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高攀等:云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误区及对策探究 27 DOI:10.13905/j.cnki.awjz.2015.11.011 云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误区及对策探究 付高攀,潘文 650500)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昆明【摘要】 云南地区传统民居在近几年地震中破坏十分严重,表现出较弱的抗震性能。文中通过对云南地 区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考察,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在对现有民居建筑误区逐一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民居建筑 改进建议,力求对提升民居抗震功能、防患于未然有所贡献。 【关键词】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 B 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限制,云南地区农村民居建筑形 式以土木结构房屋为主。因多数地区地震烈度为7度以上, 所以抗震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民居建筑尚无成型规范和 相关强制约束条文,建筑多以经验为主,设计与施工过程难 【文章编号】 1001—6864(2015)11—0027—03 1.2传统优良形式 柱底直接搁置于石质基础或嵌入基础的凹槽中,此称 为平摆浮搁。该结构形式为非锚固连接,类似现代消能减 隔震设计 。其优点及性能如下: (1)柱脚摩擦、转动滑移耗能。地震作用下,柱子与 基础产生相对位移,往复运动摩擦过程对地震能量进行耗 散,减小上部结构所受地震力。此外,该结构形式使结构自 免违背科学性,甚至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多次地震证明,地 震中出现严重损坏或是倒塌的房屋多与本身建筑施工质 量、使用材料及当地居民抗震意识有关。下文将从建筑基 础、土墙厚度、土墙与土柱连接、土坯砌筑方式以及房屋选 址和材料使用这五方面对云南民居建筑误区逐一进行分 析,并提出对策性思考。 1 建筑基础 振频率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结构在强震下的动力特性,达到 减震目的 J。 (2)体系隔震O柱脚滑移提供部分阻尼,减弱上部结 构有效加速度、相对速度、相对位移谱峰值,达到隔震目的。 1.3改进建议 1.1 民居基础的作用及建筑误区 建筑的基础在正常使用以及抵抗地震作用时都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传统民居中,柱础不仅有抬高柱子、增 为了保证一定的整体性,柱脚与基础的连接应能控制 木柱没有较大位移。如《木结构设计规范>>2005年版 指 出,当采用木柱时,木柱柱脚与基础应采用螺栓锚固。《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木结构房屋也指出 j,8、9度时,柱脚应 采用铁件或其他措施与基础锚固,柱础埋人地面以下的深 度不应小于200ram。结合农村民居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 加房屋高度的作用,还有保护柱脚和防止变形、开裂或腐朽 的功能。从多次地震震害中可以看出,农村民居房屋受地 震破坏往往会产生柱脚大位移,从而改变了结构的整体性, 甚至失去抗震能力,且修复困难。如图1所示…,为2007年 6月云南普洱6.4级地震中,柱子产生了大位移。所以部分 居民新建房屋开始采用以混凝土包裹柱的方式来约束其变 形,但是混凝土基础并未有足够埋置深度,且木柱内部与柱 基没有可靠连接,做法如图2所示。 利用预埋铁件对其进行拉结,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可 将木柱用螺栓与柱墩连接,或者用臼接进行处理,如图3 所示 。 2土墙厚度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碳排放量成为评价一个 地区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从城市空间方面研究减少碳排 放量尤为重要。文中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进行了 分析,并以哈尔滨为例,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 [2]Glaeser E L,Kahn M.The greenness of cities[EB/OL].[2010— 10—25].Rappaport Institute for Greater Bostort/Taubman Center orf State andLocal Govemment,2008. [3]Julian D.Marshal1.Energy—efficient urban form[J].American chemicalsociety,2008,(3):3133—3135. 以及明确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策略。但是目前对城市空 间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还在初步阶段,未来应该在城 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指标量化方面进一步研究。 [4]周嘉,等.基于土地利用的哈尔滨市2004~2012年碳排放强 度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5,(3):67—72. [5] 阮树斌.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N].哈尔 滨日报,2010.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15-07—30 [I]周潮,刘科伟,陈宗兴.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62—65. [作者简介]梅大伟(1990一),男,山东I临沂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付高攀等:云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误区及对策探究 29 (c) 图5土墙砌筑方式 5.1建筑误区 在广大农村地区,房屋的建设选址较为随意。部分居 民认为只要房屋建设足够合理,就能抵抗地震作用而不会 去考虑房屋选址的问题。多数房屋均未先实地考察再选 址,而是就近选择靠近农田或者原本已经损坏的老旧房屋。 从多次震害中看出,同次地震,震害较大的村落或者部分民 居选址明显存在严重的问题。此外,由于当地经济情况及 材料运输的难易程度,多地民居建设就地取材,并未对材料 进行质量验收,而是凭经验来取舍。导致使用上会出现一 些低劣材料,最终导致结构可能出现由于材料本身的缺陷 而引发的安全隐患。 5.2误区分析及建议 建筑物的选址对于结构整个抗震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中明确指出了建筑选址中场 地条件的要求 。如表1所示。给出了建筑选址时所要考 虑的地质、地形以及地貌。 表1 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地段类型 地质、地形、地貌 有利地段 喜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 硎煅 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滨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规范和标准也明确指出 ,场址选择应尽量选择对 建筑物有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设。 所以,对于民居房屋的选址,应避开陡坡、陡崖脚、滑 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此外还应避开河流 洪口、水库背侧等存在严重地质隐患的区域。应尽量选择 如半岩石类场地、岩石类场地、砂砾石层土等密实均匀的坚 硬土层或开阔平坦、平坦坡地等对抗震有利的场地。 6结语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研究的进步以及政府的高度 重视,云南民居抗震问题已在逐步解决。但纵观村镇房屋 的抗震问题,由于覆盖面积大、复杂因素多等原因,问题解 决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就目前来看,针对农村民居抗震 问题,应广泛普及抗震知识,强化抗震意识,扭转大众的民 居建筑认识误区。力求多方努力,共同提高民居房屋抗震 能力,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韩家军,张超,等.云南普洱6.4级地震房屋震害分析[J].工 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0(4):104—109. [2] 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 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43. [3] 赵鸿铁,张风亮,等.古建筑木结构的节后性能研究综述[J]. 建筑结构学报,2012,33(8):1—10. [4]GB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2005年版)[S]. [5]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6]李成煜.滇西木构架房屋的抗震[J].地震工程动态,1982, (4):12—15. [7]张超,吴从晓,等.云南普洱6.4级地震震害分析[J].防灾减 灾工程学报,2008,28(2):230—235. [8]谷军明,谬升,杨海名.云南地区穿斗木结构研究抗震研究 [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s1):211—216. [9]苏朝阳,熊学玉.木材耐久性研究[J].建设科技,2012,(3): 32—33. [10]葛学礼,朱立新,黄世敏.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实施 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1]JGJ116,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s]. [12]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13]JGJ125—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s]. [收稿日期]2015—07—17 [作者简介] 付高攀(1990一),男,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工程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