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报告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XX年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报告

结合林业局的实际情况,为全面掌握生态功能区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分布和危害的基本情况,丰富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及标本室,林业局18年认真部署,做好了普查前的准备工作,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经全体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局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现已全部结束,现将此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完成情况技术报告如下: 一、森林资源概况 (一)、地势地貌

林业局所属施业区为中、低山丘陵地形。东部和东北部较高,西部和西南部较低,最高点海拔1425米,最低点海拔509米,平均海拔不足1000米,坡度平缓,15°以下的平缓坡占70%,16°—25°斜坡占27%,26°—40°陡坡占3%。东部和东北部山系较为发达,峰高谷狭,相对高度大,坡度在20°—40°左右。山间森林茂密,植物繁茂,区内大河流发源于此。沿激流河一带,地势较为平缓,有一定数量的孤立荒山,山势低矮浑圆,植被稀疏,山间平坦开阔,草类繁茂。 地貌单元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三种类型。 1、山地

属伊勒呼里山的支脉,山脉呈东南走向,集中于施业区东部、东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呈条带状分布,在中部、南部呈零星状分布。中山区域重峦叠嶂,地势起伏大,中山山体岩性主要由酸性岩组成。自然植被以落叶松为主。林下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中山坡度22°—40°,海拔1000米以上。低山坡度15°—22°,海拔520—1000米,分布广泛,面积大。山体岩性以酸性岩为主,其次为基性岩,还有少量的砂砾岩。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土壤为暗棕壤和针叶林土。 2、丘陵

丘陵受剥蚀、夷平作用,没有明显山脊,山背平缓,多成外形和缓、大体等高的丘陵或漫岗地形。相对高差小,坡度平缓。植被为次生阔叶林和灌木丛杂草。土壤为暗棕壤和黑土。 3、河谷平原

河谷平原是指施业区内大小河流冲积所形成的河谷平地,包括河谷间的平地、洼地的河漫滩地等。其突出特点是河谷宽平、河槽窄小,地形变化复杂。植被是以

1 / 16

小叶樟为主的草甸植被和以苔草为主的沼泽植被。土壤主要为草甸土和沼泽土。 (二)、气候特点

本局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处在寒温带半湿润林区,具有明显的寒温森林气候型。年平均气温-5.8℃,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52℃,年平均积温大于等于10℃为1400小时,早霜期始于九月中旬,晚霜止于六月初,无霜期80天,生长期约100天,年平均降水量347m,多集中在6—9月份。年测雷暴数约30次。最大风速为每秒15.7米,年平均风速为每秒1.8—2.9米,较大风期始于四月份,至六月份开始减弱。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16.8℃。

由于受西伯利亚高压冷气团的影响,气候特点是温度低,湿度大,降水多,蒸发量小,无霜期短,积雪期长,河网发育,地表径流丰沛。冬季漫长而寒冷,多冰雾及寒潮降温天气;夏季短暂而温热,气温年、日较差大,月际变化显著,光、热、水、风的季节变化明显;初春升温快,秋末降温急,常有霜冻,春温高于秋温;春、秋两季干燥、风大;夏季降水集中,湿润凉爽;积温不足,昼夜温差大,时有冻害和水害发生。 (三)、森林演替

本区域主要植被多由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植物所构成。施业区内气候寒冷,降水较多。寒冷的气候、湿润的土壤和岛状永冻层的存在,致使阔叶树的生长受到限制,而耐寒的阳性树种兴安落叶松成为本区域内的优势植被——寒温型地段性针叶林带。此外,还有白桦、樟子松、山杨、甜杨、朝鲜柳等,少量分布有黑桦、岳桦、丛桦等树种,其下为杜鹃、越桔等灌木。草本主要是苔属植物。施业区内植被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体的森林植被。兴安落叶松林属于明亮落叶松林,是欧亚针叶林及中西伯利亚东部特有的群系。兴安落叶松林是西伯利亚泰加林沿着山地向南延伸分布的主体部分。由于纬度、地形的变化、海拔的升降,致使森林植被呈地域性分布。地带性分布差异不明显,主要以兴安落叶松林构成植被主体,但在一定地域内,其垂直分布、水平分布呈现规律性。兴安落叶松林分布最广,从海拔520米——1290米之间都有分布,其次与白桦、山杨、柳树组成针阔混交林,也有少量的樟子松混交林。白桦多为混交林,一般分布在山的阴坡和半阴坡,谷地有少量分布。樟子松林在本区呈块状分布,一般在山坡中上部的干旱阳坡,多组成纯林或与落叶松、白桦组成混交林。山杨林一般分布在

