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简述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青年人重在养肝,勿使其热。肝无热象,则阴虚不生;肝无热象,则病不传脾,湿亦少。
1、春季不宜过劳,以免耗散过度,饮食不宜过油腻肥厚,以免肝中瘀热。所谓勿生发太过。
2、夏季勿贪晚不眠,勿贪凉,暴饮暴食,以免伐肝气之阴,成疲劳之势。所谓勿长之太急。
3、秋季勿持己气血强,虽寒气起衣尚薄,食补不可过,以免肺气伤,肝热伤肺,脾之运化失调而及肝。
4、冬季宜潜阳养阴,使春之生发有所备,勿耗散太过。
二、中年人重在养阴,“人过四十,阴气自半”。阴气得存,津液不失,肝热不生,脾则不湿。
1、春季勿急躁,勿食辛辣,以免伤阴而阴虚生内热,继而脾虚或肝热。
2、夏季勿贪凉,勿多饮,以免阳盛伤阴。
3、秋季勿进补太过,以免湿热内生,浸淫及脾,或化为肝热。
4、冬季暖不宜过,使阳气得存,阴气不伤。
扩展资料:
四季养生的具体方法:
立春后的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比如香菜、花生、韭菜、虾仁、山药、春笋、豌豆苗等。少吃酸性的食物,因为酸味入肝,会收敛肝气,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春天换装要谨慎,不可骤减。立春时穿衣原则是“下厚上薄”,这既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畅达的特点,同时应和了老话“春捂”的原理。
选择温补食物要同时兼顾既能补阳又不会伤阴的原则。平时可多食用热性较平和的桂圆、大枣、红糖、小米、山药、茯苓、莲子、薏仁等。饮食上则不要吃过多寒凉的食物,若有明显的上火迹象如口苦、喉咙疼痛则可泡些金银花茶饮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附录二 四季养生原则
四季养生的四大原则是什么
古人注重养生:“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适应寒暑”。强调聪明的人,要要适应四季的变化,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保持健康身体。这对我们现代人就提出了一个很好地建议。下面我就告诉你四季养生的四大原则。
四季养生一、春。
1.春季,万物复苏,您仔细感觉,一定会感觉到,自己也有一个特别舒展的感觉。这个季节,首先不建议睡懒觉,适合早起,去大自然户外活动。保持气血调畅,精神愉悦。哪怕,您就是到户外伸伸懒腰,都能体会到特别舒服。驱赶走冬季的郁闷。
2.春季养生要点。适合早睡早起。老年人也可以“闻鸡起舞”,但是,在床上停留一下,对您有好处的,起床后,一杯凉开水或温开水,这是第一要务。可以补充夜间失去的水分,稀释血液。这样,就可以开始一天的活动了。是不是感觉不一样,青青的草地、蓝蓝的天,流淌的河水,喜欢踏青的人们,已经来了。
四季养生二、夏。
1.夏季酷热,要以避暑为主。当然,晨起的活动很重要的,特别建议早5点到7点的活动。配以清淡的饮食。现代中医认为,夏季,不要饮冰水,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意,不要贪图一时嘴痛快,引病上身。这就是得不偿失了。
2.夏季养生要点。避开中午毒辣的太阳,不建议中午运动,中午是全天气温最高的时候,不要迷信“防晒霜”,这个东西,在真正的阳光照射下,不会起任何作用的。还可以坚持晚饭后遛弯,这是老年人最理想的选择。年轻人,也可以选择室内项目运动,等待中午的高温过去以后,就可以照常运动了。
四季养生三、秋。
秋为暑末,为丰收季节。人在这个季节里,会有很强的力气,所以,秋季到了,要顺应季节,早晚很凉爽,注意增加衣服。因为刚刚走过炎热的夏,千万不要在当夏天过。早晚运动,要适当加些衣服。防止感冒。
四季养生四、冬。
冬季寒冷,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还是有些疲倦的,这个季节的养生也是关键的,为了在冬季养生,我把问题分开说。一、适当进补,在吃的问题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肉、蛋、奶,也可以吃些螃蟹、大虾等海产品。二、自己也会说:这一个正月,我长了10斤秤。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春节期间,忘记了所有养生之道,不但在自家吃,还会到亲戚朋友家吃,就这样,吃来吃去,你就变胖了。
所以,冬季养生要点就是,坚持适量运动,把吃下去的东西,多余的脂肪代谢出去。
四季饮食养生原则
1、四季养生的根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理论中,人类的养生应该顺应四季的变化,就是人和四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得到健康。
2、一般春季比较适合运动,是生发的季节;夏季要避暑,不要使自己的阴液流失过多;秋季一定要注意预防感冒,增减衣物,秋季对于肺脏的考验比较大,还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都应该重视;冬季适合冷藏,就是吃的要好,但不要多,要坚持运动,防止过胖,冬季是一个养肾的好季节。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调养法则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此,人要懂得适应自然的变化,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作为自然界的一个个体,那就必须与自然界相适应一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人为了适应自然运行规律,也形成了体内气血盛衰、阴阳消长的相应性变更,养生也应该顺应四季做出相应的调整。
人体气血与四季气候变化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黄帝内经》中有“因天时而调气血”的主张,也就是说要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结合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健康体魄、益寿延年的目的。
藏象学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核心,自然界的四季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如此记载:“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中也有如此论调:春天应该心平气和、少发怒;夏季心火日上,宜养心火等。
四季阴阳为万物之本,那么人体的健康保养应该顺应四季的变化。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春夏要保养阳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秋冬季节应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而不应该不顺时节乱补阳气。
但凡事都要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补气或者养气,还应该针对人的不同体质来区别对待。
阳气虚,就要“冬病夏养”,春、夏时节就应该注意调养阳气;阴虚,就要“夏病冬养”,秋、冬季节就应该注意滋补肝肾,以减少春夏发病的几率。
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顺应天道的客观规律,人体也应该如此,只有顺应四季的生长收藏的规律,才能增强内在的“气”与体外的“力”,进而实现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