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毅;刘家顺
【摘 要】首先界定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并结合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管理科学化、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中国管理情景这三个与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Firstly, the article defined th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n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management. After that, it studied three important questions of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 s own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e Chinese management context, which closely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the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1(031)002 【总页数】5页(P212-215,205)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管理科学化;研究范式;中国情景 【作 者】赵晓毅;刘家顺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体系。与管理学学科体系相适应,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多层次的方法体系,然而,时至今日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仍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进而就引发了管理学“弱科学性”以及是否具有普适性的争论。所以,梳理和研究管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体系,探求发展和完善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对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着重探讨并回答管理科学化、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中国管理情景这三个与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研究主体认识管理这一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所采用的思路与程序,是研究主体把握管理这一研究对象的方式、法则、手段和规范的总和[1],所要解决的是“怎样正确认识管理”这个问题。由于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使得研究主体对管理的研究不可能仅仅采用某一单一的方法就达到研究的目的,因此,众多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就构成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是指管理学的研究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研究目的,在研究管理的本质和规律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特定方法,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2]。居于第一层次的是管理学哲学层次方法即方法论层次的方法,它是研究主体认识和研究管理的根本方法,从最本质的基础上揭示了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特质。居于第二层次的是管理学通用研究方法,它是研究主体进行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的思维原理和分析方法。居于第三层次的是管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每一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研究对象,否则该门学科就难以独立存在,而与管理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对象紧密相连的方法,就是管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国内有关学者对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构成研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基本上基于三种维度:第一,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来源上,把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化分为基本研究方法和借鉴吸收的研究方法两类研究方法[3];第二,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对有关方法进行分类[4-7],进而研究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第三,依据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纵向抽象层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划分为哲学层次方法、通用层次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这三种维度的研究相互交叉、相互重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内容。本文依据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纵向抽象层次,对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黑格尔说的“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是该学科外在的形式,而是该学科内容的灵魂”[8],学科研究方法体系完善与否是该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管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同步进行的,是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
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管理学进入以泰勒(Frederick·W·Taylor)、法约尔(Henri·Fayol)、韦伯(Max·Weber)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该阶段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职能和过程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主要以自然科学及经济学方法为基础。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以梅奥(Elton·Mayo)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该阶段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即被孔茨(H·Koontz)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该阶段的管理学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统计学、系统论、文化学、法学等诸多学科方法,形成了孔茨在其《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中论述的11个学派。
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学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该阶段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学习型组织以及企业再造等理论为代表,在研究方法上吸纳了硬系统思考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组织控制论方法、复杂性理论方法等“多元学科”研究方法[9]。随着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也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3.1.1 管理科学化是管理学发展的主流方向
管理科学化是指广泛地应用各类科学或者学科提供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创新和积累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效率的过程。自泰勒从事科学管理研究和实践,开启管理科学化进程以来,已经过近百年的历程,在管理实践、管理问题研究和管理学科发展三个层次上都取得巨大的进展,成为管理学发展的主流方向。20世纪中后期以来,管理学研究和实践出现许多对管理学的科学性和科学化倾向质疑的文献,这些文献强调管理学的实践性、人文性,重视文化管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停滞,相反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仍将不断加速,进而推进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从未来来看,以下三方面原因决定了管理科学化仍是管理学发展的主流方向:(1)职业化的管理科学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系统的管理科学教育不断发展,不仅促进管理科学知识创新,而且为管理科学知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从而加速了管理科学化的进程。(2)科学研究方法和工具不断创新和完善,将使得科学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拓展,从而促进管理科学化的进程。(3)管理研究的专业化分工、专业管理咨询队伍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管理科学知识在管理实践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激发管理实践对管理科学知识的更大需求,保证了管理学科学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管理科学化进程。
当然,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管理领域中总会有科学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科学方法将无法完全取代非科学方法,但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却是不断推进的,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方向是必然的,管理科学化是管理学发展的主流方向。 3.1.2 管理学研究方法进步与管理科学化推进的相互作用机理
管理科学化进程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另一方面,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又促进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
3.1.2.1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
(1)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促使管理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促使管理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使管理研究者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思考、研究管理现象和问题,探索管理活动规律,创新管理科学知识,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如:泰勒进行三大试验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运用的就是证实法,推进了管理科学化进程;同样,梅奥在证伪法的指导下进行“霍桑试验”,使管理科学化进程推进至行为科学阶段。
(2)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拓展管理科学的应用范围,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 伴随技术进步而不断进步的管理学研究方法逐步拓展管理科学的应用范围,进而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如针对复杂性和复杂系统问题,管理学者运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复杂性理论方法,把管理问题看成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解决了许多用一般方法解决不了的管理实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管理科学的应用范围,从而推进了管理科学化进程。
(3)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丰富管理科学学科的内容,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管理科学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步将逐步完善丰富管理学学科的内容,提高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属性、促进管理学学科发展、促使管理学知识有效积累和系统化,进而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如孔茨所论述的管理学11个学派,实质就是11种管理学研究方法,这些学派或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完善和丰富了管理学学科的内容,推进了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3.1.2.2 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促进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
(1)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为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提供“需求拉力”
