饭,叫做“百岁饭”。余下的“百姓米,千家粮”,用箩筐装着放在院子里。

补粮开始,老人坐在厅堂中间,手拿一个大布袋,面前烧三支香。

师公(道公)问老人:“老人家近来身体好吗?” 老人回答:“粮食就要吃完了,精神不大够。” 师公(道公)问:“给你补粮要不要?” 老人连答:“要要要!”

师公(道公)再问:“你要多少?” 老人又答:“要十万斤!”

师公(道公)回头朝院子里大声喊:“抬十万斤粮食来,给老人补粮!”

子女答应:“就到!”马上把箩筐里的“百姓米,千家粮”抬进来。

这时,老人所有的子孙,男男女女都来排队,在师公(道公)的带领下,围着老人转圈子,说祝寿词和唱祝寿歌。每转一圈,轮流把箩筐里的粮食舀进老人张开的大布袋里。

祝寿歌的歌词随编随唱。比如:

子女唱:“我给阿爸来补粮,一补就补十万斤;十万粮食补身体,阿爸寿同北斗星。”孙子女唱:“我补粮给老阿公,补了一筒又一

筒;阿公吃我补的粮,高寿如同万年松。”师公(道公)一边打着铜铃一边唱:“天灵灵,地灵灵,我向天地来求情,如今××粮将完,要补仙粮十万斤。恳求天地施恩惠,保佑老人寿命延。”

祝寿完毕,师公(道公)问老人:“老人家,你想活到多少岁?” 老人回答:“我要活到九十九岁!”

师公(道公)说:“多加给你一岁,活到一百岁好不好?” 老人说:“好哩,我一定活到一百岁!” 接着,师公(道公)说:“拿百岁饭来!”

子女端来“百岁饭”,交给师公(道公),师公(道公)在饭上洒一些“仙酒”后,转交给老人吃。这时,老人一面吃“百岁饭”,师公(道公)一面把大布袋里的“百姓米,千家粮”倒进新瓦缸里,盖好盖子,搬到老人床铺底下放好„„

“添粮补寿”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和老人的生日,子女们都从缸里拿一把“百姓米,千家粮”煮一碗“百岁饭”给老人吃,其他人是不能吃老人的“百姓米”的。

“添粮补寿”习俗,是原始宗教在生活中的缩影,从表面形式上看,不免掺杂一些迷信色彩,但也体现出民众尊老爱老的道德风尚,是来宾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多元而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谐相融的体现。这一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已不再被简单地曲解为愚昧的产物,它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种精神陈酿,只有用心灵去面对去感悟,才能在冥冥中体察出它所释放出来的正能量。

添粮补寿仪式场景

课后习题:1.“添粮补寿”传承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2.说说你怎样做一个尊老爱老的好少年? 资料袋:

“添粮补寿”习俗各地方有各地方的做法,下面让大家了解一下南宁三江口为老人祝寿的方法:

“添粮”之日,孝主(即尽孝的子女)在房屋的中堂设置一张祭桌,摆上三碗大米当做香炉,分别插上奉请诸神牌位及受“添粮”老人的奏文,祭桌的四个脚上绑四根去枝留顶的青竹竿,每根竹竿分别挂上谷穗和布匹。祭桌旁边备有一箩筐大米,孝主所杀的牲畜(主要是鸡鸭)煮熟后端上祭桌供奉。

师公(道公)宣布仪式开始后,孝主面对祭桌下跪,师公(道公)一边敲击小锣,一边念诵祷词。

在师公(道公)画符作法过程中,孝主分三次给祖先神位献酒献茶,当第三次献酒献茶结束后,受“添粮”的老人进入卧室坐在床沿上,双手拿一个红布袋。孝主手执布匹,把一头放在祭桌旁的装有大米的箩筐内,再把另一头放在老人的怀里。

当师公(道公)宣布给老人“添粮”时,到场参加仪式的孝男孝女,排好队按次序一次一人到祭桌旁下跪,双手接过师公(道公)从箩筐里盛上的一碗米后,再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钱币放在米碗里,顺着这块黑布走到老人面前,恭恭敬敬地把米和钱装进老人手拿的红布袋,并说一些祝老人健康长寿的祝词话语,然后退出卧室。

所有到场的人一一给老人添完粮后,师公(道公)切上几块已煮熟了的肉和一碗饭送到老人床前,做上一段法事后,由孝主给老人喂食,然后师公(道公)将一条事先准备好的红布带系在老人的腰上,再把祭桌的四根青竹竿放到老人的床头或蚊帐上,封灯,燃放鞭炮,仪式结束。

子孙们给老人添上的这些“粮”,日后由老人根据需要自行安排享用,不能送给第二者共享。四根青竹杆之所以不能去顶,寓喻着老人的生命没有终点,永远蓬勃向上,所挂的谷穗寓意着一年四季不断粮,快乐平安,无灾无难,健康长寿。

以前“做老寿”与现在给老人过生日方式大致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已出嫁的女儿、孙女要给老人准备寿衣、寿服、寿鞋等礼物,女婿、孙女婿还要给老人献上寿幛,上题“寿比南山”、“寿享遐龄”等祝寿用语。达官豪绅、文人雅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道德名节、功名事业十分看重,每到他们寿诞之时,亲友们都要为其送上一些赞颂文字,宣扬他们注重修养、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这类寿礼最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