2 / 16

山的阳坡和半阳坡上部位,常与白桦混交,呈群团状分布。偃松灌丛在海拔950米以上呈群状分布。

兴安落叶松面积占满局有林地面积的72.2%,是本地区最主要的优势植被类型。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沟谷一带,可分为低山丘陵草甸草原、中低山林缘草甸和河漫滩沼泽化草甸。

在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下,由于立地条件不同,森林植被的分布状况各有差异。植被的垂直分布为,偃松→杜鹃林→草类林→杜香林→苔藓林→丛桦林→沿岸林。 海拔10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为偃松灌木及兴安落叶松针叶林带,地带内风冷湿润为主要特色。植被主要有偃松、杜鹃、越桔、杜香、莎草及禾本科杂草、苔藓等。在高地林场,海拔800米即出现偃松。

海拔650—1000米,为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带,在向阳地带混生少量的樟子松,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白桦、山杨等阔叶树占有一定比重。植被主要有杜鹃、赤杨、绣线菊、刺玫果、悬钩子、杜香、越桔、地榆、红花鹿蹄草、铃兰、舞鹤草、山野豌豆等。海拔650米以下,为草本植物组成的草甸草原及灌木带。草本植物主要有苔草、红花鹿蹄草、大叶樟等,多数地面覆盖有苔藓层。河流沿岸分布有白桦、甜杨、朝鲜柳及落叶松纯林。其间尚有丛桦、赤杨、红瑞木、稠李等。

(四)、资源现状

施业区森林活立木总蓄积是32568189立方米。

1、按林种分:用材林活立木蓄积量14193963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43.5%;防护林蓄积量11772557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36.2%;特用林蓄积量6601669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20.3%。

2、按龄组分:幼龄林蓄积877624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2.7%;中龄林蓄积12932673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40%;近熟林蓄积8162658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25%;成熟林蓄积7644733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23.5%;过熟林蓄积是1053366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疏林蓄积51245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0.2%,散生木蓄积1845890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5.9%。

3、按优势树种分:落叶松蓄积量是22605762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69.5%;

3 / 16

樟子松蓄积量1094304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3.4%;白桦蓄积量8074570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24.7%;山杨蓄积量622827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9%;杨树蓄积量94931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0.3%;柳树蓄积量49884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0.1%;其他树种蓄积量是25921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0.1%。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1、幼、中龄林生长量为390210立方米,占林分总生长量的59%;成过熟林生长量为104399立方米,占林分总生长量的15.8%,后备资源雄厚但成过熟林损耗严重。

2、针阔比重合理,龄组分布均匀,针阔比为7:3,森林组成比较合理。 3、处林区北部,具有较好的天然更新条件,林冠下及采伐迹地天然更新良好,幼林面积、蓄积增长较快。 (五)、林业有害生物历史状况

满归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在10万亩左右。

1、主要虫害有落叶松鞘蛾、落叶松球蚜、落叶树粉蝶、落叶松八齿小蠹、云杉大墨天牛、云杉小墨天牛等。

2、主要病害种类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松针红斑病、桦树黑斑病、落叶松癌肿病等,其中以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松针红斑病为主要病害之一。

3、主要鼠害种类主要有棕背平、沼泽田鼠为主。鼠类迁移性较大,活动范围广、专门取食樟子松、落叶松等树木的根部、未成林幼树的根茎、顶芽及侧枝处及地径处,呈环状剥皮,破坏性极大。在大雪封山的季节,落叶松幼树、樟子松、柳树等树种,便成为鼠类啃食的目标。被危害过的林木,次年大多会死亡。 二、普查范围与对象 1、普查范围

满归林业局辖区内的防护林、用材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四旁绿化树种等苗圃、贮木场、木材加工厂进行全面调查。 2、普查对象

可对林木、种苗等林业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所有病源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兔、螨类等都列入普查范筹。

4 / 16

普查对象包括:

(1)国家林业局18年第4号公告公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以及国家林业局18年第6号公告新增列的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松树蜂。

