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小学 田涛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篙”、“棹”,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2)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3)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或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诗句意境。 (2)通过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让我们共同看看这两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出示课题——舟过安仁)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舟过安仁》,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篙”、“棹”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师适时点拨。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小伙伴合作学习。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抓场景,解诗意
(1)引导: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诗人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述说)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师: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指导朗读)
(3)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师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4、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4、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全班齐读古诗(配乐)。 6、练习熟读成诵。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出示课件),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结合起来,你能见
2
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他的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2、展开想象,将诗中情景画出来,或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