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 班级 日期
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总体上来讲课堂纪律比较好,大多数学生好奇心强,且思 维活
学 跃,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具备了初步 的科学探究生 能力,能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本班学 生发展明显有不均情 衡的现象。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 展态势良好;后进生思维况 有些局限,发言不太积极,表现欲望差。随着年级的升高, 课程难度的增加,学习态度不分 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因此科学素养 一般。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析 要特别重视这部分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培 养其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为新修订的教材,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 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教 材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题是“光与色彩”,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光源》《光的传播》《光 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 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第四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 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 次性。
第二单元,主题是“热传递”,本单元共设计四节课,分别是《热传导》 《热 对流》《热辐射》《物体的传热本领》。本单元四节课属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三 课分别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这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第四课是从整体上认识影 响热传递的因素以及三种传热方式在生产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第三单元,主题是“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本单元侧重认识地球的构造和地壳 变化原因,由《地球的表面》 《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内部》《地表雕刻师》四课组 成,按照从结果到原因、先现象后本质、由具体到宏观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观察描 述地形、认识地质灾
难延伸到理解导致地貌改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第四单元,主题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本单元由四课组成: 《云和雾》《露 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三课在内容上呈现并列的关系,分别从原理 层面对这些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解析。最后一课是综合学习认知,将这些天气 现象的形成与水的循环相结合。整个单元在结构上显现出分分总的关系。
第五单元,主题是“人体“司令部””,本单元由《刺激与反应》 《从刺激到 反应》《我们的大脑》《大脑的开发与利用》四课组成,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编排。 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围绕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展开, 揭示神经系统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第二个层次围绕作为人体“司令部” 的大脑展开。
本册专项学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通力合作, 才可能使一项工程圆满完成。第二部分从学生了解的救灾情境出发,将“定点投放 物资”的情境带入课堂,提出了 “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保护鸡蛋平稳降落”的 任务,通过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最终向同伴展 示交流。
教材分析 教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知道
学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目 标 2 .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现象事例。 3 .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及其特点,能运用热传递知识对生活、生产中传热现 象进行说明和解释。 4 .经历观察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的系列实验过程,归纳概括热传递规律。 5 .能使用科学语言描述地表陆地形态、地球内部圈层以及岩石成因。 6 .能较详细地说明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掌握 一些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7 .举例说明水、温度、风等自然力量会塑造地表形态。 8 .能够描述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9 .能够借助模型图来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懂 得大自然的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 10 .能通过体验,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大脑的轻重、模样和功 能。 11 .能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过程,知道 脑的组成、大脑的分工和怎样保护大脑。 12 .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满足需求的降落伞,并向同伴 展示父流。 能够明确工程任务,经历工程实践活动的过程,重点领会明确问题、前期研究、 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四个环节的基本方法。 1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发 生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太阳光中包含/、同颜色的光。 2 .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及其特点,归纳概括热传递规律,能运用热传递知识 对生教 活、生产中传热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 学 3 .了解地表陆地形态、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的成重 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掌『些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难 4 .能够描述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了解地球上水的 循环占 八过程。 5 .