(2)18年以来全国有发生、危害记录的506种其它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以及各省(区、市)发生统计起点以上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18年以来从国(境)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新纪录种类。 (4)除上述外,可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天敌资源调查。 三、普查技术方法

本次普查以地面调查、诱虫灯和引诱剂调查等传统、科学实用的普查方法为主,以现代先进技术如“3S”技术为辅。 1、踏查

在林业有害生物活动期间,以林场为单位,通过踏查确定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以及分布范围和面积。踏查要涵盖普查范围的所有类型,根据不同的林分、地形地貌等情况设立踏查点,踏查点要进行GPS定位,踏查发现有林业有害生物分布的,依据踏查点类型或有害生物特点分别设置标准地调查、定向调查或场所调查等方式进行详查。 2、踏查时间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踏查选择在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盛期或症状显露期进行。 3、踏查路线

踏查前有目的咨询林场的技术员、护林员,查阅当地的森防部门的有害生物发生档案,了解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应根据每个林场的主要森林类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的地形、地貌进行选择,设计好踏查点,每条踏查路线要包含多个踏查点,可根据如防火通道、铁路、公路、冬简公路、林班线等设计踏查路线,踏查时,重点考虑铁路、公路、防火公路沿线,对受人为干扰严重,生物多样性差,生态环境简单的林地和受突发性灾害干扰后的如火灾、洪水发生地的林地,林业有害生物频发的林地进行重点踏查。

踏查以踏查点为基本单位,在每个踏查点发现的全部有害生物填入附表1。

5 / 16

4、标准地调查

在地面人工踏查的基础上,发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应设立代表性的标准地或样方进行调查,人工林标准地面积为3亩,代表1000—2000亩;天然林面积为3-5亩,代表面积为5000亩;种苗繁育基地(局属中心苗圃)标准地面积不少于栽培面积的5%。同一类型的标准地尽可能的设三次以上的重复调查。发现有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要按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总则》(GB/T23617-2009)进行调查。每个标准地的调查结果填入附表3。 4.1林木病害调查

(1)叶部、枝梢、果实病害调查

每1000-3000亩设1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100株,每块标准地随机调查30株以上。以枝梢、叶片、果实为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枝梢、叶片、果实,统计感病率。 (2)干(根)部病害调查

每1000-2000亩设1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100株,每块标准地随机调查30株以上,对树木死亡或生长不良而地上部分又没有明显症状的,应挖开根部进行调查。在标准地内,通常以植株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健康、感病和死亡的植株数量,计算感病率。

林木病害的发生程度通常以百分率表示。对于植株感病轻重差异较大的,用感病指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Σ(病级株数X该级代表值)

感病指数=---------------------------×100 总株数X最高一级代表值 4.2林木害虫调查 (1)食叶、枝梢害虫调查

每1000-3000亩设1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100株,在每块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30株以上,统计每株树上害虫数量,或目测叶部害虫危害树冠、枝梢的严重程度。 (2)蛀干害虫调查

每1000-2000亩设1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100株,在

6 / 16

每块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30株以上,统计每株树上害虫数量,或目测蛀干害虫危害树木的严重程度。 (3)种实害虫调查

主要在种子园、母树林和其它采种林分进行。通常750亩以下设1块标准地,750亩以上每增加150亩增设一块。标准地面积为1亩,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10株以上,每样株在树冠上、中、下不同部位采种实10-100个,解剖调查被害率。 (4)地下害虫调查

地下害虫调查采用挖土坑法。同一类型林地设一块标准地,通常每3亩设1个,每块标准地土坑总数不超过10个。土坑大小一般为1米X1米(或0.5米X0.5米),深度到无害虫为止。土坑应分布均匀,设在已发生危害的局属中心苗圃或新造林地的被害地段上。 4.3林业有害植物调查

每1000-2000亩设1块标准地,面积为3亩,对侵占林地的种类,计算侵占林地的面积和比例,对于一些藤本攀援有害植物,调查林木的受害情况。 4.4林业鼠(兔)害调查 (1)鼠(兔)密度调查