随着管理科学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管理实践和现象的不断发展变化,现有的研究方法逐步不能适应其发展,这就从客观上为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提供了“需求拉力”,从而推进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职能领域伴随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发展,原有的研究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其发展,在管理科学化进程“需求拉力”的推动下产生了诸如硬系统思考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组织控制论方法、复杂性理论方法、基本假设表面化与检验方法、交互式规划方法等新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2)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提供科学文化氛围,促进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
随着百余年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不仅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更形成了一种追求管理有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科学文化氛围,管理科学化作为管理学发展主流这一命题,逐步为越来越多的管理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所接受,他们在进行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工作中自然自觉地应用和发展管理研究方法,从而促进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
3.1.3 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将促进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
20世纪中期以来,管理科学研究因为来自各学科的专家以自己所熟悉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导致学派林立,显示了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呈现出一种散乱和不一致性,使得管理科学不像一个严密演绎的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公理,像一个充斥着各种管理论断的大拼盘,引起管理学“弱科学性”和是否有“普适性”之争。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并没有停滞,管理科学化仍是管理学发展的主流方向。随着管理科学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客观上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体系,同时管理科学化的推进也为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需求引力”和科学文化氛围,所以,管理科学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促进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3.2.1 管理学研究范式
美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最早提出研究范式
(Paradigm)的概念,是指:“一群科学家在解决科学问题时所使用的‘科学习惯’系统”[10],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具体来说,范式是用以指导某一学科研究者观察和理解、研究的模型或框架[11],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一门学科是否有自身的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由此,我们界定管理学研究范式是管理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是指导人们研究管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是管理研究群体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管理学研究范式隶属于研究方法体系的哲学方法层次,是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核心问题。当前,对管理学“弱科学性”及是否具有普适性争论的根源在于管理学至今仍没有自身统一的研究范式。 3.2.2 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的探讨
相关专家学者对管理学研究范式问题进行了较多研究和论述,但截至目前对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原有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梳理上,如:罗珉[6](2003)借鉴布赖尔和摩根(Burrell和Morgan,1979)的社会学范式分类把管理研究范式分为激进结构主义(或规范范式)、职能主义(或实证主义)、诠释型(或后实证主义、后经验主义)、激进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四类,每类范式包含几类子范式,各子范式下包含若干具体方法,构成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黄速建、黄群慧(2005)基于影响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其他学科方法论角度把管理学研究范式分为:自然科学范式、社会科学范式、人文科学范式、哲学范式、多元学科研究范式;张展、邓楠(2007)从范式追求的目标出发把管理学理论范式分为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吴金希、于永达(2007)从管理学研究特性出发,把管理学研究范式分为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两大范式等。综上所述,当前对于管理学研究范式问题的研究并未涉及对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的探讨,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进而使管理学仍无法走出“丛林”状态。在今后
相当一段时期内,探讨和构建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是完善和发展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平息管理学“弱科学性”及是否具有普适性争论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管理的本质入手来对管理学自身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所谓管理的本质就是组织在约束条件下,通过合作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12]。对管理的本质有如下理解[13]:(1)管理是组织特有的活动,其基点是维护组织社会活动正常开展并实现组织目标;(2)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中人类自身的问题;(3)管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解决组织内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协调,提高组织的效果和效率;(4)管理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组织发展与环境匹配以及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的问题。所以,组织目标是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核心和基点,围绕这个核心运用各种管理研究方法(包括基本研究方法和借鉴吸收的方法),来协调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时间资源以及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提高组织效果和效率,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根据管理的本质,我们认为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应有如下特征,如图2所示。 (1)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的基点和核心是由管理本质高度抽象归纳出的组织目标,这里组织目标可以是效益最大化、也可以是维持组织运行、还可以是同外部环境和谐发展等。总之,管理学研究的起点就是组织目标,无论是微观管理、宏观管理,还是对人、财、物、时间的管理都不例外。
(2)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提出的管理学思路是:提出组织目标——分析组织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选择各种方法协调组织内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同外部环境关系——实现组织目标。这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思维方式,是管理学研究区别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根本特质。
(3)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并不是一种管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管理学哲学层次的方法论,是管理学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研究程序。
(4)在管理学研究实践中,由于研究者所面临的组织目标不同、组织的内部资源以及组织所处外部环境的不同,所以采用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但这些方法均可划归:
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且随着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表现将更为突出。
(5)范式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总体上可划归为四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学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每一类研究方法包括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同时随着各学科方法的发展,管理学也会借鉴吸收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研究方法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中国式管理”、“中国特色的管理”和“管理学中国学派”等问题进行研究,中国特色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4-15],而对中国特色管理研究的核心就是基于中国管理情景来发展并建立起适合中国企业实际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所谓中国管理情景即组织实践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的约束(制约)条件,涉及我国当前的文化、社会、法律、制度和习俗等因素的复杂影响,中国特色的管理研究需要找到符合自己研究对象的特定研究方法。正如管理学者韩巍所说的“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考虑,恐怕只有介入情景中去,才有可能产生深刻、系统的认识,了解内在、隐藏的秩序,不然就会是瞎子摸象、走马观花,最终指鹿为马”。随着中国管理情景以及中国特色管理研究的不断推进,会出现一系列基于中国管理情景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
【相关文献】
[1]王枫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内涵与构成[J].行政管理学,2009,16(1):1-5. [2]崔援民.现代管理学方法论新论[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8. [3]马成樑,王国进.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4(3):33-34. [4]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张展,邓楠.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范式纷争: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几点认识[J].现代管理科学,2007(2):97-98.
[7]吴金希,于永达.浅议管理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设计与有效性讨论[J].科学学研究,2007,22(12):105-111.
[8]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高婧.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5):22-23.
[10]J E VAN AKEN.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 The quest for field - 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41): 219-245.
[11]艾尔 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第10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韩巍.管理学在中国——本土化学科建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管理学报,2009(6):711-717. [13]谭力文.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J].管理学报,2009,6(3):285-290.
[14]A S TSUI.Contributing to global management knowledge:A case for high quality indigenous research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21):491-513. [15] 特约评论员. 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 [J].管理学报,2007,4(5):549-5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