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认识大脑以及人的神经系统的特点,了解人 接受、、 刺激并做出反应的过程。 6 .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满足需求的降落伞,并向同伴展 示交流。 1.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空 闲时教 学 措 施 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 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 学,重视课本上的图回和实践操纵。 3、重视指导学生熟悉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缘由。 4 .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加强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 系。 5 .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单元 课题 课时 备注 1 2 3 3 4 5 5 6 6-7 7-8 8 9 10 10-11 11-12 12-13 13 14 14 15 15-16 16 17 17 18 18-19 19-20 20-21 专项学习 期末复习 第五单元 人体“司令部”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阶段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第二单元 热传递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1.光源 2.光的传播 3.光的反射 4.七色光 单元复习与检测 1 2 1 1 1 1 1 1 2 1 1 2 1 2 1 机动1课时 5.热传导 6.热对流 7.热辐射 8.物体的传热本领 单元复习与检测 机动1课时 9.地球的表面 10.火山和地震 11.地球的内部 12.地表雕刻师 单元复习与检测 阶段复习与检测 机动1课时 2 1 1 1 1 1 1 1 1 1 1 13.云和雾 14.露和霜 15.雨和雪 16.水滴的“旅行” 单元复习与检测 机动1课时 17.刺激与反应 18.从刺激到反应 19.我们的大脑 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单元复习与检测 像工程师那样…… 总复习 机动1课时 2 3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 2
1 . 红色的滤光纸可以让 ( ) 光通过。 A. 红 B. 绿 C. 蓝 2 . 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 A. 地表径流
( ) 。
B. 降水渗入 C. 海洋
( )
。
3 . 下列降水过程同时存在液体降水和固体降水的是 A. 冻雨 B. 雨夹雪
C. 冰雹
4 . 冬天,在同一环境里用手触摸木头、大理石和塑料,会感到大理石更冷,这是因为 ( ) 。
A. 大理石的温度低 B. 木头和塑料是热的良导体 C. 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
5 . 炒菜锅的手柄一般都是橡胶或木头做的,主要是为了 ( ) 。熊,网 A. 轻巧美观 B. 降低成本
C. 减慢热传导,防止烫手
6 . 人的起跑反应时间有快有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反应时间通常在 0.2~0.3 秒,那么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反应时间会是 ( )
。
A.1~2 秒 B.0.1~0.2 秒 C.0.5~1 秒
7 . 人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 ( ) A. 冰雹 B. 雨夹雪主
C. 冻雨太
8 . 下列方法中, ( ) 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 A. 多建高楼大厦,使用玻璃幕墙
B. 家里装修时,墙面尽量使用光滑的材料科 C. 剧场的墙面使用粗糙的材料 9 . 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 ( ) 。
A. 平面镜 B. 凹透镜 C. 凸透镜
10 . 下列现象是由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 。米 A. 日食 B. 水面倒影
C. 彩虹
11 . 地震是一种会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中不适合的是 A. 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 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 C. 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12 . 形成露时的气温 ( ) 。 A. 比形成霜时的要高
B. 比形成霜时的要低 C. 与形成霜时相同
13 . 下列选项中, ( ) 是因为热传递让物体温度升高的。 A. 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 晒太阳感到热
C. 将橡皮在桌子上快速滑动,与桌面接触处会发热
。
( )
。
14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
。
B. 在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C. 中国的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原
15 . 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
理中合理的是 ( )
。
A. 远古人类曾把贝壳带上高原 B. 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C. 贝壳原来生活在高山上,后来环境巨变,才退到水中生活 16 . 许多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 。 A. 板块碰撞
B. 火山爆发
C. 板块拉张
17 . 子萱制作了几个彩色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的是 ( )
。
A. 红、橙、黄、绿、蓝、靛、紫
B. 黄、绿、蓝
C. 红、绿、蓝
18 . 利用篝火取暖主要是利用了 ( ) 。
A. 热传导
B. 热对流
C. 热辐射
19 . 冬天用电暖器取暖,热空气 ( )
。
A. 向上运动 B. 向下运动 C. 无固定运动方向
20 . \" 猴子捞月 \"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水中的月亮是光源 B. 天上的月亮是光源 C. 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21 . 每年的 9 月 7 日或 8 日是 ( ) 节气。 A. 白露
B.
寒露 C. 霜降
22 . 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 ) 。
A. 洗澡时,玻璃上出现的小水珠 B. 煮饭时,打开锅盖冒出的雾气辑 C. 芳芳买的雪糕化了
23 . 关于降雨时,水物态变化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
A. 水蒸气 - 小水滴一聚集成云一直接降落
B. 水蒸气 -小冰晶一聚集成云一降落过程中融化成雨滴 C. 水蒸气 - 小水滴一凝固一聚集成云一直接降落 24 . 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不属于固态水的是 ( ) 。
A. 雨
B. 霜 C. 雪
25 . 冰雹多发生在 ( ) 。 A. 夏季 B. 秋季 C. 冬季
26 . 人们经常用 \" 眼疾手快 \" 形容一个人反应很快,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人 (A) 。 A. 反应时间短
B. 视力很好
C. 肌肉发达四
27 . 李奶奶患上了脑血栓,右边的身体瘫痪,这是因为她的 ( ) 发生了栓塞。
A. 左脑 B. 右脑 C. 小脑
28 . 观察右图,我们会感觉 a 、 b 两条直线不平行,这是一种 ( ) 现象。 A.直觉 B. 幻觉 C. 错觉
29 .在通常的地形图或地王仪上,蓝色表示 ()。 A.海洋 B. 陆地
C.