地下类。对于地下类害鼠调查,一般采用土丘系数法或切洞堵洞法调查,具体参见《森林害鼠(属兔)监测预报办法(试行)》(造防函【2002】13号)的有关规定。

地上类。鼠平鼠、田鼠、姬鼠和鼠兔等:一般采用环形鼠夹或中号板夹,以百夹日调查法进行鼠密度调查。调查时,在每块标准地内将100个鼠夹按5X20米间行距的平行线,或按Z字形、棋盘式等形式布设,鼠夹布设后间隔24小时进行调查。用空夹将已捕获鼠的鼠夹替换,72小时后将鼠夹全部收回,计算捕获率。 害兔类:种群密度调查采用目测法(样带法)或丝套法进行,调查时间选在深秋(落雪后)进行,具体办法参见《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沙棘木蠹蛾防治等3项技术防范的通知》(林造发【2006】38号)中“林业兔害防治技术方案(试行)”的有关规定。 4.5诱虫灯调查

诱虫灯调查可以用来确定优势种类,诱虫灯布设应距林缘50米以上,间行距为

7 / 16

50-100米,开灯时间应在每晚黄昏时分开灯,至次日清晨关灯,诱捕时段应在害虫的羽化始见期-末期,每日清晨关灯时收集诱虫袋内的害虫,统计诱虫量,鉴定害虫种类并制作标本。3.3.2引诱剂调查

引诱剂调查可以作为鉴定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是否传入的主要调查手段,对于引诱剂敏感的林业害虫,可采用引诱剂调查。根据引诱剂引诱害虫的有效距离在林间挂放诱捕器(诱捕剂),并在引诱剂的有效期内进行诱捕害虫数量调查。 诱捕器布设应距林缘50米以上,间行距为50米,诱捕时段应在害虫的羽化始见期-末期,2-3日后收集诱虫袋内的害虫,统计诱虫量,鉴定害虫种类并制作标本。 4.6场所调查

适用于危害种实、果品、花卉、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的有害生物调查。每月定期对局属中心苗圃、XX木制品厂、供电所、农贸市场等场所进行有害生物调查。

4.7木材有害生物调查

采用随机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抽取样木对木材及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贮木场、XX木制品厂等)进行调查。数量在50立方米以上的木材(含原木、椽材、板材、方材、木质包装材等),抽取数量不少于木材总数的5‰。数量在50立方米以下的抽取数量不少于木材总量的1%。总量不足5立方米的应全部调查。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全部调查。 4.8种实、果品、花卉有害生物调查

对于种实、果品、花卉的生产经营场所(局属中心苗圃、农贸市场等),采取随机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抽取样品,抽样数量为货物总量的0.5%-5%。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全部调查。 5、标本采集和影像拍摄 5.1标本采集

本次普查注重采集各类成套的林业有害生物生活史标本,在普查过程中各林场要把标本的采集工作做为重要内容,对采集的标本要进行分类,同时做好采集记录,同时进行登记。标本标签编号原则如下:

(1)采集标本记录由采集人填写,同时写上编号、采集时间、地点、寄主植物、

8 / 16

采集人姓名,放入存放容器,将标签系上。

(2)标本编号为13位数,前六位是所在省、市、县的行政编码(即身份证前六位),第7-9位为采集地点所在乡镇行政区(林业局)代码,第10-11位采集人的编号,最后2位数是标本的流水编号。 (3)调查地点填到林业小班。

植物名称要求填写该植物的通用中文名。

(4)同一采集时间、地点、寄主植物、采集人姓名,采集同同一种有害生物,不论多少,为同一编号。 5.2影像拍摄

影像资料采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拍摄。数码相机具备微距功能,照片统一采用JPG格式,像素在1000万以上;数码影像统一采用PAL制式。

各林场在普查中应重点拍摄林业有害生物的有关生物学(如虫害要求拍摄卵、蛹、幼虫、和雌成虫、雄成虫等主要鉴定特征)以及危害状影像,影像作品要特征突出、图像清晰、色彩正确、景别别致。同时注明拍摄人、寄主植物、拍摄时间和拍摄地点(统计到林场级)。

每次调查结束后应及时保存影像,并对影像进行命名,命名格式为:“有害生物名称(虫害要求注明虫态)-寄主植物-采集省县乡-年月日-拍摄人”。示例:例如18年9月1日在内蒙古满归林业局林场采集的落叶松毛虫,编号为:落叶松毛虫(幼虫)-落叶松-林业局。 6、内业整理 6.1标本鉴定

标本鉴定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于野外采集的标本,根据形态特征或利用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对于尚不具备明显特征的幼虫、蛹或病原微生物等,可通过饲养或实验室培养获得鉴定特征后进行鉴定。

各林场对无法确定的有害生物种类或者寄主植物种类,应及时送至林业局森防站进行鉴定,林业局森防站不能鉴定的有害生物种类,可送至林管局森防站进行鉴定。

6.2标本和影像整理

对野外采集的标本应及时制作成标本,由林业局森防站统一保存。对野外拍摄的

9 / 16

影像资料按有害生物种类单独建立文件夹(若为虫害,文件夹内再区分雌成虫、雄成虫、幼虫、蛹、卵、危害状等文件进行归类),并及时送至林业局森防站保存。对于此次普查有要求的有害生物种类,同号标本一式三份;对于其它有害生物种类,同号标本一式两份。所有影像资料一式三份。 7普查材料报送 7.1报送方式

普查材料报送实行逐级上报的方式,各林场统计汇总本林场生态功能区内的普查数据,并及时上报至林业局森防站,林业局森防站统计汇总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内的普查数据,并及时上报至林管局森防站。 7.2报送内容

(1)标本、影像资料。

(2)各林场负责报送踏查记录表附表 林业局森防站负责报送汇总表。

(3)林业局森防站负责报送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工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普查的组织形式、保障措施、主要做法、问题和建议等;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各地的森林资源概况(使用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普查范围与对象、普查技术方法(新技术应用特点)、普查结果以及重要发现,对重要的普查种类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四、普查成果及重要发现

此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基本结束,在18年4月末—18年7月末,踏查组按照86条踏查路线,对林业局生态功能区进行外业调查,截止当前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面积为689.26万亩,设立普查点950个。普查范围:7个林场、贮木场1个、木材加工点2个、中心苗圃1个,累计踏查点950个,设立标准地260块,踏查里程980公里,踏查面积689.26万亩。

拍摄普查生物学、形态学及危害状等影像图片2520张,录像15条。

通过此次普查,能够全面掌握业局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基本情况,普查林业有害生物291种(包括针插:178种1890件;浸泡:22种120件;鼠害:2种20件;植物、病害及被害状:94种262件;未鉴定113种280件,详见普查名录四)。制作林业有害生活史标本12套5种(详见普查名录三),上交管局森防站12套

10 / 16

种6种。

常发(本土)生林业有害生物37种(详见普查名录二),其中: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6种,其他林业有害生物31种。 (一)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主要常发生林业有害生物37种,其中:发生重要危害9种(详见普查名录一),包括:落叶松八齿小蠹、松针红斑病、白桦黑斑病、落叶松早落病、棕背平、沼泽田鼠等,危害情况具体如下: 1、病害

(1)落叶松落叶病Mycosphaerellalarici-leptolepisItoetal.

植物:兴安落叶松LarixdahuricaTurcz。危害部位:叶部。调查面积为220.25万亩、代表面积21.8万亩、发生面积为2.3万亩,轻度发生1.2万亩,中度发生0.6万亩,重度发生0.5万亩。

趋势分析:该病是叶松重要病害之一,感病提前一个月落叶,造成损失较大,主要发生在落叶松中幼林,在病害孢子盛期来临之前采用百菌清烟剂进行防治,发生略呈上升趋势。

(2)松针红斑病DothistromapiniHulbary发生地点:5个林场。寄主植物:樟子松Pinussylvestris。危害部位:叶部。调查面积为17.9646万亩、代表面积15.2万亩,发生面积为2.8万亩:轻度发生0.7万亩,中度发生0.9万亩、重度发生1.2万亩。

趋势分析:樟子松是我地区珍贵的树种之一,近几年发生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力度,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 (3)偃松病害Pinuspumila(Pall.)Regel

寄主植物:偃松Pinuspumila。危害部位:叶部。调查面积为59万亩、代表面积22.5万亩、发生面积为2.8万亩:轻度发生0.7万亩,中度发生0.9万,重度发生1.2万亩。

趋势分析:近几年监测偃松病害呈下降趋势,应及时监测,防止该病害再度大面积发生。

(4)桦树黑斑病(白桦黑斑病)Marssoninabrunnea(Ell.etEv.)Magn. 发生地点:4个林场。寄主植物:桦树BetulaplatyllaSuKs。危害部位:叶部。