盆地
30 .大脑的表面凸凹不平,和()的表面相似。 A.核桃仁 B. 杏仁 C. 花生
31 .下列不属于科学家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途径的是 A.研究火山和地震 C.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
32 .小孔成像的现象是() 发现的。 A.孔子
()。
B. 研究地热和温泉
B. 老子 C. 墨子
33 .把木头杯盖换成() 杯盖,保温效果会更好。 A.陶瓷
B.
金属
C. 泡沫塑料
34 .下列选项中用来加快热传递的是 A.热水瓶的瓶胆 B.
()。
C. 冬天盖的棉被
电熨斗的金属底面
35 .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写字,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原理
B. 反射原理 C.
()。
折射原理
36 .以下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A.汽车反光镜
B. 平面镜 C. 放大镜
()。 C.
铜的价格低廉
37 .笔记本电脑常常用铜条来辅助散热,这是因为 A.铜的导热性能很好
B.
铜是热的不良导体
38 .页岩变质会形成()。 A.玄武岩 B. 板岩 C. 砂岩 39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霜是固体,雾是液体
B.夏天打开冰箱门,冰箱门周围出现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C.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再凝固形成的 40 .水在加热时,变热的水会在水壶里 ()。落8 A.上升 B. 下降 C. 不动
41 .手影的现象是利用了 () 原理。 A.光的折射 B.
光的反射
C. 光的直线传播
42 .在地球内部,越往深处()。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43 .小李通过实验认为:流水能改变岩石的模样。下列最能支持他的证据的是 A.岩石加热后放入水中会裂开 B.经常有水的岩石上面会长出青苔
C.岩石放进装有水的瓶中摇晃,会有细碎的颗粒出现 44 .在太行山一带的山脉中发现卵石和海生螺蚌的化石, A.湖泊 B. 平原 C. 海洋
45 .烧开水时,壶壁与水之间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 A.热传导 B. 热对流 C. 热辐射
从而推断出这个地带在很早以前是
()。
()
()。
4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向地球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热对流咸 B.液体和气体只能依靠热对流来传递热量 C.金属材料一般都是热的良导体 47 .露经常在()形成。 A.傍晚或夜间
B. 中午 C. 下午
()。
48 .以下装置,能起到潜望镜的作用并且效果最理想的是
49 .下面的情况中,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A.黑夜打开手电筒,看到光柱 B.看到阳光从树叶的缝隙直射进树林 C.利用太阳灶烧开水
50 .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条件相同的是 A.霜和雪 B. 云和霜 C. 露和霜
51 . 一般情况下,金属传导热的本领比木头 () A.差 B. 强 C. 一样 52 .潜水艇里的潜望镜是利用 A.光的折射原理
B.
() 工作的。
()。
()。
光传播速度快的原理 C. 光的反射原理
53 .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会觉得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B.
棉被能产生热量左式阳
()
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中亚 ()
54 .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A.这些材料能生热
B.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C.这些材料完全不传热
55 .小明简要画出冷水和冰水的热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56 .如右图,地震经常发生在 () 处。
A.甲 B. 乙 C. 丙
57 .在我国东部,地形以() 为主。 A.平原 B. 丘陵 C. 高原
58 .地震时,() 最有可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A.躲在卫生间
B.
站在空旷处
C. 躲在桌子下
59 .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突主货重量燃雾姗雕小决 A.地壳的运动
B.
地下的温度太高
C. 人类的活动
的方式传递了热量。
60 .人站在阳光下会感到热,是因为太阳利用 () A.热辐射 B. 热传导 C. 热对流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 2
1. . A 2. B 3. B 4. C 5. C 6. B 7. C 8. C 9. A
10. A 11. C 12 A 13 B 14 C 15 B 16 A 17 B 18 C 19 A 20 C 21 A 22 C 23 C 24 A 25 A 26 A 27 A 28 C 29 A 30 A 31 C 32 C 33 C 34 B 35 B 36 C 37 A 38 B 39 C 40 A 41 C 42 A 43 C 44 C 45 A
46 C 47 A 48 A 49 C 50 A 51 B 52 C 53 A 54 B
55 A 解析:热量由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56 A 57 A 58 B 59 A 60 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