11 / 16

调查面积为183.87万亩、代表面积20.9万亩、发生面积为3.43万亩:轻度发生0.92万亩,中度发生1.2万亩,重度发生1.31万亩。

趋势分析:桦树黑斑病主要危害中幼林白桦树木叶部,通过最近几年的科学防控,呈下降趋势,应及时加强监测预警。

(5)落叶松癌肿病Lachnallulawillkommiichartdennis

发生现状:此病发生在落叶松母树林边缘发病较重,天然幼龄林也有发生,枝部发病后向外流脂,周围组织粗肿,随着病情发展,枝干受害后上部死亡。

趋势分析:落叶松癌肿病严重地影响人工林木生长,染病后至使枝部死亡,应及时防治,控制其病情扩大。 2、虫害

(1)、白桦尺蠖Phigaliadiakonovimoltrecht

发生现状:发生在白马林场北岸林场白桦林,危害期啃食白桦叶片,发生程度较轻,发生面积0.07万亩。

趋势分析:此虫虫口密度较低,对林木没构成危害,应做好监测工作。 (2)、落叶松球蚜Adelgeslaricisvall

发生现状:分布于我局白马林场、河西林场落叶松林,危害落叶松针叶,危害面积0.12万亩危害程度较轻。

趋势分析:落叶松球蚜分布面积较集中,应注意调查其生活史,掌握发生规律,加强监测力度。

(3)、叶松小卷蛾:Ptycholomoidesaeriferanusherrich-schäffer 发生现状:分布在我局的各林场,主要危害落叶松林针叶。 趋势分析:测报时发现成虫。未造成危害,注意监测。 (4)、缟裳夜蛾:Catocalafraxinilinnaeus

发生现状:各林场都有发生,主要危害阔叶树种,发生面积在5.6万亩左右。 趋势分析:这是本土害虫,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加大监测力度。 (5)、杨二尾舟蛾:Ceruramencianamoore

局附近的杨树上有发生,但面积不大没构成威胁,应加强监测。 (6)、杨目天蛾:SmerithuscaecusMénétriés

现状分析:各林场都有分布,但未够成威胁,加强观测。

12 / 16

(7)、碟青尺蛾:HipparchuspapilionariaLih-naeus

发生现状:主要分布在2个林场,属轻度发生,发生面积:7.3亩左右,主要危害白桦树种。

趋势分析:属本土害虫,加大监测力度。 (8)、桦尺蛾:Bistonbetularialinnaeus

发生现状:分布在幼龄白桦叶片上,各林场零星分布属轻度发生,未构成威胁。 趋势分析:有上升趋势,加大监测力度。

(9)、云杉大墨天牛Monochamusurussovi(Fischer)

发生现状:近几年来,随着森林火灾的发生,林木受灾或生长势弱后,易受云杉大墨天牛的侵害.主要分布在火烧迹地的林木和贮木场原木上.面积4.4万亩。 趋势分析:云杉大墨天牛有逐年发生严重的趋势,严重地影响木材外销,应引起注意,及时除虫处理。

(10)、松针毒蛾Lymantriamonacha

发生现状:分布于白马林场,危害兴安落叶松树种,面积1400亩。 趋势分析:现分布面积较小,危害较轻,应注意观测。 (11)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

寄主植物:兴安落叶松LarixdahuricaTurcz。危害部位:叶部。调查面积为11.69万亩、代表面积1.02万亩、发生面积为0.01万亩:轻度发生0.01万亩。 趋势分析:落叶松毛虫在我地区发生比较轻,发生较平稳。 (12)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obducta(Meyrick)

寄主植物:兴安落叶松LarixdahuricaTurcz。危害部位:叶部。调查面积为45.2万亩、代表面积1.5万亩、发生面积为0.2万亩,均为轻度发生。 趋势分析:普查发现落叶松鞘蛾相对发生略呈上升趋势。 (13)落叶松八齿小蠹lpssubelongatusMotschulsky

寄主植物:兴安落叶松LarixdahuricaTurcz;危害部位:干部;调查面积为131.7万亩、代表面积26.5万亩、发生面积为1.25万亩,轻度发生0.3万亩、中度发生0.4万亩、重度发生0.55万亩。

趋势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地区火烧迹地的频死木、贮木场原木等,发生略呈上升趋势,及时采取清除虫害木、悬挂信息素诱捕器进行科学监

13 / 16

测和防控,使之达到预期效果。

(14)落叶松球蚜AdelgeslaricisVallot

兴安落叶松LarixdahuricaTurcz;云杉Piceaaspceaasperata;危害部位:叶部、枝部。调查面积为2.26万亩、代表面积0.3万亩、发生面积为0.02万亩,均为轻度发生。

趋势分析:落叶松球蚜分布面积较集中,在我地区主要分布在幼苗、幼树,发生呈上升趋势,时刻加强监测力度。

(15)稠李巢蛾Yponomeutaevonymallus(Linnaeus)

寄主植物:稠李树PrunuspadusL。危害部位:叶部。发生情况:调查面积为7.4万亩、代表面积1.2万亩、发生面积为0.22万亩,轻度发生0.06万亩、中度发生0.12、重度发生0.04。

趋势分析:稠李巢蛾发生比较严重,发生趋势略呈下降趋势,需提高监测力度。 (16)桦尺蠖Bistonbetularia

白桦RhododendronsimsiiPlanch,杜鹃RhododendronsimsiiPlanch;危害部位:叶部。调查面积为12.7万亩、代表面积6.7万亩、发生面积为0.5万亩,轻度发生0.2,中度发生0.2万亩,重度发生0.1万亩。

趋势分析:桦尺蠖近几年在景区达尔滨湖林场发生严重,主要寄主白桦及杜鹃,引起重视,发生呈上升趋势。 3、鼠害

(1)棕背平CierhrionomysvufocanusUndevall

兴安落叶松LarixdahuricaTurcz;樟子松Pinussylvestris;。危害部位:枝干部、根部。调查面积为96.2万亩、代表面积12.5万亩,发生面积为1.8万亩,轻度发生0.9万亩,中度发生0.4万亩,重度发生0.5万亩。

趋势分析:随着每年造林及四旁绿化面积的不断增加,给森林鼠害的猖獗发生提供了有力条件,必须加强鼠害防治力度。

经普查汇总统计,调查面积累计达689.26万亩,代表面积93.22万亩,林业局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15.5万亩,其:轻度发生5.4万亩,中度发生面积为4.57万亩,重度发生面积为5.5万亩,成灾面积为11.96万亩,(详见汇总附表7)。

14 / 16

(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局国)(境)外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普查情况 业局没发现国(境)外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发生。 (三)普查危害木材的林业有害生物情况

经过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贮木场、木材加工厂进行普查,木材发现危害、分布范围、发现时间、传入途径的林业有害生物有:落叶松八齿小蠹、云杉小墨天牛、云杉大墨天牛。除落叶松八齿小蠹在火烧迹地发生外,其他两种没有造成危害(详见附表8)。

(四)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局)外省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情况 经过普查,生态功能区内没有外省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五)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情况

根据普查要求,对全国检疫对象在林业局分布、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详细普查,没有发现全国检疫对象。 (六)普查工作重要发现

此次普查针对林业局受益匪浅,由于很多原因,普查是第一次真正开展,没有一切资料可查询和参考,摸索着进行,虽然很难,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1、了解和掌握新发生及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通过这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对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发展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详实的掌握了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和分布范围,对今后科学防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提供了有力保障。 2、充实数据及标本种类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库及数据库,为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3、提高业务水平

此次普查不同程度提高了兼专职森防人员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森防技术骨干力量,为森防各项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加大宣传报道

普查工作的大力宣传和报道,大大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及社会地位。

五、普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5 / 16

(一)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普查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此次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资金的保证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开展,如购置必要的普查工具、设备、仪器等,保证普查人员外业补助,材料费等等,满归林业局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52余万元,克服种种困难保障了普查工作的开展,势必影响了普查的质量和速度。 2、普查时间紧任务重

由于普查面积大,时间紧任务重,普查人员工作任务相对较重,难免存在疏漏之处,同时由于时间短,导致有些林业有害生物生活史标本各虫态标本采集不全,影响普查工作的进度。 3、普查人员业务水平低

普查人员由于大多是兼职人员,对森防工作尤其是此次普查工作,了解掌握的不是很全面,在普查工作中,形成边学边做的现象发生,只是采集一些昆虫标本,不能森入进入普查具体工作之中。 (二)针对此次普查工作提出相应对策

1、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工作

满归林业局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全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虽然监测调查业务有所通过,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员素质提高专业素质,为下一次普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强化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通过此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开展,根据普查汇总,使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的、外来的、常发生等都有了基本了解和掌握,同时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知识业务学习,防控好外来新的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局,保障林业局森林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

